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危机带来的思考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13美元以上。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的GDP下降了4.7%,欧洲的GDP下降了2.5%,日本的GDP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价格从14美元涨到35美元,此事又一次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的GDP约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被称为一场石油战争。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40美元以上。虽然高油价持续时间不长,也没有前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大,但却使1991年上半年欧美旅游产业大幅缩水。
能源问题一直是关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持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大部分能源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国际油价持续呈现震荡态势,价格的波动给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我国能源现状及其应对策略(www.xing528.com)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如图1.6所示。依据我国的国情,近阶段我国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出现根本的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但会逐渐缩小。我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根据国情制订。考虑我国人口基数大,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人均能源资源水平低,以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途径,积极倡导能源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1.6 我国资源现状
根据我国的资源现状,应加快石油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石油储备体系可以防止或避免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引发的问题,通过储备石油的销售和吸纳,还可以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在油价降低时补充石油储备缺口,在油价过高时释放储备石油,通过“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波动给中国能源采购带来的损失。另外,在遭遇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能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在当前的形势下,实现能源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更大的特殊性和更艰巨的挑战。为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应对能源长远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只有推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才能确保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有必要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