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聚合物共混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聚合物共混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混组分之间的配比,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的重要因素。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是很多的,组分配比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对于组分含量对共混物形态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界定。这两个参数本身并不复杂,却可以用来反映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聚合物共混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的形态,包括两相之中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等。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相组分的配比、两相组分的黏度以及共混设备及工艺条件(时间、温度、外力)等。

(一)共混组分的配比

在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中,确定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来说,在两相体系中,连续相主要影响共混材料的模量、弹性;而分散相则主要对冲击性能(在增韧体系中)、光学性能、传热以及抗渗透(在相关体系中)性能产生影响。如在塑料橡胶的共混体系中,是塑料为连续相,还是橡胶为连续相,对共混物的性能会有重大影响。如果是塑料为连续相,则得到的是橡胶增韧塑料;如果是橡胶为连续相,则得到的是塑料增强橡胶。

共混组分之间的配比,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的重要因素。如图3-11所示为采用熔融共混(机械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图3-11 PVC/PP共混物形态随体积比变化示意图

从图3-11中可以看出,当PVC/PP体积比为80/20时,共混物形态是组分含量较多的PVC为连续相,组分含量较少的PP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在体积比为60/4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海—海结构。在PVC/PP体积比为40/60和20/80时,PP变为连续相,PVC为分散相。

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是很多的,组分配比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在实际共混物中,组分含量多的一相未必就一定是连续相,组分含量少的一相也未必一定是分散相。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对于组分含量对共混物形态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界定。

通过理论推导,可以求出连续相(或分散相)组分的理论临界含量。假设分散相颗粒是直径相等的球形,并且这些球形颗粒以“紧密填充”的方式排布(图3-12),在此情况下,其最大填充分数(体积分数)为74%。由此可以推论,当两相共混体系中的某一组分含量(体积分数)大于74%时,这一组分不再是分散相,而将是连续相。同样,当某一组分含量(体积分数)小于26%时,这一组分不再是连续相,而将是分散相。当组分含量介于26%与74%之间时,哪一组分为连续相,将不仅取决于组分含量之比,而且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主要是两个组分的熔体黏度。

图3-12 紧密填充示意图

上述理论临界含量是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并非是绝对的界限,在实际应用中仅具有参考的价值。实际共混物的分散相颗粒,一般都并非直径相等的球形;另外,这些颗粒在实际上也不可能达到“紧密填充”的状态。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共混体系,特别是熔融共混体系,仍然可以用上述理论临界含量对哪一相为分散相,哪一相为连续相作出一个参考性的界定。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PVC/CPE共混体系,在CPE含量为10%时,CPE仍可为连续网状结构。

如图3-11所示,在熔融共混制备的两相共混体系中,随着组分含量的变化,在某一组分的形态由分散相转变为连续相时,或由连续相转变为分散相时,会出现一个两相连续(海—海结构)的过渡形态。而产生这一海—海结构形态的组分含量,则与共混体系组分的特性有关,并且与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有关。

(二)熔体黏度

对于熔融共混体系,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也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重要因素。关于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对共混形态的影响,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黏度低的一相总是倾向于生成连续相,而黏度高的一相则总是倾向于生成分散相。这一规律被形象地称为“软包硬”(意为黏度低的一相为软相,黏度高的一相为硬相,软相倾向于包裹硬相)。

需要指出的是,黏度低的一相倾向于生成连续相,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能成为连续相;黏度高的一相倾向于生成分散相,也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能成为分散相。因为共混物的形态还要受组分配比的制约。

(三)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如前所述,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与配比都会对形态产生影响。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与配比对于共混物形态的综合影响,可以用图3-13来表示。

如图3-13中所示,在某一组分含量(体积分数)大于74%时,这一组分一般来说是连续相(如在A-1区域,A组分含量大于74%,A组分为连续相);当组分含量小于26%时,这一组分一般来说是分散相。在组分含量介于26%~74%之间时,哪一组分为连续相,哪一组分为分散相,将取决于配比与熔体黏度的综合影响。由于受熔体黏度的影响,根据“软包硬”的规律,在A-2区域,当组分A的黏度小于组分B时,尽管B组分的含量接近甚至超过A组分,A组分仍然可以成为连续相。在B-2区域,也有类似的情况。

图3-13 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与配比对形态的综合影响

在由A组分为连续相向B组分为连续相转变时,会有一个相转变区存在(如图3-13所示中的阴影部分)。从理论上讲,在这样一个相转变区内,都会有两相连续的海—海结构出现。但是,在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接近于相等的区域内,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具有海—海结构的共混物。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相等的这一点,称为等黏点。等黏点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极具重要性。

(四)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www.xing528.com)

共混过程中共混体系所受到的外力作用(通常是剪切力、机械搅拌),也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重要因素。此外,两相之间界面张力(大的比表面)也会对分散相物料的分散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共混物的形态。为了更全面地探讨影响共混物形态(主要是分散相粒径)的因素,可引入两个参数,λ和k:

式中:η1——连续相的黏度;

η2——分散相的黏度;

τ——剪切应力;

σ——两相间界面张力;

d——分散相粒径。

,则有:

式中:——剪切速率。

以上参数是以稀乳液为模型体系提出的,也被应用于聚合物共混体系。这两个参数本身并不复杂,却可以用来反映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主要是分散相粒径)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3-14是k值与λ值的关系曲线(共混体系为聚酯/乙丙橡胶尼龙/乙丙橡胶)。

1.黏度比λ与分散相粒径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者研究了黏度比λ与参数k的关系,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当共混物形态为海—岛结构,且分散相粒子接近球形时,可以发现黏度比λ与参数k的关系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可由此进一步探讨黏度比λ与分散相粒径的关系。有研究者曾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对聚酯/乙丙橡胶、尼龙/乙丙橡胶等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共混体系物料的熔体黏度比λ与参数k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当λ值接近于1时,即当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于相等时,k值可达到一极小值,如图3-14所示。若η1、σ都保持不变,则图3-14所求实验结果表明:在λ值接近于1时,即当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于相等时,分散相颗粒的粒径(d)可达到一个最小值。

如前所述,在由A组分为连续相向B组分为连续相转变时,即在相转变区内,当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接近于相等时,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具有海—海结构的共混物。实验结果则表明,当共混物形态为海—岛结构,且分散相粒子为接近于球形时,若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于相等,则分散相颗粒的粒径可达到一个最小值。以上结果都表明“等粘点”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的重要性。

2.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

以上讨论了η1、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黏度比λ与分散相粒径的关系。若η1、σ发生变化,则图3-14所示实验结果可反映出η1、σ与分散相颗粒的粒径(d)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当剪切应力增加时,分散相颗粒的粒径(d)也会变小。这就表明,增大剪切应力也是降低分散相粒径的途径之一。共混体系在共混过程中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剪切应力)是由共混设备提供的。由图3-14所示结果还可以看出,若界面张力(σ)降低,也可使分散相颗粒粒径(d)变小。

图3-14 k值与λ值的关系曲线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前所述,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及两相间的黏度比对共混物的形态有重要影响。而聚合物的熔体黏度是受到熔融温度的影响的,这就使得共混过程中的加工温度(熔融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熔体黏度,进而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

共混物的形态还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密切相关。完全相容的聚合物对,可形成均相共混体系;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对,则可形成两相体系。对于部分相容聚合物形成的两相体系,共混物的形态也受到组分之间相容性的直接影响。相容性较好的聚合物对,易于形成分散相较好的共混物。因此,改善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也可有效地改善共混物的形态。对于相容性不甚好的聚合物对,则可以采取措施使之相容化。此外,聚合物的表面自由能,可影响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因而也可对共混物形态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