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订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认识,第一次把资源、环境等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树立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2002年召开了“地球峰会”,各国首脑一起通过了《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为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并设定了相应的时间表,重申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形成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对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了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产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保证自然生态财富(即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承认并充分认识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遵循并深刻理解生态环境系统所固有的规律。此外,人类还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不仅涉及当代人,或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后代人或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与冲突。
①在资源方面,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持续利用是人们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持续利用,不仅要找到资源开采的最优路径,还要借助市场和技术的进步逐步减少对枯竭性资源的依赖。英国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的研究表明,最优的资源开采路径是在各个时段资源价格的净价值保持不变,或者确保资源价格的增长率与市场利率一致。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消费,取决于生产中不变资本与资源流量间的替代弹性值。这里的“弹性值”是指不变资本替代资源流量或消耗量的一种比率。若固定资产或不变资本增加1 %,而所替代的资源流量大于1 %,则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否则将枯竭。市场和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可使可枯竭资源过渡到持久性资源,即使人类耗尽了某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可以由可再生资源来代替,并确保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在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上,未来各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身需求与消费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未来各代人的需求和消费的历史道义与责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物质的发展需求,以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将资源财富化,而不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为确保当代人的经济活动对后代人的福利状况没有损害,构建一个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势在必行。
②在环境方面,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应有所作为。在环境保护中,政府应有效发挥规制和监管职能,同时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物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调整企业行为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生产和经营中,企业需要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制订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要求,生产的商品也达到相应的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等标准。社会公众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者。一方面,公众应自觉遵守环境法规和环保政策;另一方面,公众应抵制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方式,积极选择和使用有利于环境的商品,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改变人类传统的、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和行为,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并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降低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www.xing528.com)
③在人口问题方面,应把人口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并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解决人口问题。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将人口因素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同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合理的人口结构、适度的人口总量和良好的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另外,必须彻底消除贫困。贫困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于当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消除贫困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要彻底消除贫困,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入手,实施科学有效、综合适用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行科技扶贫,实现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间的协调发展。
④在政策措施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改变环境压力。各国应根据本国情况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审查并取消对资源保护无刺激作用的措施和手段,使补贴的数量和覆盖面做到合理而有效;制止和扭转砍伐森林现象,加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切实减少资源使用量、使用效率并消除废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来处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技术创新方面,可采用互补性、旁侧性、废物利用型以及治理污染型的技术创新等。通过技术创新,促使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建立“节约”型的社会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反对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限制轻污染产业、鼓励和促进无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研究,将资源与环境成本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国家应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综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节约使用资源,并有效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宏微观政策措施,并把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结合起来,采取合适的方法鼓励经济部门以更为有效、合理和负责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将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