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是沟通我国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横跨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支流涉及西北、华南两大区;流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长江流域共有人口42693万人(2000年底,下同),占全国总人口的33.7%;其中农业人口30783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72%。流域平均人口密度237人/km2,约为全国人口密度的1.8倍。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上游往下游逐渐递增,上游地区为156人/km2,中游地区为281人/km2,下游地区为415人/km2。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仅12人/km2左右,上海达2100人/km2以上,成都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约800~1000人/km2。
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各类矿产齐全。在全国已列入矿产储量表的136种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拥有109种,其中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30种;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80%~90%以上,钒、钛矿产储量并居世界前列;铜、钨、锰、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储量占全国30%以上。长江流域也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990年木材蓄积量达27.61亿m3,占全国的30.2%。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点多线长,发展潜力很大。
长江流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中心,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又是我国工业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长江流域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以及以上述三个经济区为依托的周围一些中小型经济区。2000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31803亿元,占全国的3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49元,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05%;财政总收入4580亿元,占全国的34.2%。但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上游西部地区和流域内其他一些山区,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些地区至今仍属贫困区,同流域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极大。流域内的经济重心在中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浙江、江苏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人均值的390%、185%、166%;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直辖市除湖北省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外,其余省、直辖市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9%~82%,仅为江苏省的41.7%~49.7%。
长江沿江地区是国内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2000年长江流域有城市217个(县级市及以上),城市总人口约1.42亿人,其中城市非农业人口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有5个(上海、重庆、武汉、南京、成都),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个(昆明、贵阳、长沙、南昌、杭州),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8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65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34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4个超大城市又是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和城镇分布体系的中心,其中上海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贸易港口。城市发展和分布的特点是:
(1)发展历史悠久,如下游的南京、扬州、镇江、芜湖,中游的荆州、九江、武汉,上游的重庆、泸州、宜宾等,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和工商业重镇。
(2)上、中、下游各有1~2个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作依托,如下游依托上海、南京,中游依托武汉,上游依托重庆、成都,流域依托上海。围绕这些中心城市,沿各级交通干道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城镇群体。(www.xing528.com)
(3)沿江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较高,建镇密度上游1.3个/1000km2,中游1.7个/1000km2,下游2个/1000km2。
(4)城市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多数城市有自己的主导行业。长江流域工业结构以冶金、纺织、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等部门为主。
除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综合性工商业城市外,冶金工业占主导的城市有马鞍山、铜陵、黄石、鄂州、攀枝花、东川等;纺织工业占优势的城市有苏州、无锡、南通、泰州、荆州等;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有无锡、扬州、宜宾、十堰等;电力工业为主的城市有宜昌、镇江等;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城市有安庆、九江、荆门、岳阳、泸州等。2000年流域内的工业总产值26638亿元,占全国的31.1%;钢产量5583万t,占全国的43.4%;棉纱产量230万t,占全国的35%;流域内已形成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钢铁基地;昆明、东川、清镇、黄石、株洲、贵溪、铜陵等有色金属基地;武汉、上海、重庆、南京、成都、十堰等机械工业基地;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武汉、荆门等七大炼油中心;上海、仪征、临湘、安庆等石油化工基地。流域内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区拥有水、火电装机占全国的44%,全国最大的水、火电站均在本流域内;轻纺工业基础雄厚,各类轻纺工厂遍布长江上下,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此外,建材、化肥、食品、造纸等工业亦较发达。
长江流域农业发达,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产粮区。2000年耕地面积2237万hm2,占全国耕地的23.6%,其中水田1267万hm2,旱地970万hm2;耕地分布为:山区、平原约各占30%,丘陵区约占40%。2000年流域农业总产值7814亿元,占全国的31.4%;粮食总产量16001万t,占全国的34.6%。全流域人均占有耕地0.79亩,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0%;人均粮食产量则略高于全国人均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02%。流域内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等六大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流域内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均衡,山区农业产量低;占耕地面积40%的丘陵区,农业生产水平仍不高。
长江流域是我国综合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内河经济带。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对于支撑21世纪经济发展,加快中西部内陆地区开发,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到21世纪中叶,长江流域将成为具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市场活跃、经济发达的与沿海并驾齐驱的综合型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有可能从2000年的35.6%提高到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