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铝、镁合金铸件的浇注系统尺寸
铝、镁合金的热容量小,温度降低快,性质活泼,易吸气和氧化结皮,凝固收缩大,因此要求浇注系统能快速平稳的充型,具有较强的挡渣能力和补缩能力。
铝、镁合金浇注系统形式:①顶注式(适用于高度小于100mm、外形简单、尺寸较小、不重要的铝、镁铸件);②中注式(适用于高度不大、容易在中间分型、分型后液落高度小于100mm的大、中型铝镁铸件);③底注式(广泛用于较高的大、中型铝、镁铸件);④缝隙式(简单缝隙式多用于支架类铸件;带立筒的缝隙式大多用于镁合金筒形铸件和金属液下落高度较大的铸件);⑤复合式(一般用于特殊复杂的大型铸件)。
(1)铝合金铸件的浇注系统尺寸(见表3-73、表3-74、表3-75)
表3-73 铝合金铸件浇注系统各组元截面比
表3-74 铝铸件的浇注重量与直浇道总截面积的关系
注:浇注件重量,指带浇冒口的铸件重量。
表3-75 铝铸件的内浇道截面积
(2)镁铸件的浇注系统尺寸(见表3-76、表3-77)
表3-76 镁合金铸件浇注系统各组元截面比
注:上述的截面比,未考虑内浇道需起补缩作用等特殊情况。
表3-77 镁合金铸件内浇道截面积的选择
(3)铝、镁合金铸件的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截面尺寸
1)直浇道尺寸见表3-78。
表3-78 圆锥形、片状、蛇形直浇道尺寸
注:n—片状浇道的数量。
2)梯形横浇道的截面尺寸见表3-79。
表3-79 梯形横浇道的截面尺寸
3)内浇道的截面尺寸见表3-80、表3-81和表3-82。
表3-80 扁平内浇道的截面尺寸 (单位:mm)
注:1.扁平内浇道能有效防止金属液吸渣入型,并常以分散、均布及增加其数目等途径来调节温差和凝固顺序。根据需要,常取其厚度为4~10mm(约为流入处铸件壁厚的50%~100%,对于薄壁处可取比其壁厚小2mm),常用宽厚比4~6,即表中折线框内所示数据。表内除“h≈a/5”一栏外,各栏自上而下所列断面尺寸之宽厚比依次增大。
2.内浇道入口处应倒圆,并最好采取向型腔方向逐渐加宽的扩张式引入方法。(www.xing528.com)
3.内浇道的长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常取20~50mm。
表3-81 梯形截面内浇道的截面尺寸
注:梯形截面内浇道,主要用于金属液从铸件最后凝固处(厚壁部位)引入,并需内浇道有补缩作用的场合,此时常于内浇道前部设补缩暗冒口。
表3-82 缝隙浇道的尺寸
注:1.缝隙浇道应尽量设在铸件外形较为平直的垂直面,避免在高度方向上中断。
2.缝隙可做成上厚下薄,但除冒口部位外,不宜突变,通常取上下厚薄一致,或以1°~2°向上渐扩。
3.缝隙的最低点应高于直浇道进入集渣筒的高度,以利浮渣。
4.当铸件较高或考虑补缩的需要,可将缝隙与冒口连通,加厚冒口处的缝隙厚度。
2.铜合金铸件的浇注系统尺寸
(1)铜合金铸件浇注系统各组元的截面比(见表3-83)
表3-83 铜合金铸件浇注系统各单元的截面比
注:A直、A横、A内—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的截面积;A直出—直浇道的出口截面积;A滤—过滤网网眼的总截面积。
(2)铜铸件浇注系统的各组元尺寸
1)根据铜铸件重量选择直浇道直径,见表3-84。
表3-84 铜铸件直浇道直径尺寸
2)直浇道、横浇道的截面尺寸见表3-85。
表3-85 直浇道、横浇道的截面尺寸 (单位:mm)
注:要求挡渣效果高时,采用h大的横浇道。
3)内浇道的截面尺寸见表3-86。
表3-86 内浇道的截面尺寸 (单位:mm)
3.典型铜铸件的浇注系统形式
锡青铜的结晶温度范围宽,易产生缩松,对于小型实体铸件可采用压边浇口,大型套筒类铸件采用雨淋式底注;铝青铜结晶温度范围窄,收缩较大,易产生集中缩孔,同时其氧化倾向较大,故浇注时应强调顺序凝固强化补缩,浇注系统应以底注开放式为主,配以滤渣网和集渣包。
黄铜、无锡青铜涡轮铸件,常采用反雨淋式滤网浇注系统;小型涡轮(<2t)铸件,常采用底注式浇注系统;锡青铜阀门类铸件,常采用“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冒口-内浇道-铸件”的方式;螺旋桨铜铸件,常采用过滤网浇注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