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隔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于滇池生态保护中

围隔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于滇池生态保护中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8已建成的0.25km2围隔全景围隔全长1200m,东端与外海船闸口处相连接,西端与龙门村藻水分离站岸线平行。该围隔已建成约一年,根据在海埂临时设立的气象站的风速风向统计初步估计,该围隔可以承受通常情形下的滇池风及伴随的湖流波浪的冲击。围隔未建成时,滇池北岸在8~9月间蓝藻藻细胞浓度一般高达17000万cell/L。图4.12示范区水域总氮浓度变化围隔材料的使用寿命。

围隔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于滇池生态保护中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主题,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滇池水体内负荷控制与水质综合改善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的第4子课题“滇池典型水域内负荷综合控制与水质改善示范工程”(2012ZX07102-004)——滇池集聚区蓝藻物理阻隔与富集技术在滇池北岸建设的示范工程以围隔形成面积约0.25km2、水量约45万m3的封闭区域(见图4.8)。

图4.8 已建成的0.25km2围隔全景

围隔全长1200m,东端与外海船闸口处相连接,西端与龙门村藻水分离站岸线平行。内层围隔(近岸围隔)为全封闭围隔,高2~6m,平均高度约3.5m。底部采用石笼固定于湖底淤泥内,顶部为浮体结构,可在一定幅度内摇摆。该内层围隔为密封,可以阻断水流交换和拦挡漂浮性蓝藻。外层围隔为半封闭围隔,高约1m,下半部分为开放式,没有防水隔布,可以进行水流交换。外层围隔主要用于消挡来自大湖面的风浪,同时拦挡大湖面漂浮的水葫芦和西南风集聚的表层蓝藻。两层围隔间距约10m。

(1)已建0.25km2围隔的抗风力性能(稳定性):

根据在海埂临时设立的气象站的风速风向统计(数据未发表),由表4.4、图4.9可看出,各月平均风速1.23~4.53m/s之间,冬季风速较大;全年风向以SW、SSW为主。

由于围隔为软性不透水,风力对围隔上部浮体部分的水平压力以及围隔倾斜变形后承载的水重力、压力是围隔承受的主要外力,因此最大瞬间风速(大于17m/s)对围隔完好性、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表4.5、4.6为各月及日各时段最大瞬时风速,其在1、2、3月出现的频率最高,风向以SW、SSW为主;基本在每天的任何时段均可能发生。

该围隔已建成约一年(2012.5~2013.5),根据在海埂临时设立的气象站的风速风向统计初步估计,该围隔可以承受通常情形下的滇池风及伴随的湖流波浪的冲击。

表4.4 各月平均风速

图4.9 各季代表月风向分布

表4.5 各月最大风速和大风情况

注:大风指瞬间风速≥17m/s,凡一日内出现大风即统计为大风日

表4.6 日各时段最大风速和出现风向(www.xing528.com)

续 表

(2)已建0.25km2围隔的封闭性以及藻密度、TN、TP削减效果:

全封闭柔性围隔的蓝藻阻隔效果较好,见图4.10,可将开敞湖面集聚的蓝藻阻隔于围隔以外。

围隔未建成时,滇池北岸在8~9月间蓝藻藻细胞浓度一般高达17000万cell/L。围隔建成后,在2012年6~9月的蓝藻水华极盛期,围隔内藻细胞浓度最高仅为890万cell/L,且变化幅度较小(见图4.11),全年未发生高浓度蓝藻水华集聚现象,显示全封闭围隔对外部蓝藻的阻隔效果较好。

图4.10 全封闭围隔蓝藻阻隔效果

图4.11 围隔内藻细胞和叶绿素a浓度变化图

围隔水质指标中总氮、总磷浓度自2012年6月下旬后明显下降(见图4.12、图4.13)。2012年总氮数据与2011年同时段(未建围隔)相比,于2012年6月和8月的个别时段达到Ⅳ类水质标准,8月TN指标削减率为25%,9月为44%,10月为38%,11月为39%,12月为40%。2012年总磷数据与2011年同时段相比,8月TP指标削减率为66%,9月为35%,11月为25%,12月为45%。

图4.12 示范区水域总氮浓度变化

(3)围隔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已建0.25km2的围隔材料供应商青岛新京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地址:山东省青岛胶南市铁山工业园)的固体浮子式橡胶围油栏技术条件说明,正常使用年限不少于5年。

图4.13 示范区水域总磷浓度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