微囊即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以固体或液体的药物为囊心物,包裹成直径为1~5000μm的微胶囊制剂。微囊的囊膜具有透膜或半透膜的性质,囊心物质可借助压力、pH、温度等方法释放。近年来,载药微囊因具有网状内皮系统靶向性、缓释性及表面可修饰性而成为医药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利用该系统的特点,在改变药物体内分布、提高局部浓度、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微囊载体材料
制备微囊的载体材料大都具有以下特点:性质稳定,有适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能与药物配伍使用,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具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穿透性、亲水性、溶解性和降解性等。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微囊载体材料主要包括三大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常见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理化性质见表6.2.2。
表6.2.2 常见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理化性质
2.微囊在药剂中的应用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一些易受温度、pH、湿度或氧气等因素影响的药物,如易氧化的药物β-胡萝卜素、易水解的药物阿司匹林等,制成微囊化制剂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光线、氧气和湿度的影响,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而挥发油等制成微囊化制剂后,能够防止其挥发,提高了制剂的物理稳定性。
(2)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胃都有较强的刺激性,通过微囊化技术处理后能非常有效地降低药物对肠胃的刺激作用。
(3)缓释或控释药物的释放。采用缓释、控释微囊化材料将药物制成微囊后,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避免血药浓度波动,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达到长效的目的。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生物半衰期较短(=1.25~3.0h)的药物,当它在生物体内代谢的羟基化产物浓度高时,会对肝脏产生毒性。利用药物微囊化技术,将其制备成长效微囊,可达到治疗目的,还可减轻上述不良反应。
(4)使液体药物固化,便于制剂生产、储存和使用。液体药物微囊化后有利于药物制剂的工艺生产,如油类、香料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制成微囊后便于生产投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www.xing528.com)
(5)使药物集中于靶区。现有的化疗药物大多通过干扰细胞分裂过程的某些环节杀死癌细胞,虽然有效,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正常的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这严重限制了药物的应用。将抗癌药物制成微囊型靶向制剂,可将药物集中于肝或肺部等靶区,降低毒性作用,提高疗效。
3.微囊的制备方法
目前,微囊的主要制备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等。
(1)物理化学法又称相分离法,是指在液相中凝聚成囊,即在囊心物和囊材的混合物中,采用适当的手段使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在囊心物的周围,形成一个新相,达到相的分离,制备出的微囊粒径为2~250μm。此法主要包括凝聚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等。
(2)化学法主要包括界面缩聚法和辐射化学法,是利用溶液中单体或高分子通过聚合反应或缩合(交联)反应产生囊膜或基质而制成微囊的方法。此法的特点是不加凝聚剂,先制成W/o型乳剂,再利用化学反应交联固化。
(3)物理机械法是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物理机械法主要包括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凝法、空气悬浮法和挤压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