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探讨分析协同系统所采用的一些度量参数。下面对这些参数进行总结:
1.6.4.1 性能分析
在分析系统性能时,一般将下面的一些参数作为评估的标准:
●平均错误概率:在给定的信道和平均噪声功率条件下,可以计算瞬时误码率(BER)、误符号率(SER)和误包率(PER)。如果信道变化得足够快,或者是传输过程遍历所有信道后,那么可统计出平均BER、SER和PER作为系统特征。用文献[91]中的矩生成函数(MGF)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近似计算出SER,但精确的BER和PER的推导就不是很容易了,所以针对后者可以用一些近似和逼近的方法,尤其是针对PER,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很关键的参数。
●中断概率:如果信道变化得不够快或是不够充分,换句话说,在传输过程中没有遍历到所有的信道状态,采用平均度量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每次传输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要用到中断概率的概念——某项性能不能满足的概率。典型的中断概率可以用来计算信道实现、信息速率,以及比特、符号和包错误率。快衰落变化得足够快,而阴影衰落变化得比较慢,因此对于前者可以计算其平均值,而对于后者计算其中断概率。例如,在一个快速衰落和阴影衰落共存的蜂窝系统中,应先根据衰落统计特性计算平均PER,然后基于PER与阴影衰落统计特征计算出误包中断率PEO[92,93]。蜂窝小区的覆盖距离就是基于中断概率进行计算的,这也是中断概率是实际系统中重要的衡量参数的原因。
●吞吐速率:一旦获得平均速率和(或)中断概率,就可以计算出系统端到端的平均吞吐速率。对于一个特定的通信系统,系统设计者可以通过吞吐速率知道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少容量。
●时延/等待时间:另一个重要的度量参数是时延或等待时间。时延指的是从包生成的时间起到传输到目的节点的这段时间。时延包含以下三部分:①包在队列中的排队时间;②通过无线信道成功到达目的的传输时间;③目的节点的处理时间。排队时间与进入队列中的业务量和离开队列的业务量有关。成功的传输时间包括连接、传输和重传时间。如果系统中有中继,则端到端的时延需要乘以中继数目。
●实际处理误差:实际处理的误差对协同中继系统的性能方面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主要有信道估计错误、同步错误、相位错误和反馈信息错误等。图1.25总结了上述所讨论的所有因素。
1.6.4.2 系统总结(www.xing528.com)
前面描述的性能分析评价参数使我们对协同中继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改变一些前提假设需要重新做估计和仿真,因此需要一些反向的方法,并遵从普适性的前提条件。例如,不去输出不同调制方式下SNR与频谱效率的对照图,而是输出给定信噪比和用户数量下的最优调制方式。由于性能分析产生的复杂的理论表达式,系统综合也就变成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时,下面是要考虑到的典型因素:
●最优的物理参数集:系统综合需要明确给出的重要物理层参数包括:最优的调制方式、最优的传输功率、最优的信道和空时编码及生成矩阵等。
●最佳多址接入准则:接入方面重要的因素包括:最优的资源分配(例如持续时间或是时隙数目),特定的业务负载和用户密度下的持续概率,基于竞争的协议中为减少碰撞而确定的包的持续时间等。
●优化的网络协议:物理层和接入层方面最密切相关的是选择最优的中继节点及其位置。进一步还有路由协议和相关参数的最优选择。
图1.25 协同中继网络分析和综合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本节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搭建一个协同系统过程中很多方面实际上是非常灵活的,这也是在此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文献可供大家参考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