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民建设: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移民建设: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差异是产生社区冲突的重要根源。如果移民一方面仍旧坚持自己的社区文化,一方面不能接纳移入社区的文化体系,就会出现社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既可能出现社区内相对独立的亚社区文化群,也可能出现融多种社区文化体系要素于一体的被社区所有移民接受的社区文化体系。所以,移民迁移后期的文化、心理调适以及社区文化的统一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移民建设: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世代居住所形成的地缘关系——邻里,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在精神上互相关心、帮助,在邻里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关系在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与地缘关系相伴的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传统社会的纽带,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特点越是明显,迁移对移民来说,一方面意味着原有生产方式的打乱甚至颠覆,另一方面意味着要不同程度地抛弃业已形成并维持已久的地缘、血缘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网络,而重新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里,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没有了原来亲邻那样的关心问候、嘘寒问暖,因而容易造成移民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就是所谓的社区冲突,即在迁移过程中在移民之间或者移民与非移民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这就势必会出现社区中移民之间的相互认同问题,因为长期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已经形成了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即一定的社区文化,他们只对本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社区文化就具有整合社会群体的功能。这种整合功能越强,本群对于他群的排斥性也就越强,尤其对那种有强烈渗透力的移民,往往带有挑剔的眼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敌对和排斥情绪,这就导致心理适应能力弱的移民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社区关系网络中并且不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移民之间的相处交流不和睦,更严重的甚至产生对立、冲突。

文化差异是产生社区冲突的重要根源。不同的社区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因此,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不同社区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如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社区的生活方式、不同社区移民适应环境的习惯、不同社区移民的日常交往行为等都可以表现社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人们组成一个新的社区时,社区文化冲突就会产生,其具体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民族接触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有日常交往行为差异导致的人际冲突,有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相互间的否定性评价,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的日常生活中的疏离。社区文化冲突一般在社区重组中不会出现,因为社区重组中没有外来社区成员的加入,只是同一社区的居民在异地形成一个新的社区,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差异小,如果出现文化冲突,也基本上是社区成员的文化特征及其在此基础上的行为难以与社区新的文化取向相一致。但是在社区嵌入、社区组合中会大量出现,特别是在社区组合中其产生的强度更大。

在社区嵌入中,生态移民者作为“少数人”进入一个特定的社区中,这个社区有特定的、稳定的社区文化体系,移民只能适应这一文化体系,而很难将自己的社区文化要素融入到这个社区文化体系中去。如果移民一方面仍旧坚持自己的社区文化,一方面不能接纳移入社区的文化体系,就会出现社区文化冲突。同时,如果移民意识到适应移入社区的文化体系,这个过程也是社区文化的逐步替代过程,仍然存在着文化选择上的冲突。

在社区组合中,由于移民来自“四面八方”,出现了各种社区文化的大“碰撞”,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移民社区文化体系,社区文化冲突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移民群体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是不同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竞争性生存问题。文化冲突的结果既可能出现社区内相对独立的亚社区文化群,也可能出现融多种社区文化体系要素于一体的被社区所有移民接受的社区文化体系。如果是前者,社区文化冲突还要继续下去,如果是后者,社区文化冲突可以得到缓解。

此次塔里木河生态移民实施的就是社区组合式迁移安置,根据计划,轮台县草湖地区一乡二场有本地户口的524户2420名农牧民(其中459户2118人为维吾尔族)在4年内搬迁至轮台县迪那河流域的拉依苏地区(隶属群巴克镇,位于轮台县城西南21km处)和拉帕地区(隶属大道南乡,位于轮台县城东南11km处),其中:拉依苏地区安置124户620人,拉帕地区安置400户1800人。(www.xing528.com)

迁入区周边居住的多是汉族回族及少数蒙古族居民,因此,在以后的生活生产及交流中,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都会成为冲突发生的因素。

所以,移民迁移后期的文化、心理调适以及社区文化的统一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首先,思想不解放、意识落后、知识贫乏是民族地区贫困的关键制约。其中意识的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旧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沉淀,体现在民族地区人民的身上就是传统观念或意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封闭意识和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影响较深,缺乏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不愿意、也无力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落后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顽强的抗拒作用。

其次,民族地区的干部及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养成了相信自己经验的思维方式,对于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模式、新的技术运用、新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他们往往不愿意吸取、学习外来经验,这就产生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耗”,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