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巴楚文化之乡,历代都留下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遗迹,构成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延亘5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宝库。
三峡库区已发现的文物古迹及地下墓葬1056处,其中属国家级保护文物1处,省级保护文物6处,市、县级文物十多处。其中著名的“大溪文物”遗址,标记着5000余年前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以渔猎业为主穴居活动历史。自1958年以来,大多已进行重点发掘,有的已遭破坏。库内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有:奉节刘备墓,涪陵巴王墓,云阳庸国六亲王墓;东汉至明、清古建筑群十多处,引人注目的有丰都“鬼城”,忠县张飞庙,宜昌黄陵庙,忠县石宝寨和两处汉阙等。其次巫山古栈道,岩棺和大昌古镇,巴东秋风亭,奉节白帝城,秭归屈原纪念馆,兴山昭君故里,秭归楚王城及彝陵古战场等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历代名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有价值的遗迹。其中白帝城珍藏着隋至清代各种碑刻47块,诗文、楹联、绘画和书法琳琅满目,碑刻中的凤凰碑和竹叶碑,构思别致,引人入胜。三游洞内外至今犹存历代石壁题刻和碑刻共40余件。其中宋代欧阳修的题刻和明代重刻的白居易《三游洞序》颇负盛名。沿江还有唐至清代枯水和洪水题刻多处,其中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即“石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峡及其周围地区的文物古迹,根据其所在地位置和高程不同,三峡建库后带来的影响可有五类情况:
(1)完全淹没型。位于库区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古迹。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商、周、战国、西汉、晋、南北朝、唐、宋等时代的古墓群,三峡和大宁河上的部分古栈道,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云阳龙脊石枯水题刻、云阳张飞庙、巴东秋风亭、涪陵蔺市龙门桥、巫山孔明碑、奉节粉壁墙、奉节锁江铁柱、忠县两处汉阙等。这些损失是无法避免的,虽然部分可搬迁或复制,但将难以恢复原有的风貌和背景价值。
(2)部分淹没型。文物古迹处于水库淹没线界附近,高程较低的部分可能受到影响。包括丰都战国至六朝古墓群、忠县石宝寨、秭归屈原纪念馆等。(www.xing528.com)
(3)环境变化型。水库蓄水后,部分遗址环境条件变化显著。如奉节白帝城,建筑物分布高程230m以上,水位抬高,三面环水,届时翘角飞檐的亭阁,苍郁葱翠的树林,与三面浩渺的江水浑然一体,将显出一派蓬莱仙岛之气,其观赏情趣更高。“鬼城”丰都大部受淹,而“鬼城”名山仍濒水浮沉,景色倍增,宛如水上浮官。
(4)潜在型。三峡地区具有悠久的人类历史,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在大坝建设施工,移民迁建和库区清理过程中,有可能在考古、发掘国家文化遗产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在重庆库区中坝遗址附近考古发掘时,获得新的重大发现,从刨开的地表土以下12m深的掘坑底层开始往上数,自新石器、夏商周、先秦两汉、三国魏晋乃至隋唐元明清——我国5000年来的几乎每一历史时期均有大量实物遗存出土,而在每一个文化堆积断面上,留下了三峡地区祖先几千年来生活繁衍的痕迹。在一处坡地上的狭窄区域,竟能同时发现5000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通史”式遗址,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5)无影响型。三峡地区存在着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夷陵古战场、屈原诞生地和昭君故里等因不在水库淹没区,均不受水库淹没影响,且三峡工程建设可促进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颁布了有关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1958年长江委就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长江流域考古队,并开展长江文物普查。1980年后,相继对三峡库区各县高程200m以下的文物进行调查,对重要的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三峡工程开工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了环境与文物保护委员会,拨出专门经费,进一步加强文物古迹调查、考古勘探,加速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按照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方针,对于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计划采取重建、复制、摄影、仿造等补救措施。1987年长江委同有关部门,完成了库区文物保护单位迁建选择规划工作,对受到三峡工程影响的文物古迹,按级别分别采取了不同保护措施,为促使有重要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议将张飞庙随新城迁建,新址选择环境适宜的新城对岸,按原建筑布局与风貌重新修建;丁房双阙和干井沟无铭阙,系块石雕刻后垒造而成,可将这两处汉阙迁建于文物风景区内;石宝寨为12层塔式建筑,底层可能受到地下水位抬升和库水位风浪影响,拟用筑堤防护加固措施,屈原纪念馆亦采用筑堤防护方案;锁江铁柱、蔺市古桥可易地保存和重建;夔门石刻采用整体切割,另移高处。分布在高程125~135m之间崖壁上的夔门摩崖石刻,距今已700多年历史,规划将这些著名的题刻就近移至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上加以复原和保护,且于2002年初已切割上移。瞿塘峡入口处的古栈道、孟良梯、粉壁墙等景点将被移或刻至175m高程以上。巫峡的孔明碑和西陵峡的众多石刻,将通过拓片、拍照、另选悬壁重新凿刻或切割下来,运至陈列馆展览。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用“石鱼”和题刻纪录了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1200余年的长江水文资料,作为世所罕见的水下碑林用160余段计3万余言和18尾“石鱼”,表现出丰富的书法、精巧的石刻和美妙的诗文,对这一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的保护问题,特别为世人所关注。多年来,长江委及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后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多种保护方案,对许多复杂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经反复研究论证,选取的保护措施是水下原地保护工程方案(即水下保护体方案)。该保护工程方案由地面陈列馆、交通及参观廊道、水下保护体三部分组成。地面陈列馆布置沿长江南岸涪陵城下水库岸边,作为水下参观出入口及水下保护体之地面标志建筑,并为水下保护体提供设备支持、办公、管理、陈列与展览,同时设有沿江观赏平台,改善沿江景观,形成以白鹤梁题刻为背景的人文景点。交通及参观廊道自地面陈列馆通至水下保护体,为参观白鹤梁题刻提供交通和观赏空间,可以从参观廊道的承压窗口透视题刻。水下保护体,主要保护范围为白鹤梁中部东区长约45m、宽10m石刻密集的重点保护区。采取内径长轴为64m短轴17m椭圆形平面的单跨拱形壳体结构,覆盖设计范围的题刻,壳内置换清水,使内外水压平衡形成“无压容器”,并满足参观通视要求,且永久保护题刻不受泥沙淤埋和水流冲淘破坏。此外,对整体白鹤梁题刻保护工作,已完成题刻的翻模拓片、摄影录像、精密测绘、建立题刻数据模型等,并进行了题刻表面的加固处理。
随着三峡工程施工进展、水库分期蓄水的要求以及移民搬迁工作的进程,库区地面文物古迹的搬迁与保护,地下墓葬的重点发掘,地方有关部门正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积极而又有序的加以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