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柔性互连结构在封装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柔性互连结构在封装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2.20[23]给出了柔性互连的一个例子。这种互连结构可以由标准光刻法和电镀技术来制造,因此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图22.19 静态存储器中互连结构的截面图图22.20 用于减小管芯和封装间的应力偶的弹簧状柔性互连这种方法的一种延伸是考虑采用CNT或者金属纳米线等新型材料来构造上述的互连结构。图22.21 焊料凸点上的CNT互连:潜在的FLI方案[25]封装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开发封装技术和装配工艺。

柔性互连结构在封装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无论是哪一代,先进的微处理器都要依靠晶体管缩小来提高其自身的性能。伴随晶体管缩小而来的是管芯后端上互连的缩小,互连的缩小使互连传播延迟成为时钟周期的重要部分,从而也影响了芯片性能。20世纪90年代,管芯后端上互连的材料从铝变为铜,这减小了互连的电阻,从而迈出了减小互连传播延迟的第一步。今天,互连延迟已经进一步减小。使用低k值的介电材料能降低介电层(Inter-lay-er Dielectric,ILD)(典型的互连结构如图22.19所示)的电容,从而能降低互连延迟。

k值的ILD材料通常是通过增加孔隙度来制造的,其结果之一是ILD材料变得更加易碎[22]。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这些薄层的弹性模量和断裂韧度急速下降。在管芯装配到封装中后,因为ILD材料的粘着性和内聚强度低,倒装芯片凸点下面的ILD会出现裂纹。这种失效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管芯热膨胀系数(将近3×10-6/K)和封装基板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会导致在ILD上产生应力。相对于陶瓷封装(将近63×10-6/K),有机封装(将近163×10-6/K)中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要严重许多。

(2)管芯到外壳的互连,即倒装芯片焊点,把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应力直接传递给ILD。

减小封装应力的一种方法是提高FLI焊料的柔性,以便来通过焊料变形吸收更多的应力,从而保护了低k值的介电层。另一种方法可用来减小转移到ILD层的应力,即使用几何柔性互连。对这种互连而言,互连接点的机械柔性是通过接点结构设计来实现的。图22.20[23]给出了柔性互连的一个例子。这种互连结构可以由标准光刻法和电镀技术来制造,因此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且它可以按比例减小为超高密度互连。这种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电气性能与机械柔性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如何降低互连接点的几何结构所带来的疲劳风险。

978-7-111-40036-3-Chapter22-20.jpg

图22.19 静态存储器中互连结构的截面图

978-7-111-40036-3-Chapter22-21.jpg

图22.20 用于减小管芯和封装间的应力偶的弹簧状柔性互连(www.xing528.com)

这种方法的一种延伸是考虑采用CNT(见图22.21)或者金属纳米线等新型材料来构造上述的互连结构。尽管金属纳米结构和CNT都能被用作纳米互连的构造单元,但CNT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是因为CNT具有弹道电导、高的电迁移电阻和极好的机械性能(如超压缩性)[24]。但是,在实现这些潜在的机会之前,需要先解决巨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在低温下生成高度对齐的优质CNT,以及理解并解决CNT和金属界面的接触电阻问题。

978-7-111-40036-3-Chapter22-22.jpg

图22.21 焊料凸点上的CNT互连:潜在的FLI方案[25]

封装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开发封装技术和装配工艺。这些封装技术和装配工艺要能把片上互连[22]中产生的应力最小化。为成功实现低k值的ILD,现在实行的解决方法需要硅片后端工程师和封装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并要解决在材料、设计和工艺开发的集成过程中面临大量的巨大困难。材料、设计和工艺过程的复杂集成急需一种有效的建模技术,这种建模技术须能预测芯片后端的应力状态,以便设计人员做出正确选择。

978-7-111-40036-3-Chapter22-23.jpg

图22.22 纳米复合材料潜在优点的示意图[26]

一般情况下,封装所需的聚合物材料要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即需要机械性能(如热膨胀系数小于16×10-6/K)、可控的力学系数、高的刚性和低吸湿性的良好结合。在复合材料中添加一些纳米颗粒,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部分性能参数,如模量、热膨胀系数和刚性(见图22.22)。而且这些性能提高可以在只对材料的制造方面(如材料流变)有极小影响的情况下实现。这里主要的困难是开发和集成这些材料并且同时要达到性能要求。需要大量的研究,以便设计和改变纳米颗粒与基体的界面,把纳米颗粒按期望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上,并探索出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规律。因为纳米颗粒与基体的界面基本控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所以需要新型和适当的化学处理来优化纳米颗粒与基体的界面,以此来最终实现具有特定材料性能组合的复合材料。最后,仅少数几个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存在经验混合规律,但是需要探索出适用于所有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全局性、预测性的混合规律指导原则,来设计出具有指定性能优化组合的纳米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