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总计有78名教师,包括生活老师在内。大部分都是25岁左右的年轻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每个老师都有一个自己的家。但在我眼里,他们还有一个家,那就是学校。大多数老师每周回一次家——周五放学回去,周日下午返校。还有一些老师,干脆把家安在学校,家与学校融为一体。这些被称为“祖国园丁”“为人师表”的教师,在第二个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从他们身上,我受到很大启发。
在支教的一个月里,我不用定闹铃,只要听到隔壁老师在铲煤,那肯定是起床的时间到了。揭开桶盖,发现水桶里面的水都已经结冰了,真冷!推开门,太阳只是眯着眼睛,天空只是泛着白光,而这时候我们正赶往学校。清晨的寒风,犹如刀割,犹如针刺,耳朵、手掌都被割烂了,刺破了。7点,跟老师们带着学生跑早操,那种感觉有点“夸父逐日”的味道。这使我认识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的另一层含义。回到本职岗位后,一定要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勤奋努力,进一步增强紧迫意识。
在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在一个教研室办公。因此,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从那些中老年教师的身上,我发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他们把教育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些中老年教师,把自己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的花朵,并继续在为此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农村教师的岗位坚守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想,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力职工,但电力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应该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奉献自我,实现价值。
与中老年教师相对的是,有一部分年轻教师让我深感担忧。他们虽然坚守岗位,在年终考核中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却不尽人意。有的因为个人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有的经常抱怨条件艰苦,有的一心想着跳槽,还有的屡受批评而不改……其实在当地当一名教师,无论从经济收入上,还是从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当地的上层水平。一个人要学会知足,不知足也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同时,我会不会有类似的不足。这引起我深刻的反思。(www.xing528.com)
学校订阅的报刊以及藏书十分有限。我看到的报纸只有《人民日报》和《陇东报》,杂志只有《教学设计》。学校藏书除了公司此次捐赠的几百册图书是新的外,其他基本上尘封了上十年。但是老师酷爱看书读报,一本《教学设计》大家轮流阅读,每个老师有一个教学心得本,把好的感想和精彩文章都记录在本子上。很多老师对公司捐赠的图书爱不释手,利用业余时间,一周读一本。报纸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把那些似乎“毫不关己”的文章认真地看一遍。与之对比起来,我虽有好多报刊和书籍,但阅读的态度却与老师们相差甚远。
在中心小学,有一个教师灶和一个学生灶。学生吃的是馒头夹土豆丝,老师吃的是馒头、米汤、咸菜、土豆丝。我特意留意了老师的伙食费,每个人大概在70—100元之间。当然,我的最少,吃了两个月才40多元。这些伙食分到人头上,可以用“三个半”来表示:一个馒头、一碗米汤、一碟咸菜、半个土豆。我始终认为这肯定吃不饱,但老师们都说吃饱了,可我发现很多老师的房间都有干饼子。后来得知,大部分老师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经济并不宽裕,需要留着钱顾家以及个人发展。我想,这种勤俭节约不仅是公司“三节约”精神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拥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