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防止爆破过程中的有害气体?

如何有效防止爆破过程中的有害气体?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应生成物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属有毒气体。工程爆破中即使采用零氧平衡的炸药,因为爆破过程的复杂性,且周围介质也参加反应,仍有可能生成大量的有毒气体。2)爆破有害气体的危害。表9-22中毒程度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表二氧化氮是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另一主要有害气体。爆破时,应将人员、牲畜撤离危险区。在洞室或井巷内有毒气,或在里面进行爆破作业,应设置排气管道,进行强力通风,将有毒气体及时排出。

如何有效防止爆破过程中的有害气体?

(1)爆破毒气及其危害。

1)爆破毒气的产生。工程爆破使用的炸药各类虽然很多,但一般都是由碳(C)、氢(H)、氧(O)和氮(N)四种元素组成的。爆炸时发生的主要氧化反应如下:

这些反应式总的来说要放出大量热量。反应生成物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有毒气体

炸药爆炸反应过程极快,所需的氧是炸药本身分子中的,而碳和氢是可燃元素,氮是载氧体。炸药的通式可写成CaHbOcNd

为避免或减少生成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应力求使炸药爆炸反应时把碳和氢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要求:由此可见,a个原子需2a个氧原子,b个氢原子要b/2个氧原子,或可表示为c-(2a+b/2)=0。这个式子称为氧平衡式。当式左大于零时称正氧平衡,小于零时称负氧平衡,等于零时称零氧平衡。

正氧平衡的炸药中,多余的氧会与氮化合生成氮氧化物;负氧平衡的炸药,可燃元素没有充分氧化,会生成一氧化碳;它们的热效应都会相应减小。设计混合炸药配比时,应维持或接近零氧平衡,才可避免或减少爆炸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工程爆破中即使采用零氧平衡的炸药,因为爆破过程的复杂性,且周围介质也参加反应,仍有可能生成大量的有毒气体。如起爆后部分炸药反应不完全产生毒气;或当爆破介质中含有硫化物,如硫化矿、黄铁太、含黑铁矿煤炭等时,爆破还会生成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硫化矿矿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与硝铵炸药直接接触时,可引起爆燃或燃烧而自爆,产生大量毒气。

2)爆破有害气体的危害。人体内需要的氧气,是由呼吸道进入肺部,再由肺泡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红血球)结合而携带到血液循环系统,供给机体组织细胞以维持生命。氧合血红蛋白具有既容易结合又容易分离的特点,使之能正常给人体供氧。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强250~300倍,而分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000多倍。因此,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氧气就无法通过呼吸进入机体,从而造成严重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者感到头晕、眼花、心跳加快、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皮肤苍白,唇、颊桃红,血压下降,直至窒息死亡。

人处于静止状态时,其中毒程度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见表9-22。

表9-22 中毒程度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表

二氧化氮是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另一主要有害气体。一般认为:二氧化氮毒性要比一氧化碳的毒性更大,但各国标准不一样,如美国通常认为要大20倍,而我国与苏联则规定为6.5倍。二氧化氮呈褐红色,有强烈的窒息性,其密度为空气的1.57倍,极易溶于水,对眼睛、鼻腔、呼吸道及肺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二氧化氮与水结合成硝酸,对肺部组织起破坏作用,引起肺部浮肿。

二氧化氮中毒后经过6h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现中毒的征兆,即使在危险的含量下,最初也只感觉到呼吸道受到刺激,开始出现咳嗽,20~30h后,即发生较严重的支气管炎、呼吸困难,吐淡黄色痰液,发生肺水肿,呕吐以至死亡。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手指及头发发黄。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与人体中毒程度的关系见表9-23。

表9-23 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与人体中毒程度的关系表

(2)有毒气体的允许浓度及安全距离估算。按《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5099-2011)的规定,施工过程中洞内氧气按体积计算不应小于20%,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见表9-24。爆破毒气的允许浓度,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差距较大,尚未有统一标准。(www.xing528.com)

表9-24 地下工程施工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表

爆破时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范围,与总装药量、炸药性质、装药分布情况、地形、气象等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外对爆破毒气的扩散规律研究得不多。洞室大爆破毒气安全距离Rg(m)通常按式(9-43)估算:

式中 Kg——经验系数,一般取为160;

   Q——总装药量,t。

风向对安全距离的影响较大,顺风向时安全距离应增加1倍。例如,我国白银厂一期工程1652t炸药爆破,产生的烟尘顺风向超过8km。

应该指出,氮氧化物比重比空气大,会无孔不入。当爆区附近有井巷、隧洞或独头巷道时,毒气会沿爆破裂隙或爆堆向上述空间扩散。我国有一次定向爆破筑坝,含有较高浓度的爆破毒气从爆堆通过支洞向排水洞泄露,由于排水洞一端堵塞,毒气浓度逐渐增大,观测人员进入后会中毒死亡。这种情况下的事例还有一些。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3)爆破有毒气体的安全防护。

1)减少或阻止产生爆破毒气。为了减轻或消除爆破的有毒气体,首先要设计和选择正确的炸药配方,使炸药为零氧平衡。施工人员对所使用的炸药,特别是新品种炸药的性能与规格必须掌握,有条件时可按工业性试验的要求,检验包括毒气含量在内的各项指标。生产厂家要提供各项性能指标的产品说明书。

其次,要使炸药爆炸反应得以充分进行。炸药的爆轰过程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不利于炸药稳定传爆,爆炸反应不完全,将引起毒气生成量增加。实践表明,工业混合炸药粒度越小,各组成分得越均匀;装药直径越大,炸药越能充满炮孔;或外壳约束条件越好时,越有利于炸药爆炸反应的进行,生成毒气量也会减少。当然,有些内容(如装药直径大、炸药充满炮孔)要结合爆破对岩体的破坏和爆破地震波、空气冲击波、飞石等危害进行综合考虑而定。此外,为保证爆炸反应完全,还应根据炸药爆轰性能不同,特别是对感度较低的炸药、硝铵类炸药等,采用较大起爆能量或设中间起爆药包。

2)防护措施。爆破时,应将人员、牲畜撤离危险区。爆破后,对爆区附近洞室、井巷空气中毒气含量进行检查,或放置动物做试验,确认毒气扩散完毕方可允许人员进入。爆破毒气可按《工业炸药爆炸后有毒气体含量测定》(GB18098)的规定测量。

在洞室或井巷内有毒气,或在里面进行爆破作业,应设置排气管道,进行强力通风,将有毒气体及时排出。正常情况下隧洞施工时,应连续不断向工作面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与此同时要加强洒水。洒水后氮氧化物将溶解于水,生成硝酸或亚硝酸,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其中亚硝酸的成分很不稳定,遇水后将再次分解,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NO),

于是又重新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氮(NO)。但如果洒入碱性溶液时,可以生成稳定的亚硝酸盐,就避免了不良循环。

氮氧化物比重较大,如NO2、N2O3、N2O4分别是空气的1.59倍、2.48倍、3.18倍。因此,这些气体可以长期埋藏在爆堆的岩石裂隙中,不易被通风所驱散,往往在装渣时随着岩块的移动而散发出来伤人。洒水后可以把它们以及那些不溶于水的NO一起从裂隙中赶出,以便随风流排出。可见,洒水对消除爆破毒气,特别是对氮氧化物的化解效果是很明显的。

在隧洞开挖及井巷作业中发生炸药爆燃事故时,应及时组织人员撤离,以免有毒气体扩散造成伤亡。在矿井生产中,有因局部爆燃引起其他部位人员中毒死亡的惨痛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