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电脑掀开科技浪潮

个人电脑掀开科技浪潮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8080的巨大成功,后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人类发现的第8080颗小行星命名为英特尔,以此纪念这款划时代的微处理器的问世。在乔布斯的鼓动下,这台电脑于1976年4月1日推向市场,并被冠以“苹果”商标。一夜之间,有娱乐用途的家用电脑就流行开来了。英特尔CPU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强势地位不能不让乔布斯艳羡,他深知没有自己的CPU是苹果电脑最大的软肋,这为苹果日后进军手机处理器埋下了种子。当时公司有8个人,桑德斯是总裁。

个人电脑掀开科技浪潮

英特尔刚发明微处理器时,其最初的用途是电子计算器、打印机和工业自动化(比如为交通灯计时,帮助腌肉生产者均匀切割腌肉片)等领域。1974年,法金设计出首款商业化的8位单芯片微处理器8080。法金认为:“8080真正开创了微处理器市场,人类真的可以说发生了改变。在一年之内,它就被用于数百种不同的产品,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由于8080的巨大成功,后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人类发现的第8080颗小行星命名为英特尔,以此纪念这款划时代的微处理器的问世。

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美国出现了电脑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购买散件、在家里的车库内组装电脑的热潮。爱德华·罗伯茨率先使用8080做出了一台家用电脑,美国的大众电子杂志将其命名为“牛郎星”(Altair),并刊登了以397美元的低廉价格销售广告。这则广告吸引了大批计算机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包括斯蒂芬·沃兹和乔布斯

沃兹和乔布斯决定自己也来组装一台电脑。那时英特尔的8080和摩托罗拉的6800零售价为两三百美元,莫斯泰克的微处理器MOS 6502仅售20美元,沃兹因此选用了MOS 6502作为中央处理器(CPU[7]),动手组装出了一台电脑。在乔布斯的鼓动下,这台电脑于1976年4月1日推向市场,并被冠以“苹果”商标。与“牛郎星”不同的是,苹果一号是第一台在出厂前就组装好的家用电脑。苹果二号仍然采用莫斯泰克的微处理器和内存,并配备了彩色显示器和外部磁盘存储器,还为普通商业用户提供了办公用的电子制表软件。人们很快发现,这台看似沉闷的机器原来可以用来打游戏。一夜之间,有娱乐用途的家用电脑就流行开来了。

苹果没有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却与英特尔有着外人难以想象的隐秘关系。英特尔原营销经理迈克·马库拉将用英特尔股票换来的100万美元中的四分之一投给苹果公司,并成为其第三位创始人,他还充当乔布斯的导师,指引苹果公司走上正轨。将苹果公司推荐给马库拉的雷吉斯·麦肯纳在将来也长期为苹果提供一流的营销与公关服务,苹果的“麦金塔(Mac)1984”等许多经典广告都出自他的手笔。诺伊斯的第二任妻子原本是英特尔的人事部主管,后来跳槽去苹果成为其第一任人事总监。乔布斯通过这些关系结识了诺伊斯并成为他的“儿子”。特别是乔布斯在被逐出苹果公司后的那段最灰暗的日子,乔布斯从诺伊斯这里得到了大量的指点和慰藉。年轻的乔布斯行事无忌,他经常在半夜给诺伊斯打电话。诺伊斯曾开玩笑地对妻子说:“如果他再这么晚给我打电话,我会杀了他。”然后继续接乔布斯的下一个深夜来电。英特尔CPU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强势地位不能不让乔布斯艳羡,他深知没有自己的CPU是苹果电脑最大的软肋,这为苹果日后进军手机处理器埋下了种子。英特尔给予乔布斯最大的影响还是它的企业文化。苹果公司自认为它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技术公司,苹果的员工都是高科技行业里最优秀的人才,这样的公司不只是在追求商业目标,而是承担了一种要去改变世界的道义责任。苹果公司这种自命不凡的精神正是从英特尔传承而来的。英特尔是乔布斯终生效仿的对象。

1978年,苹果二号卖了2万台,苹果公司迅速成为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美元的明星企业。这一年,家用电脑的总销量达到了20万台,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家用电脑市场的兴起吸引了蓝色巨人IBM的关注。要做出家用电脑的CPU,对IBM来说并非难事,但也不可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做好。为了迅速开发出能在市场普及的家用电脑,IBM决定实行“开放”政策,借助其他企业的现成软硬件集成。当时参与IBM家用电脑CPU竞标的除了有德州仪器、摩托罗拉这些行业巨头,还有智陆、莫斯泰克这样的行业新秀。英特尔的技术没有什么优势,而摩托罗拉的微处理器远比英特尔的强大,所以被苹果的麦金塔电脑选用。英特尔的价格也远比德州仪器、智陆和莫斯泰克要高。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凭借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与IBM的良好合作关系,英特尔的8088胜出。英特尔清楚自己的产品不够先进,因此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理解客户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在格鲁夫的领导下,英特尔比大多数高科技企业都重视营销,比如他还聘请了麦肯纳这样的营销大师提供专业营销和公关服务。对IBM来说,当然也不愿扶持摩托罗拉这样更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企业,还是英特尔更让人放心。

当然,对于英特尔,IBM也留了一手。为了防止英特尔一家独大,IBM要求英特尔必须将其CPU的设计对外授权,英特尔不得不同意这一霸王条款。把CPU技术授权给谁呢?诺伊斯一拍脑袋:当然是超威(AMD)[8]呀。超威是他在仙童时的老同事杰里·桑德斯创办的。“桑德斯把诺伊斯视为英明智慧、通情达理的父亲,是他这个在芝加哥街头混大的顽童从未拥有过的慈父。”[9]桑德斯和乔布斯一样都不是亲生父母养大的。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诺伊斯本人在这家小公司里也投了一些钱。

超威的故事,从1969年开始。在此之前,桑德斯在仙童干了五年的销售,他带领的销售队伍就像是“作风强硬的贫民区黑帮”。常开黑色凯迪拉克宾利敞篷车的“好莱坞杰里”最爱招摇,每个硅谷人都会有板有眼地讲述一个他穿着粉红色裤子去刻板的IBM推销的故事,这很可能不是真的。桑德斯是仙童的销售巨星。但在仙童拿到的可观收入还是不够他花,他花起钱来就好像他赚了两倍于实际上挣到的钱那样。与那些主动离开仙童的技术天才不同,桑德斯打死也不想离开仙童。可是仙童开始摇摇欲坠,从摩托罗拉空降过来替代诺伊斯的莱斯·霍根解雇了桑德斯。尽管霍根后来真诚地对桑德斯说,这个解雇的确是一个错误

很可能因为格鲁夫的坚决反对,桑德斯没能进入英特尔为诺伊斯工作。口袋里仅剩50美元的桑德斯发誓这辈子绝对不再被人解雇,他决定自己创建一家公司,于是就有了超威。当时公司有8个人,桑德斯是总裁。他说:“噢,我们得有一名推销员。”大家说:“你就是呀。”于是,桑德斯身兼两职。(www.xing528.com)

桑德斯去筹集资金,才发现他的泼辣劲和销售声望毫无用处。桑德斯游说投资者的征途,第一站就是洛克。洛克经常把诺斯伊视为不需商业计划书就能拿到资金的投资案例,“正式文件?其实一点也没用。光凭诺伊斯的声誉和人品就足够了。”桑德斯为这位财神爷准备了70页厚的计划书,而且他去找洛克筹钱的时间只比诺伊斯晚了一年,洛克却说:“太迟了。”桑德斯还苦苦劝说。洛克就说,在他过去进行的所有投资中,那几个赔钱的项目都是由推销人员经营的。

桑德斯需要凑足150万美元的创业资本。他的许多朋友都为此出了力,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诺伊斯。凭借诺伊斯的声望,只要他投了钱,桑德斯再去筹资就容易多了。1969年6月20日下午5点钟前,桑德斯必须凑齐这笔最低限度的预定款额。下午4点30分,桑德斯已拿到148万美元。他们反复计算,结果总数还是那么多。在随后的20分钟内,三个人还有两位投资顾问,都默不作声地坐着,你瞪我,我瞪你,气氛令人窒息。就在最后绝望的关头,4点55分,一个邮递员拿着信封进来了,信封里是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天无绝人之路,离截止时刻还差5分钟,比最低限额还多5000美元,超威公司正式营业。

洛克的意见其实也没有错,由推销人员经营的超威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只能靠山寨和低价产品混生活,日子过得着实艰难。如果不是意外获得英特尔的技术授权,超威这家公司很可能早就没有了。超威与英特尔签订了五年合作协议,获得允许可以使用X86架构来生产微处理器。超威采用的是跟随策略,不断推出与英特尔的处理器可兼容却更便宜的替代品。超威咸鱼翻身,还跃上了IPO的龙门。几年后,当超威的股票在纽约上市时,公司年收已逾4亿美元。诺伊斯很高兴,他在超威的投资获得了20倍的回报。

1981年,IBM通过对苹果二号电脑的模仿,强势进入家用电脑市场。IBM将其电脑命名为IBM PC机,PC(个人电脑)从此成为家用电脑的代名词。凭借强大的实力,IBM第一年就卖掉了10万台个人电脑。苹果引燃了个人电脑的火种,IBM则将这把火燃遍了全球。

IBM的订单使英特尔微处理器的销量陡然上升。不过,电脑市场的主流还是商用计算机。诺伊斯认为:“CPU是一个有趣的想法,英特尔有能力做,但是脑子坏了才会真的去干。卖CPU的话,每台(个人)电脑只能卖一块,我们现在做内存,每台(商用)电脑能卖几百块芯片。”而且,IBM是英特尔最大的客户,英特尔担心做微处理器会让IBM不高兴,以为英特尔要抢它的饭碗,影响它以后卖内存给IBM。法金对英特尔的目光短浅气愤不已,带着岛正利离职,创办智陆(Zilog)公司,专推廉价的微处理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要卖几百美元,智陆的只卖几十美元。

英特尔坚持它的定位:一家存储器公司。内存刚问世的那几年,英特尔拥有这一市场几乎100%的份额。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欧美经济发展停滞,商用计算机的需求放缓,影响了半导体产业,给了其他公司赶超英特尔的机会。德州仪器半导体中心的首席工程师也拉了一票人马,在马萨诸塞州成立了莫斯泰克(Mostek)公司,公司名称来自“MOS technology”,业务与英特尔相似,主要为计算机企业配套生产存储器件。莫斯泰克研制出低成本的4K内存,以价格杀手的姿态迅速在内存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紧接着在16K内存上取得了技术领先,市场份额一度超越英特尔。再下一个回合,则是德州仪器赶了上来。内存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美国内存市场一片繁荣。

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存市场上出现了一波新的竞争者,日本公司上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