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的基本含义和性质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我国环保法对环境作了定义,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重要性不可估量,一旦环境被破坏或受到污染,便会对与它赖以生存的事物产生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及“土地沙漠化”等。一旦污染超标,将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周边的环境随时可能向人们敲响警钟,并呼吁人类保护和善待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环境的基本类型
环境会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称为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的基本类型有以下6种:
①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它是人类环境的极限,也是人类能够继续发展的最宏观的制约条件。
②地球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空气、水、阳光、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这些要素在时空上呈现出圈层结构,即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③自然生态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它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人类是地球这一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无法离开地球而生存,也无法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www.xing528.com)
④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它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一般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区,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会形成不同分布的生物群落。
⑤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它是指在区域环境中,因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微小变化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生物群落的镶嵌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⑥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它主要是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叶片内部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
按照环境的属性,通常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未经过人为加工或人为改造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根据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环境要素,又可将其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即主要指地球的5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和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自人类出现以来,原始人主要依靠生物圈来获取食物来源,在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阶段,人类与其他动物基本一样,均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人类具有使用工具的本领,会有意识地节约食物。人类逐渐占有优越的地位,并可以用有限的食物发展日益壮大的种群。在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已经可以改造生物圈,能创造围绕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进而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正在不断地扩大人工生态系统范围,但地球的生态系统范围是固定的,这致使自然生态系统不断缩小,许多野生生物濒临灭绝甚至不断灭绝。
人文环境是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总和。一般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文物古迹、建筑部落、绿地园林、器具设施等;而非物质成果主要是指社会风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教育法律及各种法规制度等。这些成果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具有明显的文化烙印,渗透着人文精神。人文环境不仅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反映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对人的素质提高起到培育和熏陶作用。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摇篮。根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并改善环境,建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