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介绍AF和DF协议的另一种变形,即自适应中继转发协议(ARP)[465]。它不仅具有AF和DF协议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缺点。ARP协议中,每个中继根据译码结果正确与否自适应地选择AF或DF协议。如果所有中继都译码失败,那么采用AF协议放大并转发接收信号至目的节点;如果所有中继都成功译码接收信号,那么采用DF协议。目的节点将所有的接收信号进行合并再恢复源节点信息。
实际系统中,为了判定中继是否正确译码,每个信息块(帧)上都附加了CRC比特。每帧译码后,中继可以通过CRC校验判定接收信号是否正确译码。由于无论正确译码与否,中继首先对接收信号进行译码,因而复杂度较大。如4.2.2节所介绍的,特定的编码方案都存在一个可以通过基于Bhattacharyya编码参数进行计算的门限值[452],当接收SNR大于该门限值,接收信号在块长趋于无穷时可以渐近地正确译码。该方法可用于检验译码结果[452]。我们采用类似的方法判定中继是否译码正确,即每个中继将其接收SNR与门限值比较,并且只对接收SNR高于门限值的信号进行译码,而低于门限值的帧认为不正确而不再尝试译码。
ARP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中继可以根据信道质量自适应地在AF和DF间进行简单切换,而无需目的节点反馈CSI至中继或源节点。该特性在实际的中继网络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大型的多跳网络中,为了自适应而反馈CSI的代价非常大。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ARP方案下中继和目的节点的处理过程与AF和DF方案相同,无需额外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因此,本节介绍并分析ARP方案,并仿真验证其性能。
4.2.4.1 自适应中继转发协议
考虑包含1个源节点,n个中继和1个目的节点的两跳中继网络,图4.21为具有S-D直传链路的两跳中继系统的示意图。假定源节点和中继通过正交信道发送数据。
源节点首先将信息符号x(k)广播到目的节点和中继。中继i和目的节点对应的接收信号分别为yiSR,k和ySD,k:
其中,piSR=pS·(GiSR)2,pSD=pS·(GSD)2分别是第i个中继和目的节点的接收信号功率,pS是源节点的发送功率,GiSR和GSD分别是S-Ri链路以及S-D链路的信道增益。hiSR和hSD分别是S-Ri链路和S-D链路的信道系数。此外,niSR,k和nSD,k是噪声向量,每个噪声项是零均值复高斯随机变量,其每个维度的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0/2。
图4-21 三跳中继系统
对于每次传输过程,根据中继是否可以正确译码,可将中继分为AF中继群ΩAF和DF中继群ΩDF两种,下面分别讨论。
(1)AF中继群
AF中继群包含所有不能正确译码的所有中继。接收到来自源节点的信号后,AF中继群中的每个中继只是简单地放大接收信号并转发到目的节点。令,i∈ΩAF,表示第i个中继在时刻k的传输信号,它可以表示为
其中,μi是放大系数,它使满足中继的发射功率约束pR,即
目的节点接收的来自第i个中继的信号为
在目的节点处,所有经由AF中继群转发的信号以及经由直传链路的信号合并为
其中,yRD-AF,k是AF中继群在目的节点处的合并信号,WSD和WiR(i∈ΩAF)为合并系数。WSD和WiR最优值在文献[100,466]中给出:
AF中继群在目的节点处的合并信号的SNR用γAF表示,其值近似为
其中,,,,γ,是变量λi,p的调和平均值,其中p=1,2,,。
(2)DF中继群
DF中继群包含所有能够对接收信息进行正确译码的中继。DF中继群中的每个中继对来自源节点的接收信号进行译码、重编码,然后以发射功率pR将其转发至目的节点。目的节点处的相应接收信号为
目的节点将来自DF中继群的所有信号进行合并,合并后的信号yRD-DF,k为
与AF中继群的计算类似,DF中继群在目的节点处的合并信号的SNR为
ARP方案中,将AF中继群和DF中继群转发的所有信号进行合并,因此合并信号的总SNR为
4.2.4.2 ARP协议的性能分析
本节分析ARP协议的性能,并与AF方案和理想的DF方案进行对比。为简单起见,我们只分析平均性能上界。在独立的快衰落信道下该性能界很紧致,但在准静态块衰落信道下该性能界通常很宽松。为了在准静态衰落信道下获得较紧的性能上界,先对条件性能上界进行限定,然后再对衰落系数取概率平均,这样处理后就无法获得闭式表达式。由于我们只关心各种中继协议的相对性能,因此利用平均性能界进行分析已经足够。为简单起见,假定GiSR=GSR,i=1,…,n,则有piSR=pSR,i=1,…,n。由于无编码系统的性能分析可以通过对编码系统的分析直接得到,不失一般性,考虑编码系统的性能分析。ARP协议的性能分析并不像其他中继协议那么直接,主要是因为S-R链路随时间而变化,因此AF中继群和DF中继群中的中继数目也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在性能分析时需要额外考虑不确定的中继数目。(www.xing528.co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考虑AF中继群包含编号为1~q的q个中继、DF中继群包含编号为q+1~n的n-q个中继的场景。首先计算该场景下的PEP。如式(4.114)所示,目的节点处合并信号的总SNR为
其中,γAF,(q)和γDF,(n-q)表示AF和DF中继群合并信号的瞬时接收SNR。由式(4.110)和(4.113)有
当发送码字与错误译码的码字间汉明距离为dHsr时,S-Ri链路的条件PEP可以表示为
S-Ri链路的条件码字错误概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dsr,min是最小码字汉明距离;A(dHsr)是汉明重量为d的重量枚举函数。当发送码字与错误译码的码字间汉明距离为d时,条件PEP用(d|hSD,hSB,hRD)表示,且有
含有任意q个中继的AF中继群和含有n-q个中继的DF中继群的概率为
由于中继在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且对于所有的i=1,…,n假定有,在高信噪比条件下,平均PEP为PARP(d),即
其中,,。f(d)的闭式表达式较复杂,在这里不予介绍。然而在高信噪比时,f(d)可近似为
将式(4.120)代入PARP(d)得
其中,是由源节点采用的信道编码方案决定。
类似地,对于理想DF,即假定所有中继都译码正确,译码错误码字的重量为d,平均PEP用PPerfectDF(d)表示为
因此,式(4.121)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
表示相比于理想DF协议,ARP协议的性能损失。由式(4.124)可知,当,GARP→1,时,ARP协议的性能接近理想DF协议。
4.2.4.3 性能评估
本节给出ARP协议的仿真结果,并在不同中继数目下与其他中继协议对比。假定调制方式为BPSK,帧长为130个符号,信道为准静态块衰落信道。再次采用码率为1/2、状态数为4、生成矩阵为(1,5/7)的RSC码。为简单起见,假定,,i=1,…,n,且。
图4.22~图4.25对比了不同中继数下AF、ARP以及理想DF的性能,其中,“S-RSNR”表示,“R-D SNR”表示。随着中继数的增加,在整个信噪比区间内ARP的性能明显优于AF,且随着的增加,其性能越来越接近理想DF协议。这很容易解释:当较小时,S-R链路的噪声干扰严重,中继的译码错误概率非常高,所以大多数中继不能正确译码,此时如果中继数很少,则大多数中继属于AF中继群的概率很高,只是少数中继属于DF中继群。然而,即使R-D链路的质量较差(对应值较低),少数DF中继贡献的有限编码增益对系统性能提升的作用依然很明显,这是因为DF中继能显著提高信道的整体质量。随着中继数量的增加,DF中继群含有至少一个中继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并且来自DF中继群的编码增益随之增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加,即使在值较低时,ARP协议也可以提供比AF协议更多的编码增益。
图4.22 一个中继时的FER性能
图4.23 两个中继时的FER性能
图4.244 个中继时的FER性能
图4.258 个中继时的FER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