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s和Millington指出,人类需求与地球供应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即“环境悖论”)。为了克服这种不匹配,需要减少需求,或者提高地球的供应能力,抑或找到一个折中的方式来沟通,即可持续发展进程。理论上讲,这一进程可大致分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涉及增加供应量,不影响经济增长;后者涉及控制需求,即干扰经济增长。两者虽然在理论上相互排斥,但在实际中能够共存。
(1)弱可持续发展
“弱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其中,“自然”被认为是一种资源,为了实现人类目标可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该观点本质上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即只要资本存量的总价值保持恒定(或增加),使其保留给子孙后代,它们所产生的利益种类就不会有差异。例如,假设科技进步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则不需要对人类需求加以遏制。
理论上讲,在弱可持续发展中,“人造资本”可以无限制替代“自然资本”。但是Nielsen指出,这种替代实际上是有限度的。该想法得到了WCED的支持,尽管科学发展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但这是有限的。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以渐进的、可持续性的形式进行,并且需要科技支撑以减轻自然压力。(www.xing528.com)
(2)强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观点。其认为,“自然”不必在任何时候都对人类的需求有益,并且人类不具有剥削“自然”的固有权利。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应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求,鼓励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其倡导者认为,自然资本不可能被人造资本完全取代。人造资本尚可以通过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来扭转,但某些自然资本,如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逆转。人造资本的生产需要以自然资本为原材料,其永远不能成为自然资本的全面替代品。
尽管“强可持续发展”限制了自然资源的使用,但其限制程度取决于不同的理论学派和区域特征。事实上,几乎没有社会不把经济置于自然之上,“弱可持续发展”观念通常占据主导。但是,不可否认,人们已在关注如何挽救关键的自然资本,甚至不惜以牺牲经济为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