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缝纫机线迹的特点及形成原理分析

缝纫机线迹的特点及形成原理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平缝线迹可以说是一种无脱落性的线迹,因为该线迹上下线编织后的交点应该位于面料层次的中间。为了计算缝迹的缝纫线耗量,需要知道单位线迹上的缝纫线耗量。缝纫线在线迹交点的部分是曲线,并由于面料的变形而产生了张力。链式线迹的校正系数大于平缝线迹的校正系数。

一、线迹的脱落性

为了保证机缝缝口的强度,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线迹的脱落性,在穿着的过程中不能过早地脱落。平缝线迹可以说是一种无脱落性的线迹,因为该线迹上下线编织后的交点应该位于面料层次的中间。当上下线编织后的交点在面料的表面时,如图7-1-1所示的情况下,线迹因有弹性松弛,不能使面料间更好地结合起来,任何一条线的断裂都会引起线迹的脱落。通常在组合部件时,运用这种线迹使面料间暂时缝合在一起。曲折线通常用在扣眼上是因为它的线迹具有不脱落性,并且在一个线迹上的线数是正常曲折线的2倍。如果正确地选择和运用锁式线迹,那么它非常适于面料间的缝合。通常不用锁式线迹来缝制针织面料,因为这种线迹的弹性很小,如棉线的弹性为13%左右。

图7-1-1 锁式线迹

单线链式线迹有更强的脱落性,拽断线迹的尾端,很容易一个接着一个地脱落,直至最后一个套结,所以这种线迹常用于暂时性的面料间的缝合[图7-1-2(a)]。暗线单线链式线迹一般运用于大衣、风衣、裙子和裤子的底边上。应该注意的是,在缝制后应留出0.5~0.6cm的线头,通常从经常受力的一端缝起,这样线迹在受力的时候不会脱落[图7-1-2(b)]。用单线链式线迹缝纽扣和扣眼时,套结打结在面料的下面[图7-1-2(c)],这样可以排除脱落的可能。在用单线链式曲折线迹锁扣眼时应注意线迹密度。这种线迹锁的扣眼要比锁式线迹漂亮得多。

双线链式线迹的脱落性是有相对性的。如图7-1-3所示,要想拆散该缝迹,首先打开最后一个线迹,然后按顺序拉上、下机线。这就是说,如果最后一个线迹被固定的话,那么缝迹就很难拆散。即便是在缝迹的某个位置断裂而下机线没有断裂的时候,这种线迹也不会脱落。但在形成这种线迹时,如果机线的拉力不够并且线迹很长、很松的话,就很容易脱落。这时拉伸下机线,下机线会变直并从缝迹中抽出来。

图7-1-2 单线链式

图7-1-3 双线链式

在机线的用量上,链式的线迹要比锁式的线迹用量大。同样的单线迹,在同长度缝迹上的用量,链式线迹的机线用量要比锁式的线迹多1.5倍。用链式的线迹来锁边,如皮毛、针织产品、真丝产品等,可以达到节省面料的目的,因为其可以省去缝份的部分。

二、缝纫线耗量

缝纫线耗量是在缝制服装前,准备面、辅料时必不可少的数据。为了计算缝迹的缝纫线耗量,需要知道单位线迹上的缝纫线耗量。单位线迹上的缝纫线耗量可以通过实验法和计算法求得。

实验法是拆开已缝的线迹可以得到缝纫线的长度,或者缝前测量好线的长度,然后再缝并测量好缝迹的长度。实验方法可以测量出不同面料的厚度、不同种类、不同密度的线迹的缝纫线耗量。这样缝纫线的耗量可以用以以下公式来计算:

式中:L——缝纫线的耗量,cm;

m——单位缝迹上(1cm)的线迹数量;

l——缝迹的长度,cm;

lX——单位线迹上的缝纫线的耗量。

单位线迹上的缝纫线耗量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任何机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都由两部分组成:线迹中弯曲在交点的部分和在线迹交点间的部分。缝纫线在线迹交点的部分是曲线,并由于面料的变形而产生了张力。在较硬面料上的线迹的走向近似为直角,而在软一些的面料上近似为椭圆形。由于这样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计算公式来求出缝纫线的用量是很困难的。线迹是均匀的,任何形状的线迹都可以它的一边作矩形的边长(图7-1-4),就是说如果采用一个系数,任何形状的线迹都可以近似为矩形,每条线在面料中的形状是由几个直角组成的。

如图7-1-4所示,单位缝迹上的线迹密度为m,线迹长为,在同一线迹中重复的部分为n,线迹宽为b(cm),面料厚度为h(cm),校正系数为K,这样线迹可以看作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图7-1-4 图解机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沿着线迹长方向的耗量:

第二部分,沿着线迹宽方向的耗量:

第三部分,与线迹长成一定角度,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另两个直角边为线迹的长和线迹的宽b:

第四部分,沿面料厚度方向的耗量:

这样缝迹的长等于四部分的和与该缝迹上线迹数量的积,缝迹的缝纫线耗量(单位:m)为: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运用这个公式,就需要了解线迹的结构,判断出在一个线迹中各部分的数量。如简单的平缝线迹缝纫线的用量单位:m。公式:n1=2,n2=n3=0,n4=2,b=0。这样平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的公式为:

在计算单线包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时,它的线迹长不是沿着缝迹的方向,而是从针迹到面料的边沿,再从面料的边沿到针迹,所以为了不使该公式复杂化,把一半的倾斜线看成是线迹的宽。例如,算出单线包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公式,线迹长上的数n1=1,与线迹长成倾斜角的有4条线,一半认为是线迹宽上的数n2=2,一半斜边上的数n3=2,在面料厚度上n4=4,这样可以求出单线包缝线迹的缝纫线耗量(单位:m)为:

校正系数K与线迹的种类和面料的特点有关,数值l、m、h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在l、m、h等数值已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公式求得在不同线迹密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平均校正系数K的值。对于较薄的面料,如里料等,K=0.6;西装和大衣的面料,K=0.5;毛呢等厚的面料,K=0.2~0.4。链式线迹的校正系数大于平缝线迹的校正系数。

三、线迹的强度

在缝合过程中线迹受到摩擦力、温度、拉力、弯折等的影响,从而改变了缝纫线的性质,降低了缝纫线的拉伸强度。拉伸强度降低的多少与线的结构、缝纫机的转速、线上的拉力和线迹密度有关。

机线的强度不但消耗在穿过针孔的过程中,还消耗在面料、跳线杆和其他的地方。所以在平缝机机线强度上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最高可以达到40%,平均损失为13%~15%。

机线强度的损耗还与机线的捻向有关[图7-1-5(a)]。捻向从左向右的顺时针的Z捻和捻向从右向左的逆时针的S捻,在机线穿过针孔和曲挡时,造成了机线的变形。针孔一侧的机线变得更有捻力,而另一侧的机线则变得更松弛[图7-1-5(b)(c)]。受到单纱数量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图7-1-5中(c)的情况,在线迹的形成中运用了更有捻力的机线。这样,在穿过针孔时,机线的捻数越少,机线强度损耗的就越小。

对于平缝线迹,入针孔前和过针孔后的机线捻数是有差别的。Z捻向机线的捻数差小于6%,而S捻向的小于40%。正是由于这一特点,S捻的机线在缝制后,机线会损失很大的强度,并且外观也不好,所以平缝线迹常用Z捻的机线。

影响机线捻数变化的因素还会出现在线迹编织的过程中,线迹的编织可以是右向的[图7-1-6(a)],也可以是左向的[图7-1-6(b)]。这些编织的方式是由缝制的工艺而定的。图7-1-6(a)是Z捻向的编织,使工作区的机线更有捻力,线迹中机线的捻数下降。图7-1-6(b)中S捻向的情况与Z捻向的正相反。

图7-1-5 针孔中的机线

图7-1-6 线迹编织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