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明中继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讨论

透明中继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讨论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1.3 衰落为了描述透明中继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我们将会再次讨论通用场景下的几何布置问题,如图2.31所示。

透明中继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讨论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透明协同信道的重要特性,包括路损、阴影效应和衰落等。

2.4.1.1 路损

围绕透明中继信道的路损特性,存在着两个重要变化:转效点特性的变化和路损的增加。

(1)转效点特性的变化

正如2.3节中所说,降低发送和接收天线的高度将会减小信道转效点距离,因此传统信道和协同信道的转效点距离有所不同。当天线高度降低以及中继段耦合两方面因素一并出现时,将使信道的路损特性变得非常复杂。通过应用式(2.15),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路损模型量化得到其路损特性。下面通过图2.30举例说明路损和转效点距离之间的关系。在图2.30中,分别讨论发送和接收端之间是中继信道还是非中继信道的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传统信道的转效点距离都是100m,中继信道的转效点距离为10m。无论何种情况,转效点前的路损系数n1=2,转效点后的路损系数n2=4。可以从式(2.15)和多种转效点距离中看出,要得到转效点的整体特性其过程将是非常复杂的。

978-7-111-32964-0-Chapter02-197.jpg

图2.30 假定增益固定,BS和MS之间为中继和非中继链路时,系统的路损和转效点特性

(2)路损的增加

从图2.30中可以看到,在非协同情况下路损是增加的,这可由式(2.15)来解释原因。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我们对不同的中继情况都采用了文献[157]中介绍的固定放大系数的单斜率路损模型其形式为

Lid)=bi+nilg(d

其中,bi归一化常数;ni为路损系数。

以dB为单位的端到端路损可以表示为每一级中继信道路损的累加,如:b1+b2+n1lg(d1)+n2lg(d2),其中d=d1+d2。假设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间的中间点采用了透明中继,而且两边的中继段有相同的路损特性,以上的表达式可以简化为2b+2nlg(d/2)。因此端到端的路损参数将调整为

Ld)=b′+n′lg(d) (2.118)

这里取b′=2b-2nlg2,n′=2n。由此可以得出图2.30显示的路损斜率的增加值和截距的偏移值。为了量化任意级数中继情况下的路损,我们假设通信系统源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d=500m,中继在源和目的节点间等距离放置,因此可以产生N个中继段的情况。根据文献[157]的模型,系统的b=-62.01dB,n=5.86,从而得到

b′=-62.01N-5.86lgNdB,n=5.86N

表2.4总结了非中继情况下,非线性路损特性带来的功率损耗。这些功率损耗对比系统增益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但当放大因子变化时损耗会有所减小。

表2.4 当信源和信宿间距500m时非线性传播模型中的绝对和相对路损

978-7-111-32964-0-Chapter02-198.jpg

路损对于链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并且路损一般会远超于文献[263]中给出的可能的信噪比增益总和。因此虽然使用透明中继能够降低系统的复杂度,但在系统设计中并不推荐优先使用。

2.4.1.2 阴影

在论及透明中继信道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阴影效应的相关变化:(www.xing528.com)

(1)阴影效应标准偏差的变化

协同通信终端间距的减少会导致阴影效应标准偏差的降低。这一效应已在文献[157]中有量化表达。

(2)阴影方差的增加

在每个中继段阴影信道相互独立的透明中继系统中,阴影效应总量仍然遵循以dB表示的高斯分布,但是直接链路的阴影标准方差一直存在变化。应用式(2.15),可以将固定放大系数下的N级透明中继的有效端到端阴影标准方差表示为978-7-111-32964-0-Chapter02-199.jpg。当采用文献[157]所述的更复杂的模型时,N个等间距长中继段的端到端阴影标准方差总和可以这样表示(以dB表示):

978-7-111-32964-0-Chapter02-200.jpg

式中,Ssd0Ds为模型特定参量;d是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假定d=500m,Ss=22.1dB,d0=10m,Ds=53m,可以根据表2.5查到阴影标准方差的增加。阴影效应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并且会加剧路损带来的衰减。在表2.5中可以发现,在5个中继段之后阴影损耗开始减少,在20个中继段之后阴影损耗竟然成为了系统增益(表中未显示),这是因为过短距离下会导致阴影标准方差的快速变小。

表2.5 信源和信宿间距500m时阴影标准方差的非线性特性导致绝对和相对阴影损耗和的变化

978-7-111-32964-0-Chapter02-201.jpg

(3)阴影相关模型的变化

为了区别于蜂窝模型,文献[169]将协同通信系统下的阴影波动的相关函数标识为联合相关函数(J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JCF)。在透明中继系统下还没有可以应用的JCF模型,但根据文献[169]和一些同类文献可以推导出这种模型。这些文献给出透明中继信道的时间自相关函数为

978-7-111-32964-0-Chapter02-202.jpg

其中Δdt1、Δdr2和Δdr1dt2是源、目的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相对距离;dcorr1dcorr2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中继段的空间自相关距离。要注意的是,以上表达式是基于中继自相关间距较小的情况。

总而言之,透明协同中继将会引起严重的阴影衰落,从而降低了阴影相关距离。

2.4.1.3 衰落

为了描述透明中继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我们将会再次讨论通用场景下的几何布置问题,如图2.31所示。假设系统为协同通信系统,系统中存在发送端、中继站、目标移动终端,并以固定速度和固定角度移动。每个终端都装备有多天线,按照三维辐射模型工作,并且在放置时遵循一定的几何规则。同时假定系统覆盖环境是三维并且各向异性的,信道在时间、频率和空间域呈现选择性。研究此模型依然从式(2.6)描述的端到端衰落信道的冲激响应入手,该式为978-7-111-32964-0-Chapter02-203.jpg,这里aiϕiτi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受潜在的系统假设条件的影响。

978-7-111-32964-0-Chapter02-204.jpg

图2.31 透明中继信道的几何布置范例

●幅度/功率统计特性的变化。不同中继段间的耦合会造成信道复杂化,从而导致包络和功率数值大幅改变。

●相关函数的变化。时域、空间域和频域特性也会随着接收端、中继和发送端的移动以及所处环境的杂散程度而改变。

后续章节将要介绍随机信道冲激响应相关的统计和阶矩特性,首先在2.4.2节对端到端窄带系统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在2.4.3、2.4.4节中量化分析二阶时域、空间域和频域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