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建设中曾因忽视库底清理引发三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包括介水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库底清理与各类疾病传播关系如下:
(1)淹没污物与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是病原体通过饮水进入人体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包括痢疾、伤寒、霍乱、传染性肝炎等。由于水库蓄水淹没的厕所、粪坑、畜圈、坟墓、医院等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进入水体后,通过水力扩散,常使介水传染病流行。这种例子在国内外均有报道。有些细菌、病毒在水中生存时间较长,具有芽孢的细菌如炭疽杆菌等,可存活数十年,霍乱孤菌还能在水中繁殖。如北京怀柔水库在蓄水前未进行库底清理,从1958年建成,到1963年调查并与1958年相比,痢疾的发病率上升1.36倍,传染性肝炎上升1.5倍,乙型脑炎上升2倍。因此,进行卫生清理具有重要的环境医学意义。
(2)水库淹没的自然性疫源地可能导致各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流行。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于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病原体、宿主动物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传染病菌,常使人致病。使人致病的病菌多数在自然界中可完全不依靠人类直接的参与,而是藉媒介物在宿主动物中循环。当人类介入这种循环,病原体进入人体即可引起人群感染或发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宿主、媒介的数量变化、活动性、宿主的生理、病理等有关。水库建设会影响或改变原来的生物群落,使病原体生存、循环的宿主、媒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增强、减弱和消失。从国内已建水库看,有如下两类传染性疾病值得重视:一是血吸虫病。如丹江口水库,蓄水初期,库周郧阳地区居民疟原虫带虫率由蓄水前的1.34%上升到3.78%,疟疾发病率则从1.3%上升到7.8%。血吸虫病传播的宿主是钉螺,为防止血吸虫病传播流行,在蓄水前应进行灭螺工作。二是钩端螺旋体病。此病以鼠类和家畜为主要传染源。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库于1987年1月动工兴建,1993年4月下闸蓄水,7月开始发电。同年9月22日至10月20日在大坝上游20余km处的都镇湾周围10个村庄暴发钩体病流行,计病例数82人。主要原因是蓄水前未采取灭鼠措施,现场调查鼠密度47.3%。(www.xing528.com)
(3)水库建设为蚊类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丝虫病等,主要由蚊虫传播。水库的止水环境为携带痢疾的蚊虫提供了理想的孳生地,水库里生长的某些水生植物也刺激了携带其他病菌的蚊虫生长。大量资料表明,水库建设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蓄水前发病率低,蓄水后2~5年内暴发流行。因此,应在蓄水前对蚊虫可能滋生地进行卫生防疫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