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流行的垂直流向:向上渗入与向下细流

服装流行的垂直流向:向上渗入与向下细流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们就以服装的几种常见的流行为脉络,去探视服装在流行过程中的方向选择。服装流行垂直运动时所呈现的状态,被人们做出富有诗意的描绘:自上而下称为“向下细流”;自下而上称为“向上渗入”。综上所述,服装在垂直式纵向流行时,可以将其分为自上向下逸散和自下向上浸润两种流向。总之,这种服装流行的横向水平移动

服装流行的垂直流向:向上渗入与向下细流

既然流行一词中首先强调了“行”,再定之以“流”,这就毫不含糊地点明其本意是呈动态的,是一种事物由一端向另一端,或向四面八方扩散的过程。流而行之,是一种新气象、新模式、新格调,能引起众多人推崇、喜爱、追随,进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是横向推移。在这里,我们就以服装的几种常见的流行为脉络,去探视服装在流行过程中的方向选择。

(一)垂直运动

垂直意味着其运动方向是向上或是向下的。那么,从起点和终点的两个方位来看,当然是由低向高或由高向低的。所谓高低与上下,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主要是指社会地位,也可以由此引申为阶层。因而在服装社会学,或者说再缩小到服装流行的流向来看,垂直运动意指上层社会的服装影响了下层服装的更新,或者是原本被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平民服装却以强大的气势冲击了上层人士,使他们欣然接受。

服装流行垂直运动时所呈现的状态,被人们做出富有诗意的描绘:自上而下称为“向下细流”;自下而上称为“向上渗入”。自上而下的传播,被形容为“瀑布式”,是以欧洲近代社会的传播方式为依据的,在当时,上层社会,或称上流社会是时尚的主要信源。现代社会就不同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愈益丰富多彩,服装作为时尚的主要内容,势必在流行的信源和信道上发生了变化,既可以竖传,也可以横传。具体到竖传上当然已无所谓哪一部分是精英阶层了。所以,美国社会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服装流行都是“向下漫流”的理论。

综上所述,服装在垂直式纵向流行时,可以将其分为自上向下逸散和自下向上浸润两种流向。如果以“瀑布式”形容自上而下的流行,那么,就可以用“泉水式”形容其自下而向上的动势。将上与下、高与低的圈层作为时代的重新划分,也为此项论述提供了先决条件。

1.皇族、贵族为服装源,向下逸散

这是古代和近代服装流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因为皇族和贵族拥有权力及丰厚的物力与人力资源,所以他们有能力(包括财力和闲暇时间)去为服装的新颖而绞尽脑汁。当然,如果仅从现代的服装概念去论述古代皇族的影响,似乎不准确,但要从服装考古去探讨服装的流向问题,古代和近代部分将是不可缺少的。

法国路易十六的年轻的王后玛丽·安托万内特,曾成为她那个时代服装新潮流的领导者。她喜欢各种新头饰,并热衷于头饰的创新。出于狂热的情绪,她还给那些奇异的头饰式样起了很多怪诞的名字,如“刺猬式”“半刺猬式”“疯狗式”和“懦夫式”等。每一种新头饰创造出来以后,便迅速在贵族乃至平民之中流行开来。尽管完成一件头饰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但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2.社会崇拜偶像为服装源,向下逸散

现代非宫廷皇族也非贵族但又被全社会崇拜的人,是某一时期被瞩目的对象。尤其在青年人心目中,往往是超过一切亲属甚至父母师长的偶像。这些人有些是在体育运动会上显赫一时的出色运动员;或者是在某一部,也可以是几部电影中的明星;或者是作为王室成员的朋友、情人。总之是在大众中知名度较高,在公开场合经常露面的人。他们的另一个共性是其容貌、体形或技能上具有某种魅力,再一点共同具备的是宽裕的金钱。所有这些条件,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了服装潮流的主宰者和带头人,同时又以居高临下的优势使某一服装,或某一着装习惯牵动着无数追求者的心。

图5-47 慈禧太后像

图5-48 清嘉庆御制缂丝金龙十二章龙袍

图5-49 清御制蓝地绣金龙袍

图5-50 清光绪御制黄地缂丝金龙十二章龙袍

图5-51 晚清红缎绣八团花卉鹤纹袍

图5-52 法国路易十五画像

图5-53 法国路易十六画像

图5-54 法国拿破仑画像

电影的兴起和普及,更使这种效应明显的服装流行打破了国界与洲界。人们对服装的兴趣远比对其国家的风土人情更为浓厚和强烈,而且对服装和着装方式的吸取,也比了解剧情含义更为容易。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巴里夫人对服装式样的影响很大。我们虽不能将其称为王室成员,但也许可以按其原有的出身算作贵族。她们知名的原因并不在于贵族出身,而是因为她们特殊的身份。裙裾长达18英尺(1英尺≈0.3m,18英尺约5.5m)并带有鲸骨裙环的裙子、小鞋、女式阳伞、高高的头饰、香脂、香粉和饰颜片等服装和装饰品,都是蓬巴杜夫人和巴里夫人的功绩。

3.下层民众服装向上浸润而形成的冲击波

一般说来,下层民众的服装款式变化不大,在人类文明史走过的漫长的里程中,他们的服装款式变化微乎其微。其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使他们很难成为服装源,更不用说向上浸润,进而成为上层社会的新潮服装了。首先他们需要进行艰苦的劳作,所以他们的服装自古以来都是以短装(俗称“短打扮”)为主,没有过多的装饰物件。再一点他们只要能够使衣服蔽体御寒,也就满足了,因为他们既没有充足的财力,也没有闲暇的时间,一般也不存在显露自我着装形象的场合。然而,事物发展不总是单一的,服装流行也同样不会只限于上层对下层的波及与逸散。

众所周知的例子莫过于牛仔裤。单从服装名称看,就是十足的下层民众的服装。当然,其形成服装的过程和服式命名也没有这么简单。1850年,美国的巴伐利亚移民李维·斯特劳斯淘金热中用帐篷布制成工装裤,卖给西部淘金工人。当初因为其布料坚固、式样合体、便于劳作,而受到劳动者的欢迎。1874年,裤子的袋角上被钉上金属铆钉,从实用功能来讲,无疑是较前更为坚固耐穿了,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装裤,很快受到美国西部牧童的喜爱,因而被下层民众戏称为“牛仔裤”。直至20世纪50年代,牛仔裤在美国正规企事业单位中还常遭白眼。但是,年青一代似乎以一股逆反心理来向社会正统势力挑战。在马龙·白兰度主演《欲望号街车》之后,牛仔服作为电影主人公的特色服装,最终与现实社会上的青年人思想产生了共鸣,于是牛仔裤风靡世界

图5-55 法国路易十五时期蓬巴杜夫人

图5-56 牛仔裤流行旷日持久

(二)横向水平移动

图5-57 历久弥新的牛仔装

横向,即抛弃社会成员等级区别的流向。在这里专指服装在水平面上所发生的变异状态。这种状态既然无所谓高低、上下,也就直接可以按人们的居处进行流向的区分,如:中心向四周辐射、沿交通线向两侧扩散、边域向内地推演、邻近地区互为影响渗透。总之,这种服装流行的横向水平移动,可以突破人们着装习惯的一些分支系统之间的界限,使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着装习尚和审美水平取得同质性增加与提高。

就服装流向的分类而言,垂直是依据人的等级划分,水平则是依据人的生活区域划分的。与服装的垂直流向相比较,水平流向更显示出形式的多变与圈层的不稳定,因而也就更加表现出服装社会性的必然与必需。

1.中心向四周辐射

这种服装流向的普遍特点是从都市向周围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周围乡村的辐射。无论国之大小,首都总是一国的心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肯定是在首都,对外交流的集中和融合都出现在首都,国内的区域特产和文化传统也都汇集到首都,这就为服装的诞生和推陈出新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

古老中国的首都,旧称京师,是衣冠文物荟萃之所,是主要的服装变异策源地。《后汉书·马援传》中写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时世妆》中的描述,也突出了这种特征:“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这些文学作品形容服装流向,即新式服装的横向移动的特点,虽然受到诗这一特定文学体裁的限制而显得过于简略,但是从寥寥几句中即可看到新式服装和面饰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势不可当,非常形象。

(www.xing528.com)

图5-58 世界性的牛仔风格

在欧洲和美洲,巴黎伦敦米兰纽约四个服装中心,以别国难以匹敌的实力和号召力,起着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服装流行的特殊作用。其中“花都”巴黎是法国的首都,而法国在进入17世纪时已经发展为一个专制制度极盛的国家。宫廷服装和贵族服装登峰造极的奢侈与豪华,都为巴黎成为服装中心奠定了基础。

巴黎的文化环境加以发达的纺织工业,特别是贵妇亲自主持服装沙龙,形成了以沙龙为导向的服装流行网络。这也培育了高明服装设计人员,以适应服装的社会需求。巴黎的服装从这一中心地向四周辐射,吸引了欧美各国的豪绅巨富来巴黎旅游、购物,显示时髦服装,因此,又从四方来的购买人流中,形成了对巴黎服装业的强有力的积极刺激,奠定了巴黎世界服装中心的地位。

2.沿交通线向两侧扩散

交通线,是人类各区域间借以沟通的网络。从部落与部落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道路,到跨越洲际、串联数十国的文化经济商道,只要是有人来往并从事有意交流的通道,都构成交通线。至于说行于交通线上的交通工具,除了步行之外,可以是马车、牛车,也可以是骆驼、马匹,甚至可以是狗拉的雪橇。而现代社会的大交通线上,多跑着火车汽车。不管其工具的性能和速度如何,它们都在负载着人和货物的同时,将这一处的文明带到另一处,而且不仅是带到目的地,沿路即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就在这来来往往的车辆、马匹上,文化得到了传播,又得到了融合。特别是沿途的居民,较之非交通线两侧的居民来说,视野总是要开阔一些,信息掌握早一些,意识也就相对地先进一些。那么,服装作为最引人兴趣而又人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兼艺术品,更易于被交通线两侧的人民先睹为快、先穿戴而成为时髦了。

图5-59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绘唐女各式服饰形象

图5-60 元周朗《杜秋娘图》绘唐杜牧诗韵

图5-61 巴黎服装店面——KENZO

古往今来,在服装横向水平移动的形态中,交通线两侧居民受其感染,进而引起服装变化、发展的例子非常多,最有代表性的可谓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的古都长安,分南北两路过阳关玉门关,越过帕米尔高原到印度;也可横穿伊朗,从伊拉克出叙利亚,终止于土耳其古城——伊斯坦布尔。近年来,波兰考古学家根据当地出土的丝绸等文物提出新观点,认为丝绸之路应该是西止于波罗的海,而日本学者则认为丝绸之路的东路应延伸到日本奈良

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宗教战争,使西方人广泛接触了东方国家的文化,即今土耳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风土人情和服装工艺。而欧洲的服装也引起了别国人的兴趣,如圆饼形装饰的头冠。这种圆饼形装饰最初是用以保护帽盔免受风吹雨淋的,同时还可保护眼睛不受阳光刺激。沿途人民吸收以后,又逐渐演变,出现很多样式的圆饼装饰,到了13世纪和14世纪,已成为多处人民外表装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3.边域向内地推演

对照交通线来讲,边域相当于一个面的边缘。当沿着交通线在两侧形成无数服装光点时,这光点便如同光束一样向远离交通线的区域延伸,进而将服装的新款式、新风貌推演到更为闭塞的内地。而且,边域的服装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甚至保有其传统,在内地人看来引为新款的服装,极易吸引内地人。于是,又形成一个服装水平移动的星罗棋布的新局面。

很多服装的形成是由于受了外地、外国的影响,而沿海地区由于海上贸易的繁盛,极易近水楼台先得月。相比之下,内地人欲想得到外域人的新式服装,大多是要依靠沿海地区人民的传播。中国明代海上贸易发达,江南几个港口成为接受西方新文化的重要区域;清代中叶海禁大开,很多当时的所谓奇装异服(特别是面料,如琐袱——一种毛织物等)都是自海上运到今日的香港、澳门,再运到广州、宁波,然后北上,到达蓟北,再四处扩散。这是服装流向中异常活跃的一股支流。

图5-62 敦煌莫高窟112窟《伎乐图》局部

图5-63 新疆东部地区出土绢本《菩萨头像》

4.邻近地区互为影响、渗透

相毗邻的地区,大至国家、小至村庄的人们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是非常自然而且不需十分费力的事。欧洲各国在服装流行中,总是某一种新款式在一个国家刚刚出现,便会迅速传到毗邻和靠近的国家。就是一个国家以内,也是邻近的城市或乡村的人首先受到影响。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就因为相邻而很早便开始了文化交流。中日的区域邻近程度被形容为“一衣带水”,这无疑为服装的传播和渗透确立了有利的地域条件。公元4~7世纪的日本古坟时代,日本皇族开始接受中国的文化,改原来的男子“衣横幅,但结束相连”和女子“贯头衣之”的服装样式而开始穿用上衣下装分开的衣服,女式称“衣裳”,男式称“衣裈”。日本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中国服装习俗给日本服装以巨大影响。雄略天皇十二年,日本曾派人来中国江南聘请裁缝技工。来到中国的遣隋、遣唐使节又在回国后积极宣传在华见闻,力主服装革新。加之早在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时制定的《大宝律令》,就决定了制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国,确定了着装的服制,致使至弘仁九年时(公元818年),曾经来唐学习的菅原清公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比先前更为彻底和坚决了。

交流是双向的。与此同时,在中国《魏志·倭人传》中也记下了日本衣料传入中国的事件。文中载:“孙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倭女王卑弥呼派使臣来魏,所献礼品中有斑布二匹二丈。”虽然说日本的缫丝技术是由秦汉时移居日本的中国人所传授的,但是日本土布还是明显带有特殊东瀛文化风格的。唐代诗人李白在一首题为《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写道:“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关于日本裘,李白自注说“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朝卿即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这首诗间接地记录下这一史实,日本布在唐时已流入中国,只是今日难知日本布做成的裘是什么样子,是纯正的中国式样呢?还是明显带有日中“嫁接”的痕迹?再便是已经形成日本服装风格的服式了?这种邻近国家间服装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图5-64 日本古坟时期男子衣裤

图5-65 日本女装

图5-66 日本推古朝女官朝服

图5-67 日本天武持统朝女官朝服

图5-68 日本平安时期女官朝服

(三)循环流动

服装流行过程中不只限于竖向垂直运动和横向水平移动,如果将全人类服装流行现象做个总结的话,会清楚地发现还有一种立体的流向,它呈循环流动线路,可以是立体交叉的,也可以分别为垂直的往复和横向的回转。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即为它几乎没有起点与终点,无论高低与远近,都不是单向进行的,总是进行到一定区域或程度或等级时便又转回来,往往不顺原路,却沿着也许是原始的起点又重新进入了流行的轨道。

一般来讲,下层人士的眼睛总是盯着上层人士那日新月异的服装,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达到一种理想的着装形象的高度,去谋求社会上对自己的某种认同。有趣的是,当富足的上层人士穷奢极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又从下层出卖色相的人们身上发现了新奇的着装方式或具体服装饰物。出卖色相的女性,欲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较为突出的地位,不是靠某种技艺,而主要靠外貌。于是,当她们那不甚拘谨且不甘保守的服装吸引了贵族妇女和士庶官宦人家的女眷时,极易被偷偷学去,悄悄试穿,然后越来越公开化。直至成为正式的上层人士的服装,再不被正统势力指责时,就彻底摆脱了下层服装的阴影。

图5-69 敦煌莫高窟85窟壁画上显示的异国爱情与文化交流(之一)

图5-70 敦煌莫高窟85窟壁画上显示的异国爱情与文化交流(之二)

区域间的循环流动有些类同于邻近区域的互为影响和渗透,但是它又与前者绝不等同。循环流动需要从A国流传到B国,又从B国流行到C国……如此传播下去,竟使F国的几经变异的服装又传回到A国,重新为A国人惊叹不已。因为这种服装在沿途已经融进各种文化与技术,当它再回到发源国时,绝不是刚刚从发源国传出的造型与款式,甚至面目全非,实际上却又保留其影响痕迹。

循环流动中还会出现一种流行的往复现象,即所谓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这涉及服装流行中的周期循环现象及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