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才黑瘦而精干,大大咧咧地走进会议室,对电科院的几个中层干部直呼其名,没有任何的寒暄和客套,谈话内容直奔主题,自信且率直。我们聊到了花椒烘干机制作的事。
话题还要从头说起。近年以来,脱贫攻坚工作成为甘肃电力的头号政治任务,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通过电网建设扶贫、光伏扶贫、驻村定点扶贫三种方式,派出了一百多名电网员工专门到贫困村驻村,助力全省老百姓脱贫致富。
陇南西和县地处西秦岭的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的上游,先秦时期是秦人的活动区域,两晋时为仇池国,境内沟壑纵横,山岭陡峻,峰峦叠嶂。因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这里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摆脱贫困。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西和县大桥镇的五个村成为国网甘肃电力机关本部的定点帮扶贫困村。
今年夏天,西和县扶贫点的产业扶贫项目花椒终于到了采摘的季节,采摘季只有20天时间。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甘肃的雨格外的多,连日来淫雨霏霏,这让在此担任驻村队长、第一书记的电科院院长助理雷俊愁上心头:花椒在吸水后若不及时烘干,二十四小时后就会变黑,无论是颜色、品相还是味道都会大打折扣,也就卖不出好价钱,直接影响今年国网甘肃电力产业种植帮扶贫困户的计划。市场上也有专卖花椒烘干机的,但价格也要三四千元,这些贫困户哪里能买得起。
怎么办?眼看着绵绵的雨水一直下个不停,雷俊心急如焚,冥思苦想:能不能利用电科院的专业技术优势,自己做烘干机来帮农户解决难题呢?忽然,他眼前一亮,想起了一个人。那人是院里有名的自动化专家,心灵手巧,这点事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张世才自1985年从西安电校毕业到电科院上班,如今已经工作了整整33年。一大早接到雷俊的电话后,张世才和徒弟张顺商量了一下,两个人做了一个简单的制作方案,列出了烘干机制作必需的零件材料清单。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他们到兰州电子商贸城采购了一些材料,中午便匆匆赶到了陇南西和县。
从西和县城到大桥镇的路非常难走。人说山路十八弯,陇南大山里的山路起起伏伏,蜿蜿蜒蜒,何止十八道弯,说是八十道弯都不为过。加上连日的雨水冲刷,很多地方山体滑坡,狭窄的山路更加泥泞难行。被起伏的山路摇得晕晕乎乎的师徒两个,一到驻村点,没顾得上休息,就找到当地村民了解情况和具体需求,抓紧时间着手制作起来。他们的专长是控制系统,花椒烘干的关键点也在于烘干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低。于是他们将火电厂的控风原理运用到烘干机的制作中,使得每一粒花椒都受风受温均匀。
三十年一遇的连日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肆虐的洪水夹杂着圆木从山上冲下,在冲毁了当地一百多亩农作物后,席卷着树枝、庄稼流进滚滚的西汉水,致使西汉水水位不断上涨。地势较低的地方,河水已经漫上了河岸,涌进了岸边的农田。比大桥镇地势稍低、距离不远的郭坝村也受到了河水的威胁。整整一晚上,那里的村民都在备战抗洪,用编织袋加固堤坝。喇叭声音不断,都在提醒大家不要入睡,防止洪水来袭,做好向山上转移的准备。
外面人声熙攘,张世才和张顺顾不上这些,他们在镇上的宾馆里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地组装着烘干机。今年这些贫困户能不能有收成,就看烘干机啥时候能做出来了,时间绝不能耽搁。
子夜一点多,第一台烘干机终于成功制成。接连两日的奔波,张世才、张顺早已疲惫不堪,但是屋外的喧闹声、喇叭声却让人无法入睡,一夜无眠。
第二天,村民们试着一用,虽然材料简单,机器的壳子也是用简单的木板钉起来的,看起来很简陋,但是烘干效果真好,比市面上卖的那些烘干机好用得多!市面的机器没有温度控制单元,不够智能,在烘干时得有人在旁边守着。但张世才师徒做的烘干机加入了温控系统,不光将人力解放了,而且花椒的受温均匀,成色也大有改观。(www.xing528.com)
围观的百姓说:“这么好用的机器,能不能再多做几台啊?”好!他们又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开车沿着湿滑的道路,辗转奔波于当地的电器店选购了一些材料,又做了两台烘干机。随后,师徒俩返回兰州,将正在出差的人员都叫了回来,五个人又做了十二台机器,分发给了乡亲们。
张世才、张顺师徒用一千七百多元的成本做出了市场价高达三四千元的机器,机器的烘干能力也提升了百分之五十二。以前成色差时,一斤花椒只能卖八十元,今年的花椒一斤足足多卖二十元,老百姓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他们本来还以为今年没有收成,结果每亩反倒增加了六百元的收入,咋能不叫人欢喜呢!
我也深深为张世才师徒两人感到自豪。原来,科技的作用不光体现在宇宙飞船、航空母舰等国之重器的发明、创造、突破上,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项细小的技术创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就能让他们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朴实无华的面目呈现,就如一件粗布衣裳,虽不像华服般焕发光彩、夺人眼球,却更加实惠。
“接受扶贫不能光是给贫困户钱,关键是应该给他们传授一些技术,使他们在技术上得以提升,有养家糊口的本领。”在甘肃电科院的会议室接受采访时,张世才对我说。
张世才接着告诉我,就在他今年七月份去陇南西和县大桥镇做花椒烘干机时,到江边的一家电器修理铺去采购设备,修理铺的店主对他说,有外地人在他们镇子上销售药材烘干机,他看着很羡慕,自己要是会做多好。
“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做药材烘干机?”那个中年店主问张世才。
“没有问题,这很简单啊!”张世才在修理铺转了转,就地取材,找了一些能用的零件,帮店主搭起了一个简易烘干机,并将其中的原理、做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店主。此后,店主开始做起了药材烘干机制作销售生意,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店主就会打电话向张世才请教,张世才也总能三言两语把问题解答清楚。
从七月份到现在的两个多月,那个电器修理铺的店主已经制作并向当地农户卖出了五百多台药材烘干机,每台售价两千多元,利润非常可观。
张世才说,他上西安电校时有个同学是贵州人,是个老师,一直在做培训辅导班,一年收入一百多万。后来,这个同学觉得挣钱很没有意思,于是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专门给孩子们教书,不要任何酬劳。在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他教的15个学生中,有13个考上了大学,自此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这件事情对张世才的触动特别大。“我要是退休了,就到山里去,把我手里掌握的技术都教给山里的老百姓,让他们有一技傍身,吃穿不愁。”张世才笑着说,眼里闪着亮亮的光,让人心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