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组织的基础。从纯理论的角度看,移民不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因为移民从职业、身份、地位来看,都属于居民或农民,在安置之后,其社会角色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从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上还是从其自我认知上,都赋予了他们一个特定的身份,以至于多数移民怀有一种“移民情结”,依赖性思想较重,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心理。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认为,既然他们对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国家就应该管他们的衣食住行。在一些地方,移民遇到困难往往都来找移民办公室解决,有的甚至像妇女生孩子、小孩生病都要找移民办掏钱。像三峡郧县一些移民,小孩生病了都去找移民办,要移民办公室掏钱治疗。更有甚者,有的甚至仗着自己是移民在当地违法经营,甚至违法犯罪,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他们是被国家迁移之后逼迫而为。他们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移民,我要生活”。一旦移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定在了“移民”之上,如果不完成角色转换,其行为就会超出社会规范的许可,整个移民社会就会失控。所以,转换移民的角色定位,消除他们的“移民情结”十分必要。
“移民情结”的形成,一是来源于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二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对自我角色的定位。
根据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一个人的自我角色认知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形成的,社会就像一面镜子,社会如何看“我”、“我”在社会中的“形象”往往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所以,移民对自己的认知以及“移民情结”的形成也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有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移民情结”的形成有其强烈的社会色彩。一方面,在搬迁安置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为了“搬得出”和“稳得住”,往往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移民搬迁安置的特殊政策。这种做法合情合理,本无可厚非。但是,正是这种“特殊”使得移民认为他们的身份特殊,既然“移民”身份得到政府的认可,那么移民在自我认知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来做定位的依据。另一方面,社会上其他人(非移民)看到移民享有这样的特殊,也认为移民与自己的身份不一样,这种认知传导到移民那里,使得移民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而且,更直接的“镜子”来自安置区非移民对移民的歧视与排挤。在许多外迁移民安置区,移民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遭到歧视,当地居民往往不与移民交往,不与移民通婚,甚至就学、交通、饮水都排挤移民。正是这种歧视的社会现实加强了移民对其自身身份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歧视逼迫移民不放弃这种角色认知,因为,作为移民,他们还有可能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和保护,失去了这种身份就将失去利益和安全。总之,正是政府和社会这面“镜子”使移民看到了错位的“自我”,从而把自己定位在“移民”这个角色上,在社会生活中又依靠这种角色身份来获得利益和保护。在我们去年接访的移民群体上访中,像广东省鹤地、河北省桃林口等水库移民就一再要求水利部移民管理部门承认他们的移民身份,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自己定位到了“移民”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上。
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过程,指个体从原来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及实现文化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改变甚至放弃原有的价值标准,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便融入到新的社会当中。
移民的再社会化对就近后靠安置或整建制搬迁的移民影响不大。因为,尽管新的社区结构有所改变,但大家共享的文化系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语言、宗教、习俗和行为方式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交往与合作不存在介质性障碍。即便是出村安置,由于地缘文化的相似性,在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上不会有太多的差别,因而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于出乡(镇)、出县甚至出省安置的移民来讲,移民再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移民安置稳定的成败。(www.xing528.com)
再社会化一般既带有强迫性又具有自愿性。强迫性是指来自个体所处的新环境的一种压力,如果个体拒绝接受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他将很难实现与新环境群体成员的正常交往。自愿性是指个体主观希望能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并从中受益。移民的再社会化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首先,移民安置区同样对移民施予这种压力,移民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就得接受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次,移民从利益的角度考虑也有融入新社会环境的主观愿望,具有自愿性。
移民再社会化还需要一些特定条件。一是必须实现与安置区农民的正常交往,与安置区农民(或居民)建立基本的社会关系,做到“入乡随俗”。只有通过交往,移民才能逐渐了解和熟悉新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所以,这是移民再社会化的第一步。二是要有再社会化的压力和动力。压力主要来源于利益,当移民需要实现与当地农民社会交往正常化才能实现其最大利益的时候,这种压力就逐渐转化为再社会化的动力,移民相应地由被动再社会化转化为主动。如果说移民特别是外迁移民有一定的规模,自然形成一个小圈子,不需要与周围环境发生深层次的交往就能得到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源、社会安全感、社会安慰,那么,他们熟悉新环境规则的动力就不会十分强烈,再社会化的欲望就会很低。还有,“移民情结”也是阻碍移民再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顺利地实现移民的再社会化,除了客观条件以外,还需要移民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真正融入到新的安置区,自觉接受新环境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转换移民的角色,创造条件使他们自觉完成再社会化,最终融入到安置区的社会中,可能是我们今后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