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尤其是普洱老茶这个词,是这些年来市场热度不减的话题。在许多人的概念里,拥有老茶就等于坐拥财富。如果机缘巧合,能收到当年那些著名老字号留下的百年老茶,那更是无上荣耀的事。所以在普洱茶市场里,总有炒家专门针对那些号级茶、印级茶以及后来的唛号茶进行运作,茶叶在他们的手里,俨然成了一种金融工具,而不再只是饮品。
这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我们说老茶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我们先从名词解释开始。
首先是号级茶,就是市场热议的“古董茶”。一般指清朝晚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我们之前在第一章当中所介绍的各茶山私人商号所出品的普洱茶。如乾利贞号、宋聘号、杨聘号、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等等。虽然在当今市场运作中,仍有“复活”这些茶号之名的从业者,但他们所做的茶与历史上的号级茶并无直接关联。真正的号级茶基本由港澳乃至海外回流,一般要在拍卖场合才能见到。
号级茶以圆茶为主,原料多用古六大茶山以及周边地区的茶来制作。一般每饼350克,每桶7饼,用竹箬包装。竹箬顶面有制茶商号的标记。每一桶原装产品内,有一张“筒票”即该茶号的产品说明书,说明茶品的生产商号、原料出处、生产方式及品质要求等。茶饼外不使用包装用纸,茶饼上也无内票,但有“内飞”压制在饼面下,上载有商业宣传文字及商号负责人姓名等信息,这其实是当年的茶叶防伪证书(当年有“茶王”美誉的宋聘号,在当时就出现过假冒产品)。
宋聘号圆茶(蓝标)
号级茶的范畴,仅限于当年老字号所遗留下来的高端产品,本身就用料考究且制作精良,自然也不便宜,所以它才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在2018年11月举行的东京中央香港五周年秋季拍卖会“一期一会·普洱茶香”专场,有一桶“百年蓝票宋聘号”最终以1332.8万港币(当时约合人民币1150万元)的价格成交,每克算下来约值4000港币,成为香港最贵的蓝票宋聘号普洱,创拍卖历史新高。如果以我们泡一泡老茶至少需要10克的投茶量计算,那每喝一泡宋聘老茶的价格就要约4万港币,堪称天价。
20世纪50年代的印级茶
然后是印级茶。其背景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普洱茶由国营茶厂统一调度生产。当时的云南四大国营茶厂,分别是中国茶叶总公司旗下的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各厂编号依序为1、2、3、4。而四大茶厂当年都使用“中茶牌圆茶”商标,所区别的是产品形制——昆明茶厂主要生产砖茶,勐海茶厂主要生产饼茶,下关茶厂则主要生产沱茶,现在市场说的印级茶为勐海茶厂(原佛海茶厂)所生产。
印级茶包括了红印、蓝印、印级铁饼以及黄印,其得名出自茶饼外包装上的中茶商标中间的“茶”字是用红、蓝还是黄色的油墨印刷。而红印系列是最早的印级茶系,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普洱茶。红印茶系有多个版本,用不同的字体印刷,有普通饼,也有铁饼(用金属模具压制而成,如铁般坚硬,故称为铁饼)。红印的生产时期约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一般普通的红印圆茶在2009年时就卖到8万元一饼,2010年更是标出了10多万一饼的价格。与红印在同期相呼应的是蓝印茶系,其又分为甲级、乙级,它的生产时期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普通常规品之外,也有铁饼。一饼蓝印茶近年售价在6万至8万元之间徘徊。
20世纪70年代的勐海茶厂,黄印是其常规产品。品种也分为三类,产量并不少,经过多年市场消耗后,近年小黄印的价格约在三四万元一饼。(www.xing528.com)
唛号茶主要是指后来大名鼎鼎的7542、8582等七子饼产品,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距今不算久远,因此还有一定的存量可流通,也成为市场最主流的炒作对象,但对消费者甚至很多普洱茶从业人员来说,确实真假难辨。
以7542为例,它本是勐海茶厂的常规产品,目前市场上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7542,虽然唛号的配方写的是1975年,但市场上很少见20世纪70年代的7542。名声大振的88青饼,实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来自勐海茶厂的几批7542茶饼,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现在衡量普洱茶中期茶市场走势的一个风向标。
20世纪80年代7542,俗称88青饼
在老茶市场里,真正起到活跃作用的当然不可能是号级茶、印级茶。从数量上来说,存世太少难以起量;从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分析,这些超长时间的老茶特别是号级茶,已不在最适宜的品饮时间内,所以其收藏意义更大。
在之前的品饮章节里,我们已经说过,普洱茶自它诞生之日起的第8~21年,可称为陈茶。以平均规律说来,从第8年起,普洱茶就进入了理想适饮期。这时它的刺激性比新茶轻、愉悦感更强,也更有益人体健康。而普洱茶只有在存放了21~50年,才能被称为老茶。从茶叶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生产的普洱茶,目前约处于老茶的前到中期。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不同之处正是它后期转化的属性,通常的解释叫“越陈越香”,中国内地市场上的这一概念是由港台茶人首先提出的。这是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也是普洱茶价值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但归根结底,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来自茶叶本身的质量。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国营茶厂的光辉渐成往事,到2000年前后,内地普洱茶市场出现了一个分水岭——一些早有准备或看到了普洱茶长期价值的品牌企业,进入云南茶山,并像当年易武茶区的那些老茶号那样,从源头开始把控原料品质,在工艺上极致把控各个生产环节,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基地,不但在各大茶山布局自己的鲜叶加工初制厂,也建立起了比计划经济时期卫生和验收标准更高的精制茶厂,最终形成普洱茶市场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时间段,这些经由极高标准所生产的普洱茶,目前正在由陈茶缓步迈向老茶期。无论从品饮、鉴赏还是收藏升值的角度,它们都是下一阶段最有潜力的茶品,值得普洱茶藏家关注并及时购入。那么,在下一节中,我们就要针对这个环节来发问:“存新茶,喝陈茶,品老茶,靠谱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