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000多座,总库容为4000多亿m3。这些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给水、水产、旅游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有些水库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修建水库,注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库对环境的影响,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水库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各阶段,特别是管理阶段,应经常调查和观测水库对环境的影响,在提高水库效益的基础上,防止水质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而且其范围也不应限于枢纽区,还应包括库区及下游相当的范围。
环境保护不仅是自然界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且涉及范围广。现将库区、枢纽工程范围和库下游附近河道等的环境影响分述如下。
一、库区
1.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权衡建库得失时,迁移人口和淹没土地是一项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大问题。只靠多给迁移费和赔偿费还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关心和解决迁移人口能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贯彻开发性移民的原则。
2.清理库区
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一般情况,规范有规定。往往由于急于蓄水,未能认真清库,如库区内的坟墓、垃圾、成材的树木,都未能清除,以致影响捕鱼和污染水质。
3.名胜古迹
对名胜古迹和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应当迁移保护。如黄河三门峡水库库区有元代修建的永乐宫,在20世纪50年代修三门峡水库时,将永乐宫照原样迁至黄河北岸山西芮县的城北。
4.滑坡、坍岸
当陡峻的山谷蓄水时,或在库水位骤降时,库区内往往发生滑坡。坝附近大的滑坡会对坝引起涌浪作用,甚至会危及大坝安全和发生伤亡事故。库周为黄土地带容易发生坍岸。
5.地下水位的变化
水库蓄水后使库区周围的地下水位上升,其后果:影响农业生产;低洼地带的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建筑物地基发生沉陷、蚊虫孳生等。
6.诱发地震
大型高坝水库蓄水时,可能诱发地震。
7.改变气候
大面积水域的产生改变了自然面貌,使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如雾多和降雨形态的变化。如水域非常大,还会影响生态平衡。
8.水温变化
水为不良导热体,水库水温的变幅随水深而变小,水温也随水深增加而减低。水温的变化影响混凝土坝的温度应力,影响给水的水温。低温水不利于灌溉。
9.水质变化
(1)含盐量。水库上游来水经水库稀释,降低出水量的含盐度;在高温、水浅地带,由于水面蒸发量大,致使含盐度升高。(www.xing528.com)
(2)肥力变化。水库蓄水后,库区内生物死亡,增加了水库内的肥料,有利于水中小生物、微生物的繁殖,促使鱼类生长。如清库不彻底,过多植物在库底分解,使水质变坏。带过多肥力的盐类水源入库,不利于水生物生长。
10.泥沙淤积
使库容减少,降低效益,影响通航、发电。
11.卫生问题
水库蓄水面增大,库边周围地区形成大面积浅水区,增加疟疾,血吸虫病等的传播。
二、枢纽范围
水利枢纽为保持通航、鱼类回游、流筏而设有升船设备、鱼道、筏道等,其作用是为保持拦截河道的环境平衡。过坝建筑物既要能发挥效益,也要对其副作用有防范的措施。船闸要畅通,防止船闸闸首落淤。鱼道,有的发挥作用,有的效用很小,甚至形同虚设。如葛洲坝截流后,拦断中华鲟向长江上游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产卵地段。葛洲坝如修鱼道,造价很高,且中华鲟是否能通过鱼道上下回游,不能肯定,故最后方案是在坝下修养鱼池,人工繁殖,部分幼鱼运送过坝放入水库中。
在做好保卫工作条件下,将枢纽各建筑物尽量对游客开放,美化和绿化环境、增辟库区游乐设施。
三、水库下游
1.泄水
为泄洪、发电和下游用水,需向下游泄水。泄洪时除利用异重流排出一部分泥沙外,含有大量悬移质的水流则从溢洪道泄入下游河道中。如混水长期存在,有碍于下游渔业、给水质量与环境美化。
水库中水的温度、泥沙含量、溶解氧的分布,随水深而变化。各需水部门可从不同的深度引水。
2.维持河道
若下游不需引水,水库也应泄放一相当少的水量,维持河道不使干涸。
3.河道水温
水库的下泄水流,除溢洪外多数来自水库深层,因而库下游相当长的一段河水水温受库水温的影响。夏季河水水温低于建库以前,冬季则高于建库以前。
4.河床变化
水库泄水时,由于推移质在库内沉积,含沙量低于未建库时的状态,从而可能破坏原有河道的冲淤平衡,发生新的冲淤变化。
5.干拓土地
由于水库控制了一般洪水,缩小了下游洪水经常的淹没范围,并促使地下水位下降。原来不能耕种的沼泽地,可干拓成良田。例如丹江口枢纽下游的江汉平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