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布式空时分组码技术简介

分布式空时分组码技术简介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1分布式线性扩散空时码的系统框图DLD-STC系统中,每个中继对接收信号进行线性变化:其中,Ai为第i个中继节点T×T阶的线性变化矩阵,表示为矩阵Ai的第j列Ai,j表示为线性变化矩阵Ai可以是任意的矩阵。

分布式空时分组码技术简介

对于一般的无线中继网络,乘载着相同信息的信号经过不同的噪声干扰形成了不同的副本,被不同的中继接收到,中继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并将信号转发至目的节点。不同中继节点上分布式的处理就形成了VAA。将传统的空时编码应用到中继网络可获得协同分集和编码增益。采用透明中继转发协议或再生中继协议可以构造分布式空时编码,当然,两种协议下的编码设计方法有较大区别。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基于透明中继转发协议的分布式空时分组码设计,而基于再生中继协议的分布式空时分组码设计将在下一章中讨论。针对透明空时分组码的研究文献非常之多,例如文献[295,318,336,338,342,367,384-401]。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我们仅讨论Hassibi等人提出的设计方案文献。

3.3.1.1 分布式线性扩散空时码

本节将研究Jing和Hassibi提出的基于线性扩散码的分布式空时编码(DLD-STC)。在DLD-STC中,每个中继节点在收到来自源节点的信号后,对接收到的T个信号进行线性变换,然后所有中继同时将线性变换后的信号转发给目的节点。天线集中放置的MIMO系统中的线性扩散码[402]与中继网络中的DLD-STC[403]的主要差异有两方面:首先,在MIMO系统中,由于所有天线在空间上是集中放置的,因而线性扩散码的设计是集中式的,而在无线中继系统中,中继节点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因此DLD-STC的设计只能是分布式的;其次,MI-MO系统中发射天线完全已知要发送的信息信号,而在中继网络结构中,每个中继收到的是存在干扰的原始信息副本。因此,上述两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DLD-STC和传统的线性扩散码在设计时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考虑由1个源节点,n个中继节点,1个目的节点构成的常规两跳中继系统。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不存在直传链路。图3.11给出了DLD-STC的系统框图。发送符号序列为S=(s(1),…,sT))T,其中sk)表示第k个信息符号,并假设发送符号能量归一,即978-7-111-32964-0-Chapter03-66.jpg{sk)2}=1。整个传输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前T个时隙源节点以发射功率pS向所有中继节点广播信息符号序列S。第i个中继接收到的信号yiSR

978-7-111-32964-0-Chapter03-67.jpg

其中,hiSR表示源节点到第i个中继的信道的衰落系数,假设衰落系数在这T个时隙内保持不变;niSR为第i个中继的接收噪声向量,其每个元素是零均值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0/2的复高斯随机变量

978-7-111-32964-0-Chapter03-68.jpg

图3.11分布式线性扩散空时码的系统框图

DLD-STC系统中,每个中继对接收信号进行线性变化:

978-7-111-32964-0-Chapter03-69.jpg

其中,Ai为第i个中继节点T×T阶的线性变化矩阵,表示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70.jpg

矩阵Ai的第j列Aij表示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71.jpg

线性变化矩阵Ai可以是任意的矩阵。为了方便分析,假设Ai是一个酉矩阵,即满足(AiHAi=I。中继将线性变化后的信号矩阵Xi乘以归一化因子βi得到XiR后将其转发至目的节点

978-7-111-32964-0-Chapter03-72.jpg

这里,功率放大因子βi满足以下条件

978-7-111-32964-0-Chapter03-73.jpg

其中,pR是中继发射功率。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考虑中继发送端进行的是长期功率限制,而不同于其余章节中考虑的短期功率限制,即式(3.40)只对噪声作统计平均。在长期功率限制下,分别对噪声和信道衰落进行统计平均,则式(3.40)可进一步表示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74.jpg

将式(3.35)代入978-7-111-32964-0-Chapter03-75.jpg{(yiSRHyiSR)},可得

978-7-111-32964-0-Chapter03-76.jpg

再将上式代入式(3.41)可得

978-7-111-32964-0-Chapter03-77.jpg

根据式(3.43)可计算出相应的功率放大因子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78.jpg

目的节点的接收信号是所有中继转发信号的叠加,即

978-7-111-32964-0-Chapter03-79.jpg

其中,nD是目的节点的接收噪声向量,而等效噪声矢量

978-7-111-32964-0-Chapter03-80.jpg

这里等效噪声的方差

978-7-111-32964-0-Chapter03-81.jpg

式(3.45)可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978-7-111-32964-0-Chapter03-83.jpg

978-7-111-32964-0-Chapter03-84.jpg

从式(3.46)可知,978-7-111-32964-0-Chapter03-85.jpgn个复高斯随机向量的线性组合,因而978-7-111-32964-0-Chapter03-86.jpg也满足复高斯分布,相应的PDF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87.jpg

其中,‖x‖表示向量x的F范数。目的节点对DLD-STC采用最大似然译码检测,从而使PyD|S)最大化:

978-7-111-32964-0-Chapter03-88.jpg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分析DLD-STC系统的成对错误概率(PEP)。

3.3.1.2 通信系统的Chernoff界

首先,我们简短回顾一下一般通信系统的Chernoff界的计算,并由此推导出DLD-DTC系统的PEP上界。对于一个任意给定的随机变量z和函数fz),fz)满足以下条件:

978-7-111-32964-0-Chapter03-89.jpg

如果变量z的各阶统计量都存在,那么Chernoff界使得下列不等式成立:

Pz>0)≤978-7-111-32964-0-Chapter03-90.jpg{fz)} (3.54)

例如,若fz)=exp(λz),Chernoff界就可表示为

Pz>0)≤978-7-111-32964-0-Chapter03-91.jpg{exp(λz)} (3.55)

考虑一个点到点单天线通信系统,其接收信号为

y=hs+n (3.56)(www.xing528.com)

其中,s是发送信号;h是信道衰落系数;n是单边功率谱密度为N0的高斯随机噪声;接收端采用最大似然(ML)译码可得

978-7-111-32964-0-Chapter03-92.jpg

采用ML检测,译码器选择与接收信号距离最近的星座符号。用P978-7-111-32964-0-Chapter03-93.jpgh)表示发送符号为s而译码器错判为978-7-111-32964-0-Chapter03-94.jpg的概率,即

978-7-111-32964-0-Chapter03-95.jpg

对上述等式应用Chernoff界公式(3.55),可得

978-7-111-32964-0-Chapter03-96.jpg

其中,En{·}表示对随机变量n的期望。经代数变换,式(3.59)可表示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97.jpg

978-7-111-32964-0-Chapter03-98.jpg时式(3.60)取得最小值,从而式(3.60)可表示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99.jpg

类似地,在多天线空时编码系统中,假设用S表示传输码字矩阵,相应的接收信号矩阵可表示为

Y=HS+N (3.62)

其中,H={hij}是信道矩阵;hij表示第i根发送天线到第j根发送天线间的信道衰落系数;N是随机噪声向量,其成员元素是维度功率谱密度为N0的复高斯随机变量。

采用与单天线系统相同的计算方法,多天线空时编码系统发送空时码字S,但译码器错判为978-7-111-32964-0-Chapter03-100.jpg的PEP上界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01.jpg

其中,HH表示矩阵H的共轭转置。

3.3.1.3 分布式线性扩散空时码的条件错误概率上界

在本节中,我们利用Chernoff界推导DLD-STC系统的PEP上界。如前所述,同样假设978-7-111-32964-0-Chapter03-102.jpg服从高斯分布,其均值为0,方差为978-7-111-32964-0-Chapter03-103.jpg。将978-7-111-32964-0-Chapter03-104.jpgS=

978-7-111-32964-0-Chapter03-105.jpg代入式(3.63),则DLD-STC系统的PEP上界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06.jpg

对上式的hiSR2求平均,可得[403]

978-7-111-32964-0-Chapter03-107.jpg

其中978-7-111-32964-0-Chapter03-108.jpgGRD=diag{h1RD,…,hnRD}。这里,diag{x1,…,xn}表示对角元素为x1,…,xn的对角矩阵。

将上式所示的DLD-DTC的PEP上界与多天线系统的PEP的Chernoff界对比,我们发现两者相似,但上式还含有随机变量|hiRD|2i=1,…,n。为了求得最终形式的PEP上界表达式,还需对式(3.65)中的|hiRD|2i=1,…,n进行统计平均。由于很难求得对所有|hiRD|2求期望的闭式解,我们采用近似的方法。定义978-7-111-32964-0-Chapter03-109.jpg,它服从伽玛分布[403]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0.jpg

随机变量g的均值和方差均为n。当n比较大时,g可由其均值近似,即gn[403]。因此,式(3.65)可以近似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1.jpg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2.jpg取最大值时,上式达到最小值。用P=PS+PRn表示源节点和所有的n个中继节点的总发射功率,即有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3.jpg

上式达到最大值978-7-111-32964-0-Chapter03-114.jpg的条件为

PS=P/2 PR=P/2n (3.69)

因此,最优的功率分配策略是总发射功率的一半分配给源节点,另一半发射功率分配给所有的中继节点。将式(3.69)代入式(3.67),可得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5.jpg

假设矩阵M满秩,且有Tn,对上式中的|hiRD|2求平均,则DLD-DTC系统的平均PEP可进一步近似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6.jpg

从式(3.71)可见,如果矩阵M满秩,且有Tn,则DLD-STC系统可获得的分集度为978-7-111-32964-0-Chapter03-117.jpg。当发射功率P很大时,有978-7-111-32964-0-Chapter03-118.jpg,因此,在高SNR区域可获得的分集度为n。通常,DLD-STC的分集度取决于总发射功率P。上式中我们假设有Tn。通常情况

下,DLD-DTC系统可获得的分集度为min{nT}

978-7-111-32964-0-Chapter03-119.jpg。为了获得最大的编码增益,需最大化矩阵M的行列式

对比DLD-STC系统和采用STTC的多天线系统的平均PEP表达式,如3.3.2节和文献[122]所示,高信噪比下,STTC系统的PEP上界可以近似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20.jpg

将上式与式(3.71)所示的DLD-STC的PEP相比,可得到以下结论:在相同的BER和功率条件下,与STTC相比,DLD-DTC存在(3+10log10logP)dB的SNR损失,其中3dB的性能损失是由中继节点的发送功率只占总功率的一半,造成以而10log10logP表征的是DLD-STC系统相比于STTC系统的分集度损失,这是由中继节点接收信号中存在的残留噪声造成的。如在第1、2章所述,上述功率损失可以通过路损和/或阴影增益得到补偿。

类似地,在低SNR区域,发射功率P<<1,DLD-DTC的平均PEP的上界可以近似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3-121.jpg

其中,TR{M}表示矩阵M的迹。从上式可以看出,在低发射功率下,编码增益是由编码矩阵M的迹所决定的,为获得最大编码增益就需要最大化编码矩阵M的迹。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总结出中继系统中分布式线性扩散空时码的设计准则

定理3.3.1:对于一个有n个中继节点的DLD-STC系统,令Ai表示第i个中继的线性

扩散矩阵,则该系统所能获得的最大分集度为min{nT}

978-7-111-32964-0-Chapter03-122.jpg。高信噪比时的编码增益取决于码字差异矩阵978-7-111-32964-0-Chapter03-123.jpg的行列式,其中AS=[A1S,…,AnS]。为了优化系统在高信噪比时的性能,需要最大化差异矩阵M的行列式。低信噪比时的编码增益取决于码字差异矩阵M的迹,因此,为了在低SNR时具有最优的性能,需要最大化差异矩阵的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