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齿距偏差Δfpt与齿距累积误差ΔFp的定义,及其对齿轮传动使用要求的影响;
(2)掌握用相对法测量齿轮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误差的方法,及其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
【基本概念】
齿轮的齿距偏差Δfpt是指在齿轮的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在同一圆周上,各齿距的理论值(如图4.5.1中虚线齿廓的齿距)均相等。由于存在制造误差,因此齿廓的实际位置(如图4.5.1中实线所示)对于理论位置总有误差,此项误差将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实践证明,影响齿轮的传动使用要求不取决于实际齿距是否等于公称值,而取决于在整个圆周上,齿距的均匀等分性。因此,用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实际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且测量的不是弧长,而是弦长。由于分度圆不易确定,因此允许在齿高中部进行测量。
图4.5.1 齿轮周节检查仪
1—仪器主体,其上刻有模数尺;2—定位爪(2个);3—活动测量爪;4—固定测量爪;5—定位爪紧固螺钉(4个);6—紧固螺钉;7—指示表。
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ΔFp是指在齿轮的分度圆上,任意两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的绝对值。如图4.5.1所示,在第4齿产生最大正偏差(+ΔFpmax),在第10齿产生最大负偏差(-ΔFpmax),故该齿轮的周节累积误差为
此项误差将影响齿轮的传递运动准确性。
【实验仪器】
用相对法测量齿距偏差的仪器有齿轮周节检查仪(简称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后者除用于测量齿距外,还可用于测量齿轮多个参数,如基节、公法线、齿厚、齿圈径向跳动等。
本实验选用齿轮周节仪进行测量,其结构如图4.5.1所示。
使用周节仪测量齿轮时,有3种定位方式:
(1)以齿根圆为测量基准,如图4.5.2(a)所示;
(2)以齿顶圆为测量基准,如图4.5.2(b)所示;
(3)以内孔为测量基准。
本实验为以齿顶圆为测量基准。
图4.5.2 周节仪测量齿轮时测量位置
(a)以齿根圆为测量基准;(b)以齿顶圆为测量基准
【测量原理】
根据被测齿轮模数的不同,可将可调节的固定测量爪4沿仪器主体1的导槽调整到相应位置上(固定测量爪4的指示线对准主体上模数尺的被测齿轮模数刻线),并用紧固螺钉6固定。活动测量爪3通过杠杆传动系统与指示表7连接。此时,两测量爪之间的距离近似等于一个齿距弦长的公称值。2个定位爪2以齿顶圆定位,它也可在仪器主体1的导槽内移动。测量时,调整定位爪2的位置,可以使量爪3和4的测刃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调好后,用定位爪紧固螺钉5(4个)固定。
用相对法测量时,是以任意一个齿距作为基准,将仪器指示表调零,然后沿整个齿圈依次测量其他齿距对于基准齿距的偏差值(即相对齿距偏差)。记录数据并处理后,得出齿距偏差Δfpt和齿距累积误差ΔFp的数值。
【数据处理】
有2种方法:计算法和作图法。常用的为计算法。
1.计算法
为了计算方便和查看清楚,可采用列表计算,计算示例如表4.5.1所示。
表4.5.1 数据记录与处理
1)求齿距偏差(www.xing528.com)
(1)将表4.5.1中第二列内的测得读数值,逐齿累加填入第三列内。测量是在同一个封闭圆内进行的,如基准齿距恰好与公称齿距(平均齿距)相等,虽然齿距有偏差,且有正有负,但所有的齿距之和仍是一个封闭圆周,齿距偏差之和必等于0(证明略),即表4.5.1中第三列最后累积结果应等于0。本例最后的累积结果不等于0(-48),说明基准齿距不等于公称齿距,设二者相差K。
(2)计算K值。每测一齿,就增加一个K值的偏差,测了Z个齿,就有Z个K值的偏差。12个齿的K值之和为-48。所以
K值为系统误差,是可以消除的(K为负值,表示基准齿距比公称齿距大;K为正值,表示基准齿距比公称齿距小)。
(3)将表4.5.1中第三列内的每一个读数值分别减去K值,填入第四列内,此列的数值,为每一个实际齿距相对于公称值(平均值)的偏差,即每一齿的齿距偏差。
(4)表4.5.1中第四列绝对值最大的数(+19μm)即为该齿轮的齿距偏差Δfpt。注意:偏差有正、负之分,故不能略去符号。
2)求齿距累积误差
将表4.5.1中第四列的数值(实际齿距偏差)逐齿累积,填入第五列内,从第五列中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其差值即为该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
2.作图法
如图4.5.3所示,以横坐标为齿序,纵坐标为读数累积值(即表4.5.1中第三列内的数值),绘出图中所示的折线,连接折线首尾两点。过折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作两条直线与该连线平行,两平行线沿纵坐标方向的距离,即代表齿距累积误差。由图4.5.3可得ΔFp=64μm,与计算法结果相同。
图4.5.3 齿轮齿距累积误差图
【实验步骤】
(1)按表4.5.2核对所用仪器与被测齿轮的精度等级是否适应。
(2)调整测量仪器。
①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将可调节的固定测量爪对准仪器主体上的模数刻线,且用螺钉固定。
②把被测齿轮和周节仪平放在平板上,使齿轮齿宽中部与仪器测量爪等高。
③将被测齿轮的任意一个齿放入两测量爪之间,使量爪头位于齿轮齿高中部附近,再将定位爪顶在齿顶圆上,然后拧紧螺钉。
④左手扶住仪器,右手拿着被测齿轮,轻轻地向前顶着(以保持齿顶圆接触定位),同时顺时针转动被测齿轮。被测齿轮的一个齿侧面首先推动活动量爪移动,并通过杠杆系统使指示表的指针转动,当被测齿轮另一个齿侧面顶到固定量爪后,无法再转动,指示表的指针亦停止转动,此时即为测量状态。
⑤在这种状态下,转动指示表表盘,使指针对零,此时的齿距即为基准齿距。
(3)逐齿测量其他齿距相对于基准齿距的偏差(即指示表的指针偏离零位的读数值),此差值即为相对齿距偏差。
(4)进行数据处理,求出齿距偏差Δfpt与齿距累积误差ΔFp。
(5)判断ΔFp与Δfpt的合格性。
合格条件:-fpt≤Δfpt≤+fpt ΔFp≤Fp
实验记录如表4.5.2所示。
表4.5.2 齿轮齿距实验数据记录表
【分析与思考】
(1)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误差对齿轮传动各有什么影响?
(2)用相对法测量齿距时,指示表是否一定要调零?为什么?
(3)为什么相对齿距偏差减去“K”值就等于齿距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