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断裂力学理论对比,内聚区建模是Dugdale[19]和Barenblatt[20]开创性思维的结果,这种建模方法不需要给定初始裂纹。而且,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描述断裂的初始状态和生长过程。最后,因为它既可用于研究脆性失效的特性,又能用于研究韧性失效的特性,所以它是一种通用方法。
内聚区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在裂纹尖端附近将裂纹分为无应力区域和应力区域,在应力区域加载所谓的内聚力,因而在裂纹尖端处就不存在无限大的应力。断裂被视作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材料的失效发生在裂纹尖端的扩展区或内聚区,但是内聚力会阻碍断裂的发生[21]。在有限元分析中,内聚区的单元通常是放置在连续单元之间,因此当考虑界面脱层问题时,这种方法非常具有吸引力[21,22]。
内聚力可以通过所谓的“牵引力分离力定律”来计算,该定律描述了界面处分离力矢量δ与牵引力矢量t之间的关系(见图4.4)。
图4.4 典型的(指数型)牵引力分离力定律,当前的 硬度描述了加载时/卸载时的弹性特性
因此,依据Van Hal等人[23]提出的方法,我们采用了Smith-Ferrante模型,且根据Ortiz和Pandolfi[21]提出的研究框架,考虑了分离过程的不可逆性,得到的牵引力分离力定律如下:
式中,t为等效牵引力;δc为最大牵引力tmax对应的有效位移;δ为有效分离力,其定义如下:
式中,本构参数β定义为临界剪切力与临界正牵引力的比值。式(4.7)中的尖括号的定义是<x>=0.5(x+x),只有正的法向分离力才会影响有效分离力。有效分离力的功如下[21]:
(www.xing528.com)
商业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已经将内聚区单元作为用户单元投入应用。读者可以参阅参考文献[23,24]来获得更多的细节。
有些论文强调,为了利用内聚区单元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应该通过有限元离散化来精确刻画裂纹扩展过程区的尺寸[4,25]。在参考文献[25]中,作者主张在过程区域中采用10个单元。但是在处理界面的脆断行为时,比如在典型的半导体应用中,需要在2D和3D应用中建立网格,这就严重限制了内聚区单元方法的应用。另外,界面的脆性和脱层的局域性可能会联合导致一些极限点(比如软化失稳或回折失稳)。但是,Van Hal等人[24]证明,当使用传统的弧长控制方法,比如圆柱方法[26],小局部区域(比如说界面)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极限点;而应用局部弧长控制方法,则能有效而精确地跳过这些极限点[24]。
本研究对集成电路的后端结构建立了一个二维模型,该模型利用内聚力单元(并采用合适的界面韧度值)描述了后端结构内所有的界面,如图4.5a所示。图4.5b所示为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说明了集成电路的后端结构存在严重的回折失稳现象。而图4.6所示为一些典型的变形阶段(1,2,3)。
图4.5 二维IC后端模型,包括粘着区域
a)后端结构的横截面和相应的模型(放大图) b)力和位移的关系曲线,可以看到好几个极限点
图4.6 后端结构脱层过程各阶段后端模型的局部区域放大图
a)对应图4.5b所示曲线的极点1 b)对应图4.5b所示曲线的极点2 c)对应图4.5b所示曲线的极点3
局部弧长控制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把这种方法扩展到三维领域,以便能用该方法来研究实际的几何构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