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时辰制:从天文学到时间观念的演变

十二时辰制:从天文学到时间观念的演变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天球沿天赤道划分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后与表示地上之十二方位的十二辰相对应。这十二辰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后被用来描述天体的运动轨迹,因而成了一种时间的观念,如图2-1。到了北宋中期,一时辰又划分为“时初”“时正”两个时段,与现行的二十四小时制相一致,其关系如表2-2所示。表2-2 十二时辰制与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

十二时辰制:从天文学到时间观念的演变

物质之运动是空间与时间两种概念的表现。古人观象授时,便是在描述天体的运动,以授予人们时间观念。

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天球沿天赤道划分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后与表示地上之十二方位的十二辰相对应。这十二辰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后被用来描述天体的运动轨迹,因而成了一种时间的观念,如图2-1(a)。之后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被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如图2-1(b)。

图2-1 中国古代的十二辰与二十四方位制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记载得更详细准确,又将其划分为更细的单位,将一基本单位分成四份,以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其后又将每个四分之一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三等分,所以一基本单位可细分为十二小等分,表2-1就一时辰而言,列出四小等分与十二小等分的对应名称,其中每十二分之一等分等于现今的十秒。其纪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中记载较为详细:“推加时: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数从子起,算外,则朔望加时所在辰也。有余不尽者四之,如日法而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之,如日法而一为强,半法上排成之,不满半法废弃之。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得二强者为少弱,以之并少为半弱,以之并半为太弱,以之并太为一辰弱。以所在辰命之,则各得其少、太、半及强、弱也。”(房玄龄,1976)548-549

表2-1 一时辰细分为四等分与十二等分的对应名称(www.xing528.com)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方位来决定时刻,其纪时方式,从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最后简称某时,例如“日加卯”“时加卯”“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赵爽 等,1965)56;《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班固,1983);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己”(赵晔,1978)。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之十二时辰的时称(萧子显,1983)。到了北宋中期,一时辰又划分为“时初”“时正”两个时段,与现行的二十四小时制相一致,其关系如表2-2所示。

表2-2 十二时辰制与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