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威愤怒,IBM沮丧

超威愤怒,IBM沮丧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威最大的优势就是推销,那当然是桑德斯的功劳。这一年,超威亏损3700万美元,从占收入的比例来说,其亏损状况远比英特尔严重。超威和英特尔的官司耗时八年,双方耗费2亿美元律师费,最终以和解告终,超威以4000万美元的代价拿到了X86架构的永久授权。正逢IBM也要为它准备上市的个人电脑产品配置各种软件,于是微软与IBM签署了开发DOS操作系统的协议,成为IBM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供应商。

超威愤怒,IBM沮丧

超威最大的优势就是推销,那当然是桑德斯的功劳。超威在技术实力上不如英特尔,在宣传声势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超威推出过一则臭名昭著的动画片广告:超威屹立于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家半导体只能靠边站;前方是一家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对这家公司桑德斯永远怀恨在心;很远处,才隐约能看得到摩托罗拉德州仪器

桑德斯绝对是硅谷的一道风景。他在硅谷历史中所占的篇幅,甚至不少于格鲁夫。超威的影响力还是其次,主要还是因为桑德斯放荡不羁、挥金如土的个性。无论是惠普的创始人,还是仙童的后裔们,如诺伊斯、摩尔、格鲁夫、查尔斯·斯波克[2]等,都是工程师出身,崇尚勤俭、作风朴素,但他们中间偏偏出了桑德斯这样一个异类。桑德斯渴望发财,并毫不讳言地宣称“崇尚金钱”。他说:“我干这一行就是为了赚大钱,过得快活,何乐而不为呢?”他厌恶矜持和克制,着迷于财富与成功,赤裸裸地将其功利主义公之于众。桑德斯给早年硅谷的严肃刻板的风格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变化。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狂妄,早早成了硅谷的大名人。

1984年,超威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1亿美元,这也是超威最接近英特尔的一年。英特尔在这一年的销售额是16亿美元。桑德斯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超威将在80年代末成为芯片领域的美国冠军,超过国家半导体,超过英特尔,超过德州仪器,超过摩托罗拉。”这个目标看起来好像并不遥远,但这时候,意想不到的敌人从太平洋彼岸席卷而来。在日本廉价芯片的冲击下,美国半导体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超威也进入了艰难发展的阶段。

面对危局,英特尔断然放弃内存业务,将全部力量转移到微处理器,成功开发出里程碑式的386处理器。虽然英特尔早就决定在386处理器上要自己单飞,但为了麻痹竞争对手,英特尔直到上一轮授权协议到期前的最后一刻才告诉超威等公司停止合作的消息。这对一向仰赖英特尔提供技术支持的超威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如果不是因为诺伊斯和IBM的庇护,格鲁夫早就对超威下手了——他一直认为超威是英特尔最大的威胁,在浮夸表象的背后,桑德斯是硅谷最聪明的人。超威受到的打击虽然严重但并不致命,毕竟超威可以依赖已到手的X86架构,自己进行与英特尔兼容的处理器的设计,事实上超威也是这么做的。英特尔马上对超威提起了侵权诉讼,桑德斯则强硬地选择奉陪到底。1986年或许是超威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遭遇持续好几年的大萧条的背景下,超威既面临日本内存产品的疯狂进攻,又得自力更生追赶英特尔的处理器设计。这一年,超威亏损3700万美元,从占收入的比例来说,其亏损状况远比英特尔严重。

直到1989年,超威才将公司的业务重心转移到微处理器市场上,比英特尔晚了好几年。超威和英特尔的官司耗时八年,双方耗费2亿美元律师费,最终以和解告终,超威以4000万美元的代价拿到了X86架构的永久授权。这场官司让实力相对弱小得多的超威疲惫不堪,超威已被英特尔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超威被英特尔踩在脚下,微软却爬到了英特尔的上面。

乔布斯一样,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也从“牛郎星”的畅销中看到了个人电脑市场的未来潜力。他们马上动手为“牛郎星”编写了BASIC语言编译系统,还放弃工作和学业,千里迢迢从波士顿赶到新墨西哥来加入罗伯茨的公司。BASIC语言编译系统随着“牛郎星”的普及被众多计算机爱好者使用。

由于BASIC语言编译系统是随计算机发放给用户的,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购买该软件,而是直接从朋友那里拷贝,这引起了比尔·盖茨的不满。于是他给计算机发烧友们写了一封著名的“使用软件应该付费”的公开信。随后,比尔·盖茨创立了专门开发软件的微软公司。正逢IBM也要为它准备上市的个人电脑产品配置各种软件,于是微软与IBM签署了开发DOS操作系统的协议,成为IBM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供应商

英特尔的386芯片风靡一时,微软于1990年推出的视窗3.0操作系统,正是为在386芯片上运行而设计的。软件反过来又推动着硬件的进步。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代码越写越多,英特尔也必须不断研发出更加强大高速的微处理器,否则视窗操作系统的运行就快不起来。就这样,微软每次发布新的操作系统,就带来微处理器和内存等硬件厂商的新一轮商机。操作系统是所有应用软件的基础,其他应用软件都必须建筑在操作系统之上,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视窗为核心的软件生态。生态一旦形成,视窗的地位就牢不可破。因为想要让成千上万的软件厂商都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去重新编写软件,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计算机行业的游戏规则被改变了。在以前的商用计算机时代,客户都是大企业,数量较少且合同金额大,市场是割裂的,每家计算机公司都是垂直一体化的形态,自己做自己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和软件,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到了个人电脑时代,客户变成了数量庞大且购买力较小的消费者,这些大众消费者对计算机软硬件产品有强烈的兼容需求,没人愿意自己的文档在别的电脑上无法打开,市场于是走向统一,软件公司需要考虑一种软件在不同厂家的电脑上都能运行的问题。IBM是市场上最强大的个人电脑品牌,软件公司都得优先考虑让自己的软件能够在IBM的电脑上运行,也就必须适配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为了省去软件公司重新编写程序的麻烦,英特尔让自己推出的每一代CPU都能够与之前的兼容,这就形成了源自8086微处理器的X86架构。从奔腾系列开始,英特尔不再用数字对处理器命名,大家还是习惯将英特尔的处理器称作X86系列。其他电脑公司为了适配那些能够在X86架构上运行的软件,不得不采用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视窗。时间一长,建筑于X86和微软架构之上的软件生态就形成了,“Windows+Intel”形成的Wintel联盟赢家通吃。而沃兹当初由于价格太贵而没有选用8080,这使得苹果电脑的微处理器后来因为与英特尔不兼容而饱受困扰。

刚开始卖个人电脑的时候,IBM对于这块针对消费者市场的业务并不重视。卖10万台个人电脑的利润还不如谈下一单企业客户的大合同,而签下一单大合同可比卖掉10万台个人电脑容易多了。个人电脑的CPU的性能相对大型商用计算机的处理器要差很多,也不被向来追求高端技术的IBM放在眼里。再加上迫于政府反垄断的压力,IBM也不敢打击竞争对手对其“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之类的电脑核心技术的抄袭。时间一长,IBM发现自己在个人电脑上竟然再无技术优势,惠普、戴尔等竞争对手都拿出了质量不错、价格更低、服务更优的个人电脑产品。更重要的是,所有个人电脑的厂商都沦为替英特尔和微软打工的组装商,IBM也一样有被个人电脑市场边缘化的危险。

为了同微软竞争,技术实力强大的IBM推出了连比尔·盖茨都认为是“90年代最好的操作系统”的OS/2。但时间已晚,IBM已经独木难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挑战已建好应用软件生态壁垒的视窗操作系统。更何况其他电脑厂商还视IBM为竞争对手,不愿意采用它的OS/2。(www.xing528.com)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电脑成为社交的工具,迅速成为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商品。计算机由商用走向家用,带来了芯片产业的第一次大洗牌。主推商用计算机的IBM,原本是美国的国家骄傲,从德州仪器、仙童到英特尔,它们的半导体业务的起步无不受益于IBM这一巨无霸企业的订单。但从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再到智能手机时代,IBM一再无所作为,逐渐变得黯然失色。

Wintel联盟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实现了对个人电脑市场最核心的CPU和操作系统的完全垄断。仅仅因为忌惮美国政府的反垄断压力,Wintel联盟才允许苹果操作系统和超威微处理器通过与其兼容而生存了下来。看似铁板一块的Wintel联盟之间其实也有嫌隙,毕竟哪个企业也不愿将自己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另一个企业,但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捆绑在一块往前走,连英特尔或微软自己也无法将Wintel联盟打破。相对来说,操作系统的垄断程度比CPU更甚,在CPU领域还有超威在与英特尔竞争,操作系统却独有微软一家。这也是个人电脑的硬件越卖越便宜、视窗操作系统却越卖越贵的原因。

英特尔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还不是IBM或超威,而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技术路线

一个计算机程序最终要变成一系列指令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早期的处理器,从IBM到英特尔,在设计的时候都想着实现尽可能多的指令,这一做法的优势是功能齐全、性能强大,但劣势则是设计复杂,每个指令执行时间不一样,导致处理器在运行时出现不必要的等待,而且产生较大的功耗。这一类处理器被归作“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的类型。

针对复杂指令集的缺陷,197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帕特森教授提出了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设计思想,主张只保留很少的常用指令,较为复杂的指令则利用常用的指令去组合。这样的话,由于每条指令的执行时间相同,处理器的运作就会比较流畅,速度比较快,功耗也会比较低。

精简指令集大幅简化了计算机处理器的设计,它的出现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当时,学术界一边倒地认为复杂指令集的设计已经过时,许多厂商纷纷转入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的设计,英特尔竟有些孤家寡人的味道。甚至微软都公然支持精简指令集,鼓吹“RISC代替英特尔原有芯片是大势所趋”,打算借这个机会干掉英特尔。格鲁夫在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技术的路线选择上犹豫不决。坚持复杂指令集会有被行业发展趋势淘汰的风险,选择精简指令集就要从零起步,而且会面对很多的竞争对手。考虑到复杂指令集是英特尔的强项,英特尔的复杂指令集技术已成为行业的标准,技术授权收入的价值超过百亿美元,格鲁夫最终决定选择复杂指令集,放弃了精简指令集。为了保险起见,英特尔自己也试着推出了基于精简指令集的80860处理器,由于该处理器与X86架构不兼容而不被消费者接受,于是英特尔铁了心专注发展复杂指令集。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除了采取跟随政策的超威,只有英特尔一家坚持开发复杂指令集处理器,与力推精简指令集路线的整个处理器工业界相对抗。这是电脑CPU领域的一场史诗级别的大较量。如果失败,英特尔将万劫不复;如果胜利,英特尔将君临天下。

英特尔虽然不做内存了,但它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离开存储器产业。英特尔毕竟是存储器产业的开山祖师,拥有大量的存储器专利技术,还可以依靠专利授权来赚钱。美光成为英特尔存储器技术最重要的合作对象,而且英特尔还借助与美光的合作一度返回了存储器产业。

【注释】

[1]国君宏观团队,《那些年,美国走过的半导体产业保护之路》,2018-08-08,https://www.sohu.com/a/245991133_700722。

[2]查尔斯·斯波克,1959—1967年,担任仙童半导体公司副总裁;1967—1992年,担任国家半导体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2—1996年,担任国家半导体公司主席;1987—1990年,担任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第一任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