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7-4c可知,UPFC的注入电压在首端电压相量周围形成一个圆形区域,UPFC的注入电压既可以导致传输线相位角的超前也可导致其滞后。换句话说,UPFC的工作区域可以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圆区域,一个区域使传输线的相位角超前,另一个区域将使相位角滞后。尽管同时具有超前、滞后相移能力也有实际应用,然而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有的仅要求注入电压的相位角超前或滞后而不要求双向改变,有的应用要求相位角超前与滞后的工作区域大小是不相同的。例如,当所运行的传输系统中可实际运行的相位角差非常小,则UPFC需首先提供相位超前来建立合适的稳态运行点,以此来控制该系统条件下的潮流分布。如果在应用中,仅要求UPFC在相位角正变化的区域内运行或仅要在相位角负变化区域内运行,由于UPFC固有的调节区域是可以在相位角正、负同样宽的变化区域变化(传输角调节范围为-δmax≤δ≤δmax),在某实际应用中实际调节传输角δ的范围仅要求在δ≤δmax的正值区域或在-δmax≤δ的负值区域,那时虽然UPFC具有可调节范围为2δmax的潜力,但这时实际应用所需的运行调节范围仅为+δmax或仅为-δmax,因而该UPFC装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装置所需的伏安容量与调节范围成正比,因而UPFC装置只得到了50%的利用率。为此,在UPFC的应用中需要研究如何才能提高UPFC在运行中其容量的利用率,使UPFC具有更好经济效益。
如果UPFC和一个适当固定相移(超前或滞后)的相移变压器复合使用,就可以满足超前与滞后的相移运行区域的不同要求,这样既减小UPFC容量又满足了超前、滞后不同的应用要求。
图7-19所示为复合装置的一种电路原理图,整个装置串联补偿电压VC包含和两部分。图7-19a中UPFC带有两个耦合变压器,一个是与并联变流器II相连的并联变压器2,并联接入电网,另一个与串联变流器I相连的串联变压器1,串联接入电网。并联耦合变压器每相都有两个二次绕组,一个接并联变流器II,其输出电压经变流器II、I后输出幅值、相位均可控的补偿电压。另一个是相移二次绕组,其输出电压为Vβ,如果采用图6-39b所示仅移相β角而不改变电压幅值的理想的相角调节器,则可得到图7-19b所示的移相β角后的电压VF=Vs=Vr=1.0。将并联变压器二次移相绕组输出的各相补偿电压、、与串联变流器的各相输出的补偿电压、、各相分别串联相加后,由串联变压器输出全部串联补偿电压,从而使控制潮流的串联注入电压是由一个固定移相角β的移相电压与可控的串联变流器输出电压之和。如图7-19所示,移相补偿电压使电源电压移相角为β,用于产生超前(或滞后)固定相角差β。UPFC串联变流器Ⅰ产生的补偿电压的幅值在0≤Vpq≤Vpqmax的范围内可变,超前)的相角ρ的调控范围是0≤ρ≤2π。电压相量是有移相β后的电压,传输线路首端有效电压由注入电压与首端电压的相量相加得到,即。图7-19b所示复合装置的UPFC的运行区域是以相量的终点F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周点。
图7-19 带固定移相器的UPFC的基本框图和相量图
采用有固定移相角β与UPFC的复合控制,输电线路在某些特定应用中有明显的优点。在图7-20a中,若无补偿时传输线的相差角δ。为10°,若输电系统要求将稳态时线路首、末两端电压有效传输角δ能从δo=10°增大到30°,同时还要求具有处理负荷改变和动态扰动需要的δ角调节范围为(-10°~10°)。这就要求传输角δ能在20°~40°内运行。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可采用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仅采用UPFC提供的串联补偿电压,调控线路首端有效电压的幅值和相位角,如图7-20d所示;第二个方案是先采用一个相角调节器产生一个固定单方向移相角β,再由UPFC提供的调控线路首端有效电压的大小和相位的复合装置,如图7-20a、c、f所示。
1)仅采用UPFC提供的串联补偿电压。无补偿电压时,若线路首端电压超前末端电压的相角为δ,且Vs=Vr=1.0线路电抗X=1.0,则传输线路功率,Qr=,Pr、Qr轨迹为(Pr+0)2+(Qr+1)2=1.0,即无补偿电压时Pr-Qr关系是图7-20b所示的以C点(0,-1)为圆心,半径为1.0的圆周点0AFBDM。0、A、F、B、D、M点分别对应δ=0、10°、20°、30°、40°、90°。仅用单个UPFC时,所需的容量可由图7-20b的Pr~Qr曲线说明。无补偿电压时,若传输线首末两端电压与相差角δo=10°,工作在A点,则Pro=sin δo=sin 10=PA=0.17,Qro=cos δo-1=QA=-0.015。仅有UPFC补偿电压时,当UPFC输出的补偿电压,,时,Pr-Qr的轨迹是以A点(δo=10°)为圆心,以不同的
→值为半径的圆周。例如当时,Pr-Qr轨迹是以A点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周D1、D、D2上的任意一点。D点是圆周0DM和圆周弧线D1、D、D2的交点,在D点工作时线路首、末两端电压与之间的相差角δ=δo+αpq=40°,有了Vpq=AD后传输线能从无补偿时的传输角δo=10°增大到图7-20d中αpq=30°时与的传输角δ=δo+αpq=40°运行。αpq在±30°之间变换时可使δ在20°~40°之间调控运行,能满足负荷改变和动态扰动要求。
(www.xing528.com)
图7-20 解决输电问题的图例
由图7-20b还可看出δ=40°时所需的值是很大的,由A、D两点的坐标值可计算出对应的约高达0.517。由于UPFC成本较高,技术上又较复杂,这种仅用UPFC提供补偿,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案。
2)复合补偿控制。若如图7-20a、e、f所示,首先用一个理想移相器将电压移相β,移相电压为,移相后的有效电压VF幅值保持等于Vs,VF=Vs=Vr=1.0,移相β后,与相差角为δo+β,这时在、之间的功角δo仍为10°时的传输功率将是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由上式可知,仅有理想移相β后的Prβ-Qrβ轨迹仍是一个圆周,即图7-20c中所示的0AFBDM,其圆心为C(0、1),半径为1.0。移相β=20°,原δo=10°时的稳态工作点将从A点(δ=10°)移相到δo+β=30°的B点。如果在移相补偿电压使移相一个固定角β=20°到B点,再加一个UPFC补偿电压Vpq,则用这种复合补偿后线路首端有效电压,幅值Vseff=VF=Vs=1.0,Pr-Qr的轨迹将是图7-20c中以B点(δo+β=30°)为圆心,以Vpq=BD为半径的圆周D1、D、D2上的任何一点(包括D点,图7-20f中,δo+β+αpq=40°,使又前移相位角αpq=10°)。D点是圆周0AFBDM与D1、D、D2圆弧线的交点。由图7-20c可计算出这时的,仅为图7-20b中仅用UPFC补偿电压Vpq时Vpq=AD=0.517的1/3,同样可满足运行要求。稳态运行时线路首端电压超前的有效功角δ可在稳态有效功角δo+β=30°的基础上,还可再调控-10°(αpq=-10°)和+10°(αpq=+10°),使传输线有效功角δ=δo+β+αp在20°~40°之间调控。由于同等补偿容量的移相变压器要比UPFC价廉且不需控制,这种复合补偿策略显然是一种可取的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