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的定义

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的定义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增材制造的起源增材制造技术可视为“19 世纪的思想,20 世纪的技术,21 世纪的市场”。1988 年,3D Systems 公司根据Charles W.Hull的专利生产并出售了第一台现代化立体光固化成型设备SLA-250,标志增材制造技术的商业化、工业化时代的正式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增材制造技术层出不穷,已有技术也不断完善,截至1996 年,全球已成立284 个3D 打印服务中心,且3D 打印产业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因此3D 打印技术大幅度降低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做到零技能制造。

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的定义

1)增材制造的定义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俗称3D 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 Printing),曾被美国测试和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and Measuring,ASTM)定义为“一种利用三维模型数据通过连接材料获得实体的工艺,通常为逐层叠加,是与传统的去材制造(Material 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方式截然不同的工艺”。作为“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通过软件数控系统将末状、丝化、液化等可粘合材料(包括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构造出三维实体物品,因而,其又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

2)增材制造的起源

增材制造技术可视为“19 世纪的思想,20 世纪的技术,21 世纪的市场”。早在1892 年,J.E.Blanther 就提议利用分层制造的方法来构造地形图。1902 年,Carlo Bases 提出了利用光敏聚合物来制造塑料件。Perera 在1940 年提出了使用通过切割轮廓线的硬纸板粘结成三维地图的方法。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增材制造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相关专利和学术出版物不断涌现。1983 年,Charles W.Hull 发明了液态树脂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SLA)技术,并在美国UVP(Ultra-Violet Products)公司的资助下,完成了第一套立体光固化快速成型制造装置的研发。1988 年,3D Systems 公司根据Charles W.Hull的专利生产并出售了第一台现代化立体光固化成型设备SLA-250,标志增材制造技术的商业化、工业化时代的正式到来。同年,Michael Feygin 发明了分层实体制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成型技术。在此后的10 年中,增材制造技术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成型工艺和设备,包括1991 年美国Stratasys 公司提出的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以色列Cubital 公司的实体平面固化(Solid Ground Curing,SGC)以及1992 年美国DTM 公司研发的选区激光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SLS)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增材制造技术层出不穷,已有技术也不断完善,截至1996 年,全球已成立284 个3D 打印服务中心,且3D 打印产业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总体而言,美国的增材制造技术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欧洲、日本等国家也不断地进行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而我国的增材制造技术的起步并不晚,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就已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

3)3D 打印的原理及特点

任何3D 打印过程的起点都是3D 数字模型,即可通过AutoCAD、SketchUp、Creo、SolidWorks、3DS Max 等3D 建模软件进行正向模型设计,或者借助访问程序、直接使用3D扫描仪进行扫描,逆向构建3D 数据模型。3D 打印技术将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切片”成层处理后,形成3D 打印机可读的STL 文件,同时修复缺失的模型数据。其根据设计和工艺进行分层处理和离散,得到各层截面的二维轮廓模型,进而实现可由3D 打印机加工3D 打印材料以形成实体模型。由于3D 打印技术面向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使用材料,因而存在不同类型的3D 打印机,但基本的打印原理都是“分层打印,逐层增加”。其中,常见的打印类型有SLA(激光固化光敏树脂成型)、FDM(熔融挤压堆积成型)、3DP(三维喷涂黏结成型)以及SLS(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等。

3D 打印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离散—堆积成型,与传统的“减材制造”不同,是一种不需要刀具、夹具和机床就可以制造出任何形状产品的制造技术。它利用产品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采用逐层制造的方式对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进行堆积粘结,形成实体模型。因此,3D 打印技术具有下述特点。

(1)快速性(www.xing528.com)

与传统制造方式相比,3D 打印通过STL 文件实现与3D 数字模型的无缝连接,然后由3D 打印机加工3D 打印材料完成原型制作,不仅具有制造工艺流程短、全自动等特点,而且可以使得产品按需就近生产,实现零时间交付,进而促进制造过程向快速化、高效化迈进。

(2)高度集成化

在成型工艺中,3D 打印技术首先借助CAD 等软件进行产品数字化建模,然后通过“切片”成层处理将模型转化为可以直接驱动3D 打印机的数控指令,最后根据数控指令完成相应零部件的制造,实现设计和制造过程一体化。

(3)与工件复杂程度无关

3D 打印是基于三维模型数据,采用逐层制造的方式来构造三维实体。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无须模具,任何高性能难成型的产品均可通过“打印”的方式一次性直接成型,不需要组装,大大简化了加工过程,实现了产品多样化、设计空间无限化等。

(4)高度柔性

3D 打印技术是以3D 数字模型为基础的真正数字化制造技术,仅需改变数字模型,调整或重新设置加工参数,就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产品的制作。同时在成型过程中,3D 打印无须使用专门的夹具或工具,从而使成型过程具有极高的柔性。

(5)自动化程度高

3D 打印是一种完全自动的成型过程,操作者只需要在成型之初输入一些基本的工艺参数,后期无须或较少地实行干预。当出现故障时,设备会自动停止并发出警报;当产品完成后,设备会自动停止并呈现相应的成果。因此3D 打印技术大幅度降低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做到零技能制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