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上舟:半导体产业的中国旗帜

江上舟:半导体产业的中国旗帜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南建省后,江上舟因缘际会,成为第一批闯海人。尽管有不少人反对,但江上舟的意见还是意想不到地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被称为创投之神的台湾人陈五福,只和江上舟谈了一次,便表示愿意来沪。江上舟被海外华人视为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一面旗帜。被认为是“中国IC产业五位策划者”之一的马启元,就是被江上舟引进上海的一位重要人才。江上舟要建设10条8英寸线的想法已震惊四座,事实上,江上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江上舟:半导体产业的中国旗帜

芯片制造所需要的投资大得惊人。“909工程”是中国大陆电子产业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前后六年时间的项目总投入接近100亿人民币,相当于10多亿美元。这个投资金额与国际大厂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英特尔和台积电于2000年在半导体产业上的资本投资分别高达60亿美元和32亿美元。

“909工程”仅仅一条8英寸晶圆线,就已经让中国财政捉襟见肘。项目启动之前,朱镕基特意交代胡启立:“这是国务院动用财政赤字给你办企业,你可要还给我呀!”

可是,“909工程”才刚建成的1999年,却有人声称,要以超过10个“909工程”的规模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投资规模高达1000亿,怎么能不让信息产业部吃惊?

这个被许多人认为“脑子坏了”“吃错药了”的人,名叫江上舟。

1965年,江上舟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仅在校学习了九个月,便因“文革”开始而离校务工学农。“文革”结束后,江上舟前往瑞士留学,1987年获得移动通信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中国的移动通信非常落后,江上舟学无可用,只好转入仕途,到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外资企业管理局任职。

海南建省后,江上舟因缘际会,成为第一批闯海人。在三亚市副市长任上,江上舟力主将三亚定位为国际旅游城市,并在三亚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土地交易中心,破天荒地首开土地拍卖,来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主管洋浦开发区时,他以小政府的理念主导了一系列超前的、充满争议的政治体制改革

1997年,江上舟被调往上海,先后担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市工业党委副书记等职,主导上海的工业规划。作为当时中国官员中少有的既懂经济、又懂科学的战略管理型人才,江上舟在上海这个比较开明且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城市可谓是如鱼得水,科学专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自己也说:“我在上海做的那些事情,如果没有上海市的大力支持是难以办成的。和当时的海南一对比,就再清楚不过了。”

有一回,江上舟前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其他领导都是“外行看热闹”,江上舟却询问了许多非常深入的问题。这一问不要紧,江上舟感慨良多:“卫星导航接收机,相当于CPU在计算机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一直靠进口,还不具备研发生产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的能力,这种尖端中的尖端技术我们没有掌握,我们国家的安全怎么会有彻底的保障呢?”

江上舟还发现,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必须以芯片为基础。“第四代移动通信最难做的是芯片,电动汽车的电控部分是芯片,智能网的核心也是芯片,数控也是芯片,没有芯片就没有太阳能。”芯片如此重要,它的生产难度也很高,厂房昂贵、制造精密、产品廉价、生产规模大、技术进步快。江上舟下定决心,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业链”!

在对半导体产业做了一番深入调研后,江上舟将“电子信息产品”列入上海工业26项重点产品发展规划之首,力主:“必须把微电子产业尽早地引进上海,乃至中国!”他向上海时任市委书记黄菊献计:在浦东规划面积3倍于新竹工业园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吸引百亿美元外资建设10条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把集成电路作为上海21世纪的重点发展项目。

据传黄菊听罢拍案叫绝,然后问了一句:天上怎么会掉下这么大一块馅饼?

1999年,国家信息产业部研讨“十五”(2001—2005年)战略规划,国家拟投资200亿人民币,建2条8英寸线。江上舟嫌方案保守,说:寻找海外合作伙伴,至少能建设10条8英寸线。在座的专家、院士都感到震撼。尽管有不少人反对,但江上舟的意见还是意想不到地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特别是一些满头华发的老专家,讲到自己期盼了几十年,至今仍未能把芯片搞出来,眼看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不能再为这一事业献身时,不由痛哭流涕,众人都深深地感动了。由于江上舟对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经验教训总结得较深较透,他的意见对“十五”规划中相关内容的制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不能再仅靠骑着破旧自行车的老教授,而更要靠从海外引进顶级的半导体产业人才。

江上舟曾三次带团前往美国硅谷考察和招商。晚上在飞机上睡觉,白天下飞机做事。所到之处,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硅谷给留学生开新闻发布会时,在酒店预订的可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厅一下子挤进了300多人。江上舟激情澎湃地描绘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远景,鼓舞了很多关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硅谷华人,推动了后来海归潮的兴起,有些人当场就定下来要回沪看看。

江上舟打破体制禁锢,不惜高薪引进海外一流团队,引进著名的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海外学子。他实实在在地给他们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税收减免、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甚至社保医疗等。许多人就是冲着“江上舟”这三个字才来到上海的。被称为创投之神的台湾人陈五福,只和江上舟谈了一次,便表示愿意来沪。他说:“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官员光有热情不够,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江上舟这么懂得高技术产业、规律和需求的人,这样的官员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江上舟被海外华人视为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一面旗帜。

被认为是“中国IC产业五位策划者(包括江上舟)”之一的马启元,就是被江上舟引进上海的一位重要人才。马启元在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赴美留学,获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他强烈主张中国要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即中国的“硅谷”。他还是中国旅美协会的会长,利用自己的海外资源全力帮助中国发展芯片产业。

1998年7月,马启元和几位海外微电子资深专家访问上海,了解上海地区芯片工业基础,为上海芯片发展献计献策。专家们入住宾馆,其他人都加了10港币换到可以观黄浦江景的房间,只有一个叫张汝京的人没有换。从此大家都知道了张汝京省钱的本事。

江上舟安排专家们参观了漕河泾的几家微电子公司,一位海归老板抱怨没有好的税收政策:“加在一起共有33%的税。如果缴这么多的税,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这番话给江上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只要国家给出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自然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江上舟要建设10条8英寸线的想法已震惊四座,事实上,江上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的真正战略目标是“吸引世界华人资本家,团结全球华人资本家,滚动投入1000亿美元,在上海浦东和全国建设40个水平超越华虹“909工程”集成电路项目,将中国集成电路工业技术升级6代,直至22纳米制程、可以集成5亿~50亿个晶体管的芯片”。江上舟的目光远远投射到了二十年后!他的雄心壮志是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对于1000亿美元的投入,江上舟从没想过要让国家来出这个钱。不仅国家掏不出这么多钱,而且国家也没必要掏出这些钱。国家只需要给出相应的政策支持,给半导体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半导体产业自己就能够发展壮大。

在上海的考察和研讨结束后,江上舟建议海外专家给中央领导写信,以加速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1998年11月21日,马启元主笔撰写了《关于微电子产业发展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呈交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及相关部委领导。《建议》包括建设半导体产业群、“以我为主”开发0.25微米及0.18微米技术,引进“高级华裔管理人才做产业主管”等。这份《建议》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相关国家部委都开始进行调研。

1999年5月,信息产业部召集国家发改委、经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官员和国内外专家在北京召开微电子产业政策研讨会。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里程碑”的会议初步达成共识:国家应该对芯片产业进行特殊的政策支持并出台相关的扶植措施。其中大部分政策建议来自海外专家和江上舟,张汝京也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原定会议第二天上午10点,国务院领导要接见代表们。然而,就在当天清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