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Development)的概念
从哲学上讲,发展是哲学术语,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从生物学上讲,发展是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在个体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发展一词的内涵有以下4个要点:
①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②发展的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
③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
④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狭义言之,发展是指自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期间,个体在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
从经济学上讲,在20世纪初,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增长),并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对发展的认识还很片面,将增长与发展等同起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摆脱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阴霾,重新步入了经济迅猛增长的轨道。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增长等同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运行良好的经济现实使得经济学家将注意力自然转移到尚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上,而将他们认为已经获得成功“发展”(实际上只是成功的经济增长)的发达国家排除在其研究之外。
(2)发展观的扩展与延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经济社会的新发展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诸如全球竞争政策、宏观经济失衡条件下的外部冲击、技术差异下的全球分化、全球治理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新的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要跟上甚至要超前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要在其研究范围和方法上必须超越旧有的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否则发展经济学就无力解决现在已经出现的全球性发展问题。新的经济时代呼唤一个以全球或人类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多学科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广义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还必须加上社会进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在当今这个一超多强的全球化时代,不进步俨然已是后退,每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经济水平,首先解决贫困问题,然后逐步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的定义包含以下4点:
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它与国民生产总值挂钩,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得到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结构转变。结构转变是指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体现在国家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远远低于第一、二产业。(www.xing528.com)
③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体现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地大物博,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如医疗、教育等的支持)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④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如果一个国家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那么这个国家是难以得到长远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则应当快速对已经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3)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是环境破坏不可避免;二是环境问题可出现拐点;三是环境缓解有一个过程。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的问题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21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