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工业的两大家族中,电力家族以东芝为代表,电电家族则以日电为代表。日电曾经是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和功能手机厂商,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却惨遭市场淘汰。日电的命运并非特例,日本企业普遍在智能手机市场无所作为,这直接关系到日本电电家族的衰败。
在美国迫使日本开放国内通信市场之前,日本通信市场由日本电电一家垄断,话费标准由邮政省(现总务省)制定。当时日本国内长途电话的价格是美国的10倍。京瓷的创办人稻盛和夫去美国出差,看到美国子公司的职员跟客户长时间煲电话粥而大为震怒,听到员工解释才了解到美日之间电话费的巨大差距。回日本后,他着手组建第二电电(KDDI),致力于降低日本国内的通话费用。为了打破日本电电对电信业的垄断,京瓷发明了无线市话技术。这一技术来到中国后被称为“小灵通”,华为、中兴和UT斯达康的小灵通技术都来自京瓷的授权。
为了应对美国开放通信市场的要求,日本电电想了个歪招,在2G时代弄了个与欧洲GSM和美国CDMA都不一样的TDMA,3G时代也采用的是在国际三大移动通信标准之外的FOMA。自搞一套的标准让外国通信设备和手机厂商进不了日本移动通信市场,但日本电电家族企业也很难走得出去。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电每年投入4万亿日元到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外国企业很难进入日本通信市场,这些项目都落到了日电、东芝、富士通和日立等电电家族企业的口袋中,日本手机市场也见不到外国手机品牌的影子。
在日本,手机只能通过电信运营商的渠道出售,手机厂家不需要考虑销售的问题。对于日电、松下和富士通等电电家族的手机品牌来说,与其投入资源去研究消费者需求,不如多想想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日本电电的要求。长此以往,日本的手机厂商都变得不思进取,没有竞争力了。日本有一亿多人口,国家也很富裕,贫富差距极小,消费者购买力很强。日本本土市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早早就成熟并且没什么增长,比如日本在2000年就生产了5000多万部手机,到2007年还是5000多万部。日本市场既足以养活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又没有大到能够培育出世界级企业的程度,所以日本有很多加拉帕戈斯[5]化的企业和产品,日本手机就是一个典型。
2006年,一个互联网的“野蛮人”闯入了日本电信业。软银通过收购英国沃达丰的日本业务,快速切入日本电信业,成为继日本电电和第二电电之后的日本第三大电信运营商。软银移动通信的社长孙正义把iPhone引进了日本,第二电电也跟着卖起了iPhone。iPhone一夜之间风靡日本,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日本手机品牌输得一败涂地。由于三星等其他国家的手机品牌亦难越过日本电信运营商的门槛,日本竟成为全世界唯一苹果手机销量超过安卓系手机销量的市场。当日本电电不得不抛弃电电家族的手机品牌的时候,日电、松下竟都无可奈何,只能挥泪退出智能手机市场。还能在日本市场上存活的日本手机企业,如索尼、京瓷和夏普,都不是电电家族的成员,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到了2015年,日本花了17455亿日元进口手机,出口仅有24亿日元(日本信息通信网络产业协会数据)。
日本芯片以内部消化为主,多数电子巨头都有自己的半导体部门,将自己生产的芯片用于自己的电器产品。在日本电器风靡全球的年代,日本芯片也跟着兴盛一时。日本芯片过于依赖日本电器的市场需求,一旦日本电器衰落,日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又做起不来,日本芯片也就跟着不行了。
智能手机CPU的应用芯片和基带芯片是当前人类社会最复杂的芯片,能够设计手机CPU代表着拥有芯片设计的最高水平。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芯片设计产业中占据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地位,与海思、联发科、紫光展锐等手机芯片设计企业的兴起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日本在芯片产业上失声,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痛失了智能手机芯片的市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将全球芯片市场规模从2200亿美元推高到4000亿美元,日本竟没有从中分得多少蛋糕,这势必会对日本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日本,索尼和夏普这些创新型企业被称作“勤奋的豚鼠”,意思是索尼和夏普不断开发出收音机、随身听、CD机、计算器等划时代的新品,那些电电家族或电力家族的大公司只要采用跟风策略,看“豚鼠”做出什么好产品了,大家跟着上就行了。通产省的好事从来没有索尼、夏普的份,盛田昭夫愤愤不平地认为,“通产省从来就不是日本电器工业的推动者。”像东芝、日电这样的恐龙类日本企业败给三星电子还好理解,为什么像索尼、夏普之类的豚鼠类日本企业也败给了三星电子呢?
与未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索尼不同,夏普曾经跟上了数字技术前进的脚步。(www.xing528.com)
夏普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日本电器品牌,夏普公司自1912年创立以来,推出了晶体管计算器、太阳能电池、液晶电视等多个“日本首次”或“世界首次”的产品。夏普曾经是液晶显示器的领导企业。1998年还是显像管电视的鼎盛时期,初生的液晶显示技术还不成熟,像素很低,画面也有延迟。夏普社长町田胜彦竟大胆预言:“液晶电视将在2005年之前全面占领日本电视机市场。”町田胜彦的预言震惊了业界,显像管电视的领导者索尼却不在乎地说:“液晶电视与显像管电视抗衡还为时尚早。”很少企业能够跳出“创新者的窘境”,勇于甩开历史包袱,抓住新市场的机会,索尼也不例外。
2001年,夏普首次推出20英寸以上尺寸的液晶电视,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销售业绩火爆。次年,夏普投资1000亿日元开始建设龟山工厂。这是全球首家从元件到液晶电视成品全套流水线生产的垂直型复合工厂。“当时,在对面的山上,一群穿着西装的男人一直监视着工地的一举一动。为了不泄露生产设备的型号,我们用蓝色塑料布把运输设备的卡车停靠的地方围得严严实实。”据说这些穿西装的男人们是来自韩国的竞争对手公司的员工。
然而,在龟山工厂开建的那一刻,三星电子就断言:“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可以战胜夏普了。”当时三星电子最担心的就是夏普在中国建厂,如果夏普将自己领先的液晶技术与中国的低成本生产方式结合,三星电子“就输定了”。
三星电子最忌惮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为了不被韩国、中国的竞争对手追上,夏普此后七年在液晶显示器业务上持续投入8800亿日元的资金不断迭代,生产基地一直局限在日本本土。夏普的液晶显示技术是业界公认最好的,但是夏普在降低液晶显示器成本的方面没法和韩国、中国相比。最后,技术先进的夏普被以控制成本著称的中国台湾代工之王富士康收购。
所以,夏普败于三星电子,很大程度在于日本企业普遍倾向于把半导体工厂建设在本土,终究因为生产成本太高而失去竞争力。后发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家,有个屡试不爽的法宝,那就是人海战术。后发国家的人工成本一定是大大低于先进国家的,只要后发国家将“工程师红利”利用好,就能靠低人力成本优势来打败先进国家的高资金投入优势。韩国的人均GDP从来就没有高过日本,这意味着韩国企业的人力成本开支肯定低于日本。
在研发和生产的组织上,三星电子也比日本企业更有效率。三星电子将研发与生产一体化运作,每个项目小组都得对从研发到生产全程负责,这样在研发阶段就得具备成本意识,考虑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体优化。三星电子的这种组织方式还将生产的地位提得比研发还高,因为如果不能在生产阶段为公司创造利润,研发人员也享受不到胜利果实。这与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喜欢处在悠闲的研发岗位且无须为生产操心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生产上,韩国比日本要更多地通过在海外建厂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存储器和液晶面板上,都是低成本比高质量更重要。因为产品在快速迭代,消费者更青睐更大容量的存储器和更大面积的液晶屏,没人喜欢小容量存储或小面积显示,质量再高也没有意义。重视质量的日本因此打不过重视成本的韩国。由于生产成本高过韩国,一旦在芯片制造技术上被韩国领跑,根据摩尔定律,日本就很难再有赶上韩国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