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我们研究常用的译码转发(DF)再生中继协议。大部分分布式编码方案都基于DF协议。传统的DF协议中,中继对接收信号进行译码,无论译码正确与否,要么直接转发译码信息,要么对译码信息进行重编码后再转发。中继也可以仅转发能正确译码的译码信息,这就是将在4.2.5节中讨论的选择式译码转发(S-DF)协议,而在本节中只讨论传统的DF协议。本节首先给出系统模型,然后介绍源-中继-目的节点的中继链路的等效单跳信道模型,并介绍在文献[422]中提出的近似最优的合并技术,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多种中继方案以验证DF的性能。
4.2.1.1 系统模型
考虑由一个源节点、一个中继和一个目的节点构成的简单的两跳中继网络。为简单起见,考虑BPSK调制和无编码系统。
DF的传输过程可分为两步。首先源节点发送调制信号xk至中继与目的节点,中继与目的节点处相应的接收信号分别为
其中,pSR与pSD分别为中继和目的节点处的接收信号功率;hSR与hSD分别为源至中继链路以及源至目的节点链路的信道衰落因子,它们都是零均值、相互独立的复高斯随机变量。我们考虑准静态衰落信道,即信道衰落值在一帧时间内固定不变,但在帧间独立变化。此外,nSR,k与nSD,k为零均值、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0/2的高斯随机噪声。
在未编码DF协议中,接收到来自源节点的信号后,中继采用最大似然检测(ML)算法估计xk:
其中,是中继对xk的估计值。随后中继以发射功率PR转发至目的节点,目的节点处相应的接收信号为
其中,pRD=pRG2RD,GRD,hRD分别表示是中继至目的节点链路的信道增益和衰落因子,nRD,k是目的节点处的接收噪声。
接收到分别来自源节点与中继的信号ySD,k与yRD,k后,目的节点对其进行联合处理以估计xk。最佳的译码器采用ML译码算法实现译码误差最小化,即选择使似然函数p(ySD,k,yRD,k|x)最大的发送符号x作为译码输出
由于ySD,k与yRD,k相互独立,式(4.4)可表示为
其中,p(ySD,k|x)的表达式是
由于中继处可能存在译码错误,因此p(yRD,k|x)的计算式与式(4.6)不同。假设PSR(γSR)是源到中继链路上xk的误判概率,其中,。可得
式中,是中继对xk的估计值。从式(4.7)可计算p(yRD,k|x)为
将式(4.6)和(4.8)代入式(4.5),则最大似然译码估计值可表示为
由式(4.9)可见,接收端采用ML译码算法的计算复杂很高,因为必须计算源到中继链路的错误率PSR(γSR)。随后的4.2.1.2节中,我们引入具有线性复杂度的译码算法[442]。
4.2.1.2 S-R-D链路的等效模型
在4.2.1.1节我们注意到ML译码算法相当复杂,本节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合并方式,其性能接近ML方法。我们知道最大比合并(MRC)是最优的且具有线性复杂度的合并技术。在DF中继系统中,为了减少目的节点的ML译码复杂度,应用MRC的思想将接收信号ySD,k与yRD,k合并为
yD,k=wSDySD,k+wRDyRD,k (4.10)
相应的符号估计为
式中,wSD和wRD为合并因子,其值分别为与。当中继译码正确时,上述合并权重为最优。但对于实际的中继系统而言,当中继处存在译码误差时,上述合并权重远非最优,此时如何寻找最优的权重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为了简化最优化问题,在文献[442]中提到用具有相同误比特概率的等效单跳链路代替S-R-D两跳链路。基于此等效单跳链路,我们设计DF协议的最优合并策略。
令γeq表示S-R-D链路的等效瞬时SNR,目的节点接收到的经由S-R-D链路的信号为(www.xing528.com)
其中,αE>1表示考虑中继的检测误差时的噪声功率放大系数;是目的节点的等效接收噪声,其双边带功率谱密度是N0/2。由式(4.12)可计算等效的瞬时信噪比γeq:
由上式可得
其中,,。S-R-D链路的等效模型如图4.2所示。利用上述单跳等效模型,式(4.10)可以改写为
为使合并后的SNR最大,最优权重为
式(4.16)所示的最佳权重因子考虑了中继检测误差。上述基于等效单跳链路的MRC合并技术被称为协同MRC(C-MRC)[442]。
目的节点处信号合并后的SNR为
其中,,。考虑到中继的检测错误,式(4.11)所示的判决度量需修正为
图4.2 DF中继协议中,S-R-D双跳链路的等效单跳链路系统模型
从上式可见,当γeq已知时,目的端可以利用等效单跳模型来简化DF译码。
接下来我们计算等效单跳链路的输出信噪比γeq。假设PSRD(γSR,γRDhSR,hRD)为S-R-D链路的条件BEP,PSR(γSRhSR)和PRD(γRDhRD)分别表示源至中继链路和中继至目的节点链路的条件BEP。注意到在BPSK调制方案下,目的节点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会判错:一种是S-R链路译码正确,但R-D链路译码出错;另外一种是S-R链路译码出错,而R-D链路译码正确。因而S-R-D两跳链路的总的条件BEP可以表示为
等效的单跳链路的输出SNR为
式中,Q(x)是Q函数,Q-1(x)是Q(x)的反函数;α是由信号星座图决定的常数,例如,BPSK调制时α=2。定义γmin:=min{γRD,γSR},在文献[442]中已经证明,γmin与γeq间的关系为
从上式可见,高信噪比时γmin是γeq的很好的近似,因为此时3.24/α相比于γmin是很小的,因而可以忽略即有
γeq≈γmin (4.22)
因此在DF协议中,可以用γmin来近似S-R-D链路的总信噪比。这种近似可以大大降低目的节点处的译码器复杂度。
4.2.1.3 仿真结果
本节评估采用协同MRC(CMRC)方案的DF协议性能,并与AF协议进行比较。仿真系统采用非编码的BPSK调制,帧长为100个符号,信道为准平稳衰落信道。仿真时考虑三种场景,即中继位于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中间位置处,中继更靠近源节点位置处,中继更靠近目的节点位置处。设、、分别表示S-R、R-D、S-D链路的平均输出信噪比。为了方便地在不同场景下评估系统性能,采用如下形式的SNR表示:
图4.3给出了采用C-MRC的DF方案在三种场景下的性能。三种场景下的输出信噪比分别为:(GapSR,GapRD,GapSD)=(0,0,0),(GapSR,GapRD,GapSD)=(0,30,0),以及(GapSR,GapRD,GapSD)=(30,0,0),所有数字都以dB为单位。从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场景1的系统性能最差,这是因为S-R与R-D链路的信噪比都很低;场景3时(GapSR,GapRD,GapSD)=(30,0,0)的系统性能最好,因为S-R链路的信噪比最大,从而中继处产生的错误传播概率最小。从图中还可看出采用C-MRC的DF方案性能比AF略差,但是两种方案均获得了分集度为2的满分集。
图4.3 C-MRC下的DF与AF性能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