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涉及面广,有些影响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易见的,有些是潜在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对库区受影响的植物进行迁移和繁殖等保护生物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鱼类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此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法规,加强库区生物管理,提高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涉及面广,有些影响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易见的,有些是潜在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已经和正在开展大量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陆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监测站网,开展对受影响物种的保护生物学试验研究

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从1996年起,有关部门组建了一个庞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对三峡工程所涉及的生态与环境因子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为改善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保障,也为未来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积累数据。其中包括陆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监测,并组织了相应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监测和研究成果。

1.陆生动植物

由林业部门负责组建了陆生动植物监测重点站,对三峡库区的陆生动植物进行调查和监测。1996~1999年,完成了对三峡库区的陆生动植物的全面彻底调查和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负责组建了一个陆生植物观测实验站,监测三峡库区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利用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的反馈作用来评估环境的变化。

对库区受影响的植物进行迁移和繁殖等保护生物学研究。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及库区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对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开展了大量的移植、繁殖和生态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保护性试验研究成果。除了迁地保护外,还完成对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大规模人工引种繁殖后返回大自然的研究。在环境相似或相近的地方,通过恢复这些物种及其群落达到减少三峡工程不利影响的目的。1995~1998年,已完成对首先受淹的湖北4县44株古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2.水生生物

渔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及有关单位分别承担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和珍稀水生动物流动监测站,及时掌握珍稀鱼类、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鱼类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如基本弄清了中华鲟在葛洲坝下的资源量、产卵场和产卵规模。采用标记放流方法,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开展对上游特有鱼类保护方法的研究,选择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作为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使长江上有一条完整的支流能作为鱼类的产卵繁殖和栖息地。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www.xing528.com)

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将规划建立一系列保护区,保护受工程影响的陆生和水生生物(见表6-5)。对陆生动植物保护来说,由于受三峡工程淹没和移民搬迁直接影响的低海拔地区已没有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规划中的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未受工程影响的宜昌大老岭、兴山龙门河高山地区。疏花水柏枝属于全部受淹没影响的物种,需要重新调整原规划设计中自然保护的对策进行迁地保护,在生境相似的地方迁移栽培,并研究今后在三峡库区30m消落带引种栽培、改善消落带景观的可能性。荷叶铁线蕨等受影响的物种和古大树种,因分布分散,根据实际分布情况建立保护点。

表6-5 三峡工程自然保护区(点)表

注 本表摘自黄真理:《三峡工程中的生物性保护》一文。

对于鱼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建立5个长江自然和半自然保护区,保护其栖息地。

(三)进行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

在库区上游及坝下宜昌江段已建立三个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中华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放流技术已比较完善。特别是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放流,作为葛洲坝修建后增殖中华鲟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从1984年已开始进行。据有关资料报道,1983~1998年放流中华鲟仔鱼425.8万尾,放流3~5g幼鲟6.28万尾。对达氏鲟、胭脂鱼也进行过放流。

此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法规,加强库区生物管理,提高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