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风能资源开发与经济转型

甘肃风能资源开发与经济转型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立超到现在还对去年腊月二十四日去玉门祁韶换流站做试验的事记忆犹新。甘肃资源禀赋优越,是全国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部分山口地区。甘肃是个落后省份,其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对其从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甘肃风能资源开发与经济转型

“你们那个老师傅多大岁数了?”

“我们那个老师傅已经退休了,是我们返聘回来的。”

……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让人闻之心酸,热泪盈眶。

那个被厂家认为是“老师傅”的人叫吴玉硕,其实才刚四十出头,是国网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状态评价中心的副主管,长年累月的户外试验工作,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得多。他是检测室的同事们公认的在现场待的时间最长、最为辛苦、功劳最大的人。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风沙有多大,太阳有多毒辣,他都要坚持在现场工作,从无怨言。从2015年开始,吴玉硕每月平均有二十天都在试验现场,有时一去就是好几个月。最疯狂的时候,他几乎一个人走遍了河西地区,做完了一个地方所有的试验。

提起吴玉硕,状态评价中心的张广东滔滔不绝,满是崇拜和敬意。吴玉硕做试验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设备、试验了然于心,不怕苦,更不怕累。2016年,在桥湾变时,他一个人带着五个徒弟,只六个人就把需要二十多个人干四十天的一次部分的试验全部做完了。

那次张广东在变电站见到吴玉硕时吃了一惊。只见吴玉硕胡子拉碴,头发很久没理,很是凌乱,不修边幅,满脸沧桑,感觉岁数已经很大了,让人心疼。但吴玉硕自己却不以为然,照样雷厉风行,开着玩笑,目光坚毅,不见有一丝疲惫或怨气,让人不得不在心底暗暗佩服。

同事们经常暗暗猜测,因为经常需要到现场工作,回不了家,在工作上是精英骨干和劳模的吴玉硕,在家里不知道被老婆骂了多少次,被骂成什么样子了。大家有心想借此奚落他,开开玩笑,但每次提及,他都是呵呵一笑,再不多言。

我深深地知道,甘肃电科院是甘肃电力科技的高地,人才的高地,更是支撑的高地。建院以来,电科院已先后培养出了周远瑜、蒙骝、雷兆春、黄文豪、王维洲、汪宁渤等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目前,电科院也已经成为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试验设施精良、测试手段先进的省级电力科研院所,承担的业务也从火电电源侧调试,发展至“风、光、水、火”“发、输、变、配”覆盖电网各个领域。这样光辉的成绩,是由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吴玉硕”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忘我拼搏和无私奋斗沉淀出来的。

在甘肃电科院采访时,我犹如仰望苍穹般虔诚,热切的目光无声地凝望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心中不断地追问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些电研人如此执着?是什么让他们生发出如此惊人的创造力,完成了许多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出甘肃电力一项又一项奇迹?”

高立超到现在还对去年腊月二十四日去玉门祁韶换流站做试验的事记忆犹新。

那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大雪啊,几十年来,他第一次见到那样大的雪,笼罩了整个戈壁,冰冻了一切,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大雪,让一切都显得茫然不可知。但到最后,这场雪却没能挡住他们的步伐,而是败给了他们的执着和坚韧,他们成功完成了任务。能够挑战大自然并打败大自然,他真为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这样的经历永生难忘!

那次是要做7641开关的交流耐压试验,这项试验是检验设备的最后一个关口,试验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设备能否正常投运,更决定着担负河西新能源送出使命的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为甘肃的新能源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这项试验的重要性,高立超怎能不知道?甘肃资源禀赋优越,是全国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部分山口地区。这里,浩浩荡荡的天风从来都是不知疲倦地吹着,民间谚语这样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而且河西地区的日照时间长、强度高,光热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国家能源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甘肃是个落后省份,其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对其从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成,使那些呼啸千年的荒野狂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大规模风电长距离输送并网的难题也同时摆在了面前。2008年,甘肃风电技术中心应运而生,汪宁渤出任主任并四处招兵买马,清华学子丁坤、王建东、陟晶,华中科技大学的赵龙,浙江大学的周强、马明,上海交大的周识远,武汉大学的王定美,西安交大的黄蓉等一批刚刚毕业的青年学子,循着酒泉风电散发的耀眼光芒,满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而来,全情致力于甘肃风电并网研究。

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这些来自湖北、重庆、甘肃等地的热血青年,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在了一起。随后,他们负责承担的“风电、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两项国家863科技创新项目启动;负责的两项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十多项国网科技项目全部按期通过评审和验收;参与的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种异质能源资源同质化耦合建模及电源互补特性研究”和甘肃省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推广”获批。

汪宁渤,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中国电力年度科技人物,科学中国人2014年年度人物,甘肃省“十三五”科技规划专家,首届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科技先进个人。他身材高大,两道浓眉体现出坚毅的性格。他是个工作狂人,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他加班加点、早出晚归。他的头顶好像永远有一股风,不依不饶地吹来吹去,使他的发型也像戈壁的风一般桀骜不驯,蓬松纷乱。在思索的时候,他总是将自己笼罩在一根接一根的香烟燃出的袅袅青烟中,面容坚毅,目光深邃,笃定而专注。只要说起风电,他两眼放光,侃侃而谈,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激情和力量。

强将手下无弱兵。甘肃酒泉是国内外集中并网规模最大、送出距离最远的新能源基地,针对甘肃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送出、调峰、消纳、稳定和运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汪宁渤带领他的团队围绕关键技术需求,构建了省重点实验室、国网科技攻关团队和省工程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承担的国家、甘肃省和国网重点科技项目,统筹规划设计了资源与运行数据中心、计算数据中心、资源监测中心、集群运行控制仿真平台、数模混合仿真平台、综合规划仿真分析平台、在线预警与安全稳定仿真平台“三中心、四平台”的实验室结构体系。建设了覆盖河西走廊包括44座测风塔、18座测光站、10个全天空成像仪、卫星云图雷达测云、82座风电场、135座光伏电站、7000多台风电机组、10000多台光伏逆变器为一体的风光资源与运行实时监测系统,建成了风能预测预报、风电短期/超短期预测预报,弃风弃光及理论功率还原系统,以及光伏及风光联合预测预报、光伏分钟级超短期预测系统。(www.xing528.com)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地广人稀,博大深邃,丰饶而蛮荒。无论何时来这里,似乎都能感受到风雷激荡的历史云烟和金戈铁马的短兵相接,犹能看到丝路古道上络绎不绝的各国使者,听到簌簌的风沙带来的渺渺梵音和战马的嘶鸣,仿佛悠悠的驼铃还未远去,反弹琵琶的飞天还在流连曼舞。如今的河西走廊,于千年寂静之后沉静而安详,让你无时无刻不被它的神秘力量所吸引和震撼。它传奇而神秘的瑰丽魅影,逾越千年,仍久久萦绕在世人的心上,引人浮想联翩。

那些与新能源紧密相连的测风塔、测光站和全天空成像仪,就全部分布在这近千公里的河西走廊,绝大部分位于不通公路的偏远戈壁荒漠的无人地区。阳光、碎石、迅风、红柳、骆驼刺,让你很难将眼前的荒凉与昔日的繁华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风沙、雨雪、暴虐的阳光,都给塔站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带来巨大的挑战。每当发现数据中断时,电研人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对传输通道、数据库存储的排查,经常需要驱车千公里以上赶赴酒泉、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和阿克塞等边远地区的工作现场进行故障诊断排查。每进行一次故障塔站巡查和故障处理,通常都需要长途奔波,连续作战20多天。

测风塔、测光站维护工作的重点是识别故障、设置参数、更新程序,不仅需要很好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更需要忍受荒漠的寂寞和生活的不便,尤其是河西走廊冬季天寒地冻,夏季高温酷暑,春秋两季沙飞石走,气候条件极为恶劣。

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起时,砂石遮天蔽日,天色瞬时变暗,风力之大能将地上的碎石卷起,人也被风裹挟着完全不能自已,狂风呼啸的声音犹如战场上连营的号角,让人在滚滚的烟尘中似乎能看到猎猎招展的旗帜,听到战马的嘶鸣,兵器的碰撞。一场狂风席卷而过,满头满脸的沙子便是它留下的礼物。那些测风塔的位置,基本上都设在这样的风带。

在严酷的气象条件下,技术人员每天早上匆匆吃碗牛肉面,带上两个茶叶蛋就得从瓜州县城前往戈壁荒漠深处的测风塔。维修完一座塔,饿了就吃个冰冷的鸡蛋,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高几十米的测风塔,80多米高的风机,都要靠他们一点一点爬上去。有时还会碰到野狼狗追着他们在戈壁滩上跑,身心受到严峻的挑战。

风电中心副主任周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还是在测风塔和测光站进行建设安装的时候。有一次,风电中心的王定美和王明松从敦煌出发到瓜州,给这里的测风塔和测光站逐一安装一种零件,等到安装完毕后已到了傍晚,这时他们才发现汽车坏了,想尽一切办法都发动不起来。戈壁深处满眼荒凉,既没有人,也没有路,手机信号还不通,更没有任何求救方式。眼看着天色迅速黑了下来,在做了很多种努力后,他们终于绝望地选择了放弃,拖着疲惫一天的身躯坐进车里,只能等天亮后再想办法。晚上,戈壁滩上漆黑一片,只有呼啸的寒风敲打着车窗玻璃,风沙打在车身上刷刷作响,汽车内冷得像冰窖一样,王定美、王明松和司机三个人裹着军大衣,瑟瑟发抖地在车上熬了一夜。终于等到了天亮,他们才走到了瓜州县城,找人来帮忙。

有的塔所处的位置没有便道通往公路,需要驱车驶入戈壁滩才能到达。那里看着一马平川,但干枯的骆驼刺、松软的土包都可能成为拦路虎,驾驶员必须小心翼翼,Google地图上区区三四十公里的路,一走就是大半天。每天清晨出发,等完工回到驻地时已经披星戴月,野外现场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成为家常便饭。

戈壁滩上石子多,对车胎的磨损极大,经常是开着开着,汽车的轮胎就坏了。有一次,赵龙、周强、王定美三个人在去塔站工作时,一路上连着换了两次轮胎。等车快开到祁连山下时,轮胎又坏了。这时已经没有轮胎可换,手机也没有了信号,戈壁滩上很难辨清方向,大家只能等在路边守株待兔,期盼恰好有车路过,能帮帮他们。这是一条从镜铁山矿向酒泉钢铁集团厂区运输矿石的便道,道路很窄,一边是铁道,一边是茫茫的祁连山。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不禁深深地感慨:在茫茫的天地间,人怎么这么小、这么弱?世界太大了,我们太小了!

“有车来了,有车来了!”王定美忽然激动地喊起来。大家远远地看去,道路前面似乎有两道光柱,可不就是两道车灯照过来的光吗?三个人兴奋地站在路中间,跳着,叫着,向着对面汽车开来的方向挥着手臂。

汽车停了下来。果然是给酒钢拉矿石的货车。这些常年在戈壁上跑运输的工人非常理解他们的难处,好心地帮他们将车拉到了修理厂,总算渡过了难关。

就这样,风电中心的将士们在风烟滚滚中,在烈日灼灼下,在冰天雪地里冲锋陷阵,追风逐日,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收获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和专利。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和成就,更是他们通宵达旦、日积月累的辛勤汗水的浓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其中“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实时监测系统”荣获甘肃省专利三等奖。“新能源电站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风电基地尾流效应测试与模型实证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考虑资源时空特性的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功率控制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4项,其中10项取得PCT,申请国内专利223项;获得授权美国专利1项、国内专利8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3项;承担行业、甘肃省和省公司技术标准编制10项,发布IEEE国际标准1项、甘肃省地方标准1项,申请1项IEC国际标准。出版科技专著5部,其中美国出版新能源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2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级学术论文……

在我的心中,汪宁渤和他所带领的这些年轻人,在围绕新能源开展的科技攻关中,就像一头雄狮率领着一群小狼,每当锁定一个目标,都会团结一心、无惧无畏,带着必须捕猎成功的渴望和坚定意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无往而不利。我想,这也就是风电中心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技术项目孵化器的深层次缘由吧。他们看似儒雅、单薄的体内,其实都有一种凶猛的精神。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得他们哪怕面对天大的困难也能坚守必胜的决心,绝不会怯懦和后退。

马明特别向我介绍,风电技术中心参与申报的“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历经十年产、学、研联合攻关,针对我国风电水电大规模并网发电的技术制约,突破了大型机组故障分析、低频振动传感、大型机组诊断等关键技术,覆盖了全国抽水蓄能行业,在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风电、水电企业都得到广泛应用,近三年先后诊断与预报大中型故障隐患数百起,保障了大型机组的安全,避免了损失,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历史性突破。

汪宁渤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发挥甘肃高比例新能源基地、新丝绸之路咽喉和能源输送走廊的优势,将甘肃新能源基地融入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按照全球能源互联网实验示范基地和中国新能源基地群枢纽的战略定位,将团队建设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合作交流力度,逐步培育高层次人才培育、国际合作、科技创新与技术交流基地。这是何其令人振奋的雄心壮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