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产业发展概貌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服装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就业、国家创汇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服装行业是纺织业中的支柱行业,在拉动整个纺织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内消费市场中的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蔽体保暖已是最低层次的需求,穿着舒适、材料环保、款式多变、个性化风格的穿着要求越来越占据了主导地位。2004年《当代中国消费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表现为温饱型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并逐渐在生活中实施。
近年来我国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服装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产业规模增速不断下降。2019年,行业运行整体承压[1],但2019年服装产量略有反弹[2]。2019年服装商品零售额达9778.1亿元。从行业内销规模来看,2014~2019年,我国服装零售额整体呈波动变化的情况[3],行业出口规模逐步缩小。
截至201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57.4%,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4.59亿增加到 7.93亿;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由2000年的9333元增长至67569元[4]。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巨大的服装商品需求。特别是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服装消费从日用品消费向品牌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转变。消费升级必将重新塑造服装产业,未来的服装市场将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品种、档次的进一步细分,更将根据产品风格进行差异化细分,有创意的服装设计一定会大有作为。
(二)中国服装产业的发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民众基本的穿衣问题由两种途径解决:一是自己缝制,这在那个时期占了很大的比重;二是到裁缝店里定做。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服装店,如前店后厂的鸿翔和培罗蒙,都有十几到几十个伙计,能做中式服装或西服。后来逐渐形成五类裁缝帮:一是以宁波人为主的专门制作西装的红帮裁缝;二是以浦东人为主的专门制作婚纱、女西装、连衣裙的白帮裁缝;还有专门制作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专门制作军装的大帮裁缝和专门制作棉衣的草帮裁缝。这五类裁缝的形式就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一个前身。他们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低、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的问题。
图7-1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新光内衣染织整理厂的工人们在学习裁制服装
图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山东济南的化纤生产线
图7-3 20世纪50年代香港南丰纺织厂
中国的服装产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个体手工业和工厂式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服装产业开始起步,一些合作社和生产组得以建立并发展。1956年,政府对一些合作社和合作工厂进行调整与合并,将其转变为国营或集体的公有制企业,形成了中国服装产业的雏形。
从1949年到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二十几年间,中国的服装工业主要以半自给性质的衣着消费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服装工业同纺织工业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内在的经济联系。这个时期的服装企业多以综合加工成衣为主,采用半机械化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大批量的机器化成衣生产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成衣产量的增长较为缓慢,只是作为满足人们穿衣消费的一个辅助手段,生产出的产品主要以统购包销的方式供应国内的市场。直到1978年,全国的成衣产量达到7.8亿件,实现产值68亿元,而出口额仅3亿美元,此时的服装工业属于内向型产业,出口的服装基本由商业和外贸部门包销,存在着诸如品种单一、价格低廉、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中国服装产业的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服装产业迎来了春天。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服装工业发展迅速,全国的成衣生产量达到了12.67亿件,服装出口创汇翻了几番,达到20.5亿美元;80年代中期成衣生产量达到30亿件,服装出口创汇增长迅猛,达到68.4亿美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成衣生产量超过50亿件,出口创汇在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前三个年头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标准。中国服装产业的成长,其发展速度迅猛得益于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在1992年,中国服装的出口额超过纺织品;1994年,中国内地服装出口值为237.21亿元,出口增长率占全球的比重达16.7%。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服装出口额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服装行业外销规模来看,中国无疑是服装出口大国,每年服装出口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大于服装进口金额。但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金额正在逐步缩小[5]。
图7-4 1951年上海国有纺织公司车间内
图7-5 1959年上海第二棉纺厂
图7-6 四川生产车间
1.服装发展关键词
服装业被政府确立为消费品工业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国内市场的成衣率由初期的10%提高到50%。下面就让我们以几个关键词来解读这个时期的中国服装产业:
(1)关键词一:“龙头”与“大纺织”
198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到1987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服装行业完成划归工作,服装成为“龙头”产业,形成了化纤、纺织、印染、针织和服装一条龙的“大纺织”格局。
(2)关键词二:“WTO”
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之后,中国终于在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服装与世界的距离也随着中国的“入世”大为缩短。中国服装产业入世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技术、人才、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综合竞争力。
(3)关键词三:名牌战略
从1995年开始,中国服装行业明确提出要“实施名牌战略”。当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上越来越不能制造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因此品牌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服装行业所关注。(www.xing528.com)
(4)关键词四:贸易壁垒
2005年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定执行委员会宣布对三类中国纺织品启动设限程序,此后欧盟委员会和法国行业组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都阻碍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但在2005年11月8日,中美双方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就此尘埃落定。
(5)关键词五:产业集群
2019年,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缓慢,贸易增速下滑;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剧。在多重压力下,2019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制造和外贸的成绩不太尽如人意:生产企业利润及投资缩减,对外贸易下降[6]。
①以服装文化、商贸、时尚为主要特征,成为以大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大都市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7]以产业配套齐整为主要特征,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温州、宁波、晋江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③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形成以大型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群。浙江平湖、江苏常州、广东潮州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④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单一产品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色,形成以中小城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浙江嵊州(领带)、湖州织里(童装)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2.服装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服装产业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和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等问题。
先来看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相对落后[8]。
其次是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的品牌。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如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只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9]。
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凸现了出来:
(1)库存压力加大
服装产品季节性明显,并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制约服装企业向前发展的问题之一。
(2)自主设计风格不足
中国服装设计力量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准,中国也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服装公司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企业还是以扒板为主,抄袭现象严重,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3)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中国的服装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这不仅包括前面所讲的设计人才,还包括服装企业发展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生产、管理、营销、包装、广告等。
(4)产业链不健全
服装行业是一个与对上下游产业链都密切相关的行业。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面、辅料与国外的面、辅料相比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经销商队伍则整体经营水平不高。此外,服装企业缺乏明确的企业文化支撑,广大消费者普遍存在盲目从众的不成熟消费心理,这些都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5)品牌建设不成熟
中国很多服装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往往太注重眼前利益而牺牲对品牌的长远规划。而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企业对品牌的建设上来。
图7-7 现代纺织产业(之一)
图7-8 现代纺织产业(之二)
图7-9 现代纺织产业(之三)
尽管存在以上的诸多问题,但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改革开放40年中,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进步伐很快。要想使服装产业朝着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上继续前进,我们还要将许多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纳入产业发展体系,如质量保证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服装产业与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已处在从“产品经营”阶段向“品牌经营”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服装行业的消费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自主的设计能力、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市场推广、优质的服务等方面已成为决定服装企业发展乃至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