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师勇于吸纳民族文化
简单地说,民族服装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服装风格,它是现代时装设计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观照,它与现代国际化的时装具有一种相对性,是不处于主流地位的一种异质的风格。
民族风貌在巴黎高级时装传统中由来已久,许多设计师都是以民族服装为灵感来源推出他们的经典设计。从20世纪初的保罗·波烈开始,吸取东方民族化元素进行设计似乎成为西方许多著名设计师乐此不疲的游戏。20世纪初,俄国芭蕾舞剧在巴黎公演,其服装色彩浓艳、面料轻透,充满了奇妙的东方风情。保罗·波烈深受启迪,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东方风格的服装,其中“蹒跚裙(Hobble Skirt)”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标志。此后,波烈又推出了具有异域色彩的“孔子大衣”“土耳其式裤子”等,为一直以来的纯西方设计风格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流行少数民族风貌,很多设计师都借用各种民族服装进行设计,如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推出的俄罗斯系列以及北美流行的印第安风格时装。洛朗还推出一款中国风格的时装堪称民族风格时装的典范:笠形帽、立领宽袖上衣、长裤与皮靴。款式中没有特别具体的中国传统元素,但中国清代满族服装的传统感觉却一望便知,因为首服和上衣明显类似清代兵服,这是设计探究其精髓的很好范例。他在中国举办作品展时曾说过:“中国一直吸引着我,中国文化、艺术、服装、传奇故事都令我神往。”
20世纪60年代,“年轻风暴”席卷全球,嬉皮士在反传统与反体制的同时也渴望对自然的回归,于是在时装圈兴起追求民族、民间风味的流行趋势。这股“民族风”最终也波及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的时装舞台,设计师们纷纷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设计师立足本民族的服装文化设计较为成功,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改西化的设计风格,大胆审视自己民族的传统,从本土文化中吸取养分。如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高田贤三(Kenzo)、山本耀司(Yohiji Yamamoto)、川久保玲(Reikawakubo)等设计师对东方经典进行了西方式的演绎,使他们在国际时装舞台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三宅一生的设计非常现代、非常国际,但骨子里的日本民族文化又能够突破形式的外衣而带给人直接的震撼。这种张扬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的设计风格,确立了他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开启了一种不再以西方传统风格和审美为摹本,立足本民族而引领国际潮流的序幕。
图3-52 鄂温克族传统绣花皮手套
(二)世界T台充满东方风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带有东方元素的高级时装,伊夫·圣·洛朗、皮尔·卡丹等设计师都以中国题材为灵感来源。时至90年代末期,中国主题的时装作品层出不穷。在郎万(Lanvin)的服装发布会上,最后谢幕的音乐取自电影《游园惊梦》的原声带,用充满老上海情怀的老歌作为完美的结尾,充满了东方情调的迷幻和神秘。
运用中国民族化元素最为精彩的当属迪奥的设计师加利亚诺,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将20世纪初的上海风情和红军的形象搬上了国际时装舞台,中国旗袍的华美、中国漆器上的红色激起了这位天才的灵感与创作火花,浓艳的妆容、超长的中式立领、红丝线的盘扣和西化的“旗袍”组成了让人惊艳的舞台效果。
加利亚诺的东方风情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北非风情、印度民俗、中东形象、印第安色彩,轮番成就了国际时装舞台上的浮光媚影。一贯以西方文化为设计主线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师加拉瓦尼·瓦伦蒂诺(Gararani Valentino)也以中国18世纪屏风为灵感,推出了中国清代服装感觉的新作。此外,中国瓷器特有的颜色(青花)中国蓝(China Blue)因其神秘深邃的意境被多位西方设计者选为主题色彩。
(三)服装对男女性差的强调与减弱
1.服装对男女性差的强调
在历史上,这种突出男女性差的服装屡见不鲜。如文艺复兴时期,男装推崇宽阔的肩膀,让自己的上半身显得雄壮,下面仅穿贴身的裤袜,甚至用填充物来塑造这种“▽”的造型。中国唐朝的女装大袖纱罗衫,是一种使女性一半的胸部裸露在外的款式,外面披着半透明的纱罗,使人隐隐约约能够看到穿者的肌肤。
图3-53 西方设计师的东方风情设计作品(之一)
图3-54 西方设计师的东方风情设计作品(之二)
图3-55 西方设计师的东方风情设计作品(之三)
现代设计中,对男女性差的强调往往以突出男人或女人的性别特征为代表。如突出女性某个特定的部位——具有凹凸感的胸部和臀部,突出女性整体的身体曲线等。
比较典型的突出男女性差的设计范例是伊丽莎白·赫丽(Elizabeth Hurley)1994年穿的一件礼服。当年赫丽穿着这件晚装参加了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首映式,结果这件范思哲设计的晚装使她一鸣惊人:性感十足的吊带长裙,只用金属别针来连接前片和后片,显露出模特赫丽优美的侧身曲线,大胆而又性感。这款设计成功不成功?让我们看看它的效果就可以找到答案:穿它之前,赫丽的名字只是著名男星休·格兰特的女友;在穿它之后,全世界都记住“伊丽莎白·赫丽”,广告、片约纷至沓来。
2.服装对男女性差的减弱
20世纪20年代,在战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着装观念必然发生一些变化,而杰出的设计师香奈儿预见到了这一点并大大推动了时尚的走向。
可可·香奈儿无疑是现代服装设计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她改变了以男性眼光来判定美的设计立场,在她的眼中,女性自身的舒适和美丽才是设计的出发点,而女性的性别特征退后到次要的地位。
香奈儿的设计比较注重功能性,她把妇女从突出“S”形曲线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设计非常简洁。她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她把男人内衣所用的针织面料拿来做直身的女性套装,她以男性化的水手装和水手裤来代替女裙,她设计了一系列较为简洁的人造珍珠项链和人造宝石首饰。
在1926年的美国版《时尚》(Vogue)中,香奈儿发表了一款直腰、裙长过膝的黑色纱质礼服,腰线降低、下摆提升,款式很简单,这款几乎没突出什么女性特征的设计一经推出就迅速风靡世界,被誉为“有品位的女子的‘制服’”,这就是服装史上著名的“小黑礼服”。(www.xing528.com)
于是,整个20年代的女装都具有这种像管子一样的造型,女人像男人一样没有什么曲线,男女间的性差被减少到一个很小的范围。
图3-56 范思哲的设计作品:赫丽的吊带长裙
(四)服装对简洁与奢华的追求
简洁与奢华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此消彼长或同时存在于服装发展的各个时期,给予了不同设计师对美的灵感来源,满足了不同受众对美的选择与追求。
1.服装对简洁的追求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无领无袖小黑礼服,其设计即是秉承“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原则,以极简的设计打造出女性优雅的完美形象。设计者纪梵希曾先后进入包豪斯艺术学院和巴黎艺术大学进修。他的设计注重简洁、明快和舒适,在此基础上有一种高雅的气质。
2.服装对奢华的追求
在希腊神话中,梅杜莎(Medusa)原来是个美女,因为和智慧女神雅典娜比美而被变成了一个女妖——她的头发是一条条的蛇,发尖是蛇的头,凡是与她的双眼对视的人都会化为一尊石像。后来,“梅杜莎”一词代表了致命的吸引力,成为神秘魅力的象征,而享誉世界的意大利著名时装品牌范思哲就是以梅杜莎的头像作为品牌标识的。
范思哲设计的服装有着和梅杜莎相同的特质:他们都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烈焰燃烧般的、具有震慑力的美,这种美是一种充满生命感的张力,使你忍不住要多看几眼,而后就被它美艳的力量所“击中”。
范思哲的服装热烈、时尚、妩媚而充满女人味,色彩艳丽,用色浓烈大胆,以金、黑、红等色为主,花纹华丽繁复,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情。范思哲把古典贵族的奢美华贵和现代时尚的热烈性感紧密结合,他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华丽、性感、奢华而充满活力。
图3-57 简洁的“小黑礼服”打造出女性的优雅
延展阅读:中外服装文化故事与相关视觉资料
1.虎头鞋的传说
古时黄河岸边有一助人为乐的船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受他帮助的老奶奶送他一幅画。画上的美人与其结婚并生有一子。后县令抢走美人画,老奶奶又出现了。她让小孩子的姑姑做了一双虎头鞋,男孩儿穿着虎头鞋去县衙,虎鞋变成老虎咬死县官,一家人又团圆了。于是,虎头鞋成了吉祥辟邪的儿童足服。
京剧《战马超》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其中描写马超领兵杀入曹营,来势汹汹,曹操只得跨马逃离。马超告知手下:“穿红袍是曹操!”曹操慌忙脱掉红袍。忽又听“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在马上割短了胡须。这里说明了在不知情的时候,服饰就是最好的标识。
3.女神的羽毛衣
日耳曼民族中有掌管命运的女神,共九位,她们都穿着羽毛衣。在中世纪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讲述了一个有关羽毛衣的故事。勃艮第英雄哈根在寻找能通过多瑙河的路时,看见水中女神脱在岸边的羽毛衣,于是他将羽毛衣拿到手,直到女神告诉了正与匈奴人作战的勃艮第人的命运,他才还给她们。
4.以衣辨人引起的爱情混战
莎士比亚有四大喜剧十分著名,其中即有《仲夏夜之梦》。书里提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人们爱以衣辨人。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有时对了,有时错了。剧中奥布朗为了成全一对年轻人的爱情,让小精灵迫克把紫花液滴在那个穿雅典人衣服的年轻人的眼皮上,这样他就爱上第一眼看见的人。可是,小精灵滴到了另外一个穿雅典衣服的人眼上,从而引起了森林中的一场爱情混战。神话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
5.中国传统童鞋、童帽与百家衣(图3-58~图3-61)
图3-58 汉族传统虎头鞋
图3-59 汉族传统猪头鞋
图3-60 汉族传统百家衣(背面)
图3-61 福建传统童帽(背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