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中,针对设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分别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即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涉及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识别,正是基于上述三层级指标的动态关联性得出的。三级指标的变化引发二级指标变化,进而影响一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变化的考察可做到设计风险发生的早期预警,通过测度其风险量可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1)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识别
基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表6-1),需要对1个一级指标 (A1)、3个二级指标 (A1.1-1.3)、13个三级指标 (A1.1.1-1.3.3) 进行考察。考察的顺序应从三级指标开始,通过对三级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得出其变化趋势,推导出二级指标性态,进而得出一级指标性态。
在设计风险源状态识别中,三级指标的变量影响二级指标的活跃程度,二级指标越活跃,则一级指标越活跃。现逐一进行分析:
①影响二级指标A1.1的6项三级指标:
·A1.1.1区域整体经济形势变化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走势。经济走势向好则消费能力强,市场需求旺盛,各类经济活动活跃,企业更可能采取扩张态势增加企业盈利; 经济走势看低,则市场需求低迷,经济活动活跃性降低,企业更可能紧缩各项开支保持收支平衡,企业盈利点减少,利润随之下滑。该指标用以判定企业可能采取的经营策略,和即将面对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因素。该指标在设计风险传导研究的范畴内,可只做定性分析: 经济趋势向好,带给企业正面因素较多,反之则负面因素较多。
·A1.1.2区域政策法规的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政策法规对于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该指标具有针对性,如直接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出台,则需要企业顺应法规,对其经营项目、自身结构、运营方式等进行重大调整; 而间接影响企业的法规细则出台,企业则只需对相应部分进行调整。该指标可只做定性分析,政策法规有变化,则进一步考察政策变化对企业构成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和形式,如无变化则不需应对。但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对若干特定区域、同类型政策法规的变化频率进行统计,从而得出不同地区政策法规变化的特性和趋势,有助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A1.1.3区域自然条件及物产资源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原材料供应的变化。该指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企业对于特定区域内原材料供应依赖程度越高,则该变化对企业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较小。该指标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量化分析,如计算某重要原材料价格正负增长比例,以常年某原材料价格增长比例作为参考值,通过比较判定其影响的性质和大小。
·A1.1.4区域劳动力构成及劳动力成本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劳动力成本可能发生的变化。劳动力结构涉及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劳动力成本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支和盈利,特定区域内劳动力相关指标的变化会给企业自身劳动力结构和成本带来影响,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的影响最大。该指标可做量化分析,尤其需要关注劳动力薪资水平的正负增长比例,可将该区域常年薪资增长比例作为参考值,结合企业实际得出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A1.1.5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盈利点、盈利模式可能发生的变化。客户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决定了企业盈利点和盈利模式,若该指标发生变化则企业需十分警惕,现有的盈利点和盈利模式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保证企业收益。该指标可做定性分析,根据具体的变化内容来判定对企业的影响性质和程度。
·A1.1.6主要竞争对手经营策略的变化
该指标主要用以判断市场趋势和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竞争对手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建立在该企业对于市场的判断和自身特点基础上的,因此该指标的变量可作为判断市场变化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 同时,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影响,该指标可以定性分析,判断其影响是有利、有害或借鉴。
②影响二级指标A1.2的4项三级指标:
·A1.2.1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
该指标因涉及企业经营模式、产品内容等核心问题,因此该指标的变化对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影响重大。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则企业原有各种规范将相应调整,在磨合期间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于企业内部各风险因素起到刺激作用,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该指标可定性分析,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的初期,不利因素增加、构成负面影响; 企业经营理念无变化则不构成影响,
·A1.2.2企业资金规模的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对于产品创新资金支持可能发生的变化。资金支持对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启动和延续至关重要。该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可将企业在某时段的资金规模作为参考值,企业资金规模扩大,用以研发的投入可能相应增加,成正面影响; 反之则可能缩减投入,成负面影响。
·A1.2.3企业技术实力及设备工艺的变化
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产品竞争力可能发生的变化。该指标可定性分析,企业技术实力越强、设备工艺越先进,其产品科技含量及品质都有所保障,同时也可能借助上述有利条件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 反之则可能使产品失去竞争优势,使企业遭受损失。
·A1.2.4企业部门设置的变化
该指标与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类似,由于部门设置的调整,原有业务流程和规范随之调整,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其不确定因素增加,对设计风险因子有刺激作用。该指标可定性分析,发生变化则构成负面影响,无变化则不构成影响。
③影响二级指标A1.3的3项三级指标:
·A1.3.1设计组织人员数量、结构的变化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企业设计组织的设计能力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对设计的需求和设计组织的供给能力是匹配的,如企业设计需求增长或减少,设计组织人员数量和结构会相应调整; 如企业对设计的需求量不变,而设计组织人员或结构发生变化时,会对设计组织设计能力产生影响,该指标主要考察后者。该指标可定性分析,通过对设计组织人员总量、不同岗位人员数量、高学历背景人员比例、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等指标的统计,可得出一定时期内与企业设计需求相匹配的设计组织人员数量、结构等指标,当指标发生变化时可具体分析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A1.3.2设计组织业务流程的变化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设计组织业务操作可能发生的变化。业务流程决定了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因此,当流程发生变化时,既有的业务操作方式发生变化,其初期阶段的磨合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带来负面效应。该指标可定性分析,指标发生变化则构成负面影响,无变化则不构成影响。
·A1.3.3设计组织业务质量的变化
该指标直接反映设计组织设计能力的水平。该指标的变化可从设计人员单位时间所产出的设计方案数量、设计方案的中期检查质量、时间节点控制等方面得出,如高出既有水平则显示业务质量上升,可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构成正面影响; 反之则是业务质量下降,构成负面影响。影响设计组织业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可做定性分析,是设计组织领导者需要时刻关注的重要指标。
根据对上述13个三级指标的分析,得出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识别对照表 (表6-5)。在第三级指标中,既有定性分析指标也有定量分析指标,当指标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带来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或无影响,在设计风险传导风险识别中,主要突出对指标变量带来的有害影响的识别,因此,本文将指标变量的有利影响和无影响归为无害类,将不利影响归为有害类,借此突出其风险识别性能。无害指标越多则风险因子越容易保持常态; 有害指标越多则风险因子越活跃。
(2)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识别
基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6-2),需要对1个一级指标 (B1)、6个二级指标 (B1.1-1.6)、18个三级指标 (B1.1.1-1.6.3) 进行考察。
在设计风险载体携带能力识别中,三级指标的变量影响二级指标的风险携带能力,二级指标强弱决定一级指标的强弱。风险载体携带能力的强弱表现为: 越容易与风险因子相结合、所携带的风险量越大,其风险携带能力越强; 反之,不易与风险因子结合或所携带的风险量较小,其风险携带能力弱。现逐一进行分析:
①影响二级指标B1.1的3项三级指标:
·B1.1.1企业/设计组织人员规模及结构合理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判断依据可来源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人员要素的考察。如企业现有人员可满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需求,人员配合默契、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则视为合理,其风险携带能力较弱; 反之则为不合理,风险携带能力较强。
表6-5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识别对照表
·B1.1.2企业针对设计组织人员制度的完善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判断依据可来源于对设计组织的工作效率、效果,以及设计组织人员的凝聚力、工作热情、人员流动比例等方面考察。如设计组织工作效率高、效果好、人员凝聚力强、有热情,且人员流动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则可视为管理措施得当,管理制度完善,其风险携带能力较弱; 反之则视为管理措施适当或不完善,其风险携带能力强。
·B1.1.3设计组织设置的合理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判断依据是设计组织在企业产品创新中的能力水平,如指标B1.1.1与B1.1.2均显示合理,而设计组织能力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则需要考察企业对设计组织的定位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完全发挥了设计组织的应有功效; 也可参照相同类型企业设计组织设置形式,对自身定位进行考察。设计组织定位合理,可有效发挥设计组织功效,其风险携带能力弱; 反之则不能完全发挥功效,其风险携带能力强。
②影响二级指标B1.2的3项三级指标:
·B1.2.1生产加工设备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其量化依据可来自生产加工时,安全事故数量和设备的故障率,其评价依据可参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自身标准。这两项数值越大则说明设备隐患越大,风险携带能力越强; 反之则设备隐患较小,风险携带能力弱。
·B1.2.2生产加工设备的易用性及先进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评价依据可参照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对人员设备培训的天数以及设备性能指标的考察。设备越容易操作、性能指标越好,则操作失误率及废品率越低,其携带风险的能力越弱; 反之则风险携带能力强。
·B1.2.3生产加工设备为维护及保障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评价依据来源于对设备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察,同时,对于需要不定期更新软件的某些设备,软件更新频率也可列入评价。设备维护和保障越得力,其携带风险的能力越弱; 反之则风险携带能力强。
③影响二级指标B1.3的3项三级指标:
·B1.3.1流动资金规模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其量化依据可来自企业财务部门数据。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因而其信用地位也较高。因此,流动资金规模越大,其抗御风险的能力水平越高,反之则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B1.3.2资金往来所经历的环节数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其量化指标可来自企业财务部门。一般来看,资金来往所经历的环节数量越多,其周转时间越长,期间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几率越大,因此其所携带风险的能力越强; 反之,流通环节越少,其资金流转越快,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几率越小,其携带风险的能力越弱。当环节数量发生变化时,需关注财务资金安全事故率的变化。
·B1.3.3资金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其量化依据是企业财务部门资金安全事故率。企业可参照行业标准和自身标准设立参考值,如事故率高于参考值则说明保障体系完善程度较差,其风险携带能力强; 反之,事故率低于参考值则风险携带能力弱。
④影响二级指标B1.4的3项三级指标:
·B1.4.1信息的完备及清晰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评价依据来自对信息内容的考察。如信息所呈现的形式是文字描述还是数据、图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等; 当信息所传达的内容缺失或不易被解读时,其隐含的风险因素增加,风险携带能力强; 反之则风险携带能力弱。
·B1.4.2信息发布形式及传播过程中的节点数量
该指标可做定量分析。与指标B1.3.2类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所经历的节点越多,其“反应时滞”效应越明显,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其风险携带能力越强; 反之则风险携带能力弱。当节点数量发生变化时,需关注信息的完备和清晰程度的变化。
·B1.4.3信息获取来源及发布渠道的权威性
该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可对信息渠道的资质进行考察。信息获取和发布渠道权威,其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程度相对较高,其信息隐含的风险因素较少,风险携带能力弱;反之则风险携带能力强。
⑤影响二级指标B1.5的3项三级指标:
·B1.5.1技术的时效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其评价依据可来自于对行业标准的考察。如一项技术的有效期短,技术更新的频率相应增加,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熟练操作需要反应时间,而在反应时间段内风险的发生几率较高,因此其风险携带能力强; 反之,一项技术的有效期长,其变化和更新的频率较低,有利于实现降低操作风险,能提供相对较长的平稳期,因此其风险携带能力弱。为了更精确掌握技术的时效性,也可将技术的有效日期列出,当临近截止日期时着重加强管理。
·B1.5.2技术的可操作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该指标与指标B1.2.2类同,可依照对人员技术培训的天数、实际应用的效率高低,来衡量其可操作性的强弱。技术的可操作性越强,其风险携带能力越弱,反之则携带能力强。
·B1.5.3技术的延展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其量化依据来自对该技术应用范围的考察。技术的延展性越强,其应用范围越广,所涵盖企业部门和人员越多,从正面来看,有助于积累该技术的操作经验,有助于减少风险的发生; 从负面来看,一旦该技术自身存在缺陷,则波及范围广泛,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巨大。因此,当一项技术的延展性较好时,更应该注重对其科学性、合理性的考察。
⑥影响二级指标B1.6的3项三级指标:
·B1.6.1理念的先进性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企业理念是指导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原则,其理念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有助于企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该指标的评价应建立在对该理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的考察,如财务数据、人员士气、工作效率等。理念先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则风险发生率低; 反之则风险发生率高。
·B1.6.2理念的完备程度(www.xing528.com)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主要考察企业经营理念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项理念的提出需要细化并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否则难以推广和产生实际效果。理念的完备程度越高,其可操作性越强,越能够协调企业各项工作,越容易产生实际效果,反之则可能造成行事混乱,增大风险发生的几率。
·B1.6.3理念的适用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不同类型、层级的企业其自身特点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类型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能够带来显著收益的先进理念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所有企业。一项先进理念在企业中的适用度高,则能使企业从中获益,其风险携带能力弱; 反之则效果不明显或使企业遭受损失,即风险携带能力强。
根据对上述18个三级指标的分析,得出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识别对照表 (表6-6)。在第三级指标中,5个定量指标均可根据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建立参考值,借以判断实际数据对二级指标无害或有害,无害指标越多则风险携带能力越容易保持常态,有害指标越多则风险携带能力越强。
表6-6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识别对照表
(3)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识别
基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6-3),需要对1个一级指标 (C1)、3个二级指标 (C1.1-1.3)、12个三级指标 (C1.1.1-1.3.4) 进行考察。
在设计风险路径传导能力识别中,三级指标的变量影响二级指标的路径传导能力,二级指标的强弱决定一级指标的强弱。风险路径传导能力的强弱表现为: 越容易使风险流通,所能传导的风险量越大,其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不易使风险流通或所通过的风险量较小,其风险传导能力弱。现逐一进行分析:
①影响二级指标C1.1的4项三级指标:
·C1.1.1设计业务流程形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设计业务流程形式越复杂,其涉及的内容、形式、人员和部门越多,面对的潜在风险因素越复杂,可能面临的风险总量越大,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业务流程越简约,所涉及的内容、形式、人员和部门越少,面对的潜在风险因素越单纯,可能面临的风险总量越小,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1.2设计业务流程环节数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业务流程环节数量越多,其潜在风险因素越多,风险流在传导过程中增强的可能性越大,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风险流途经环节越少,其风险因素越单纯,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1.3设计业务流程各环节业务处理时间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各环节业务处理时间越长,其总业务处理时间越长,“时滞效应”越明显,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业务处理时间越短,各种风险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造成影响,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1.4设计业务流程与外界相关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设计业务流程与外界相关程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外部风险因素与内部风险因素叠加使风险总量增加,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企业内部设计业务流程与外界相关程度越低,其受到外部风险因素影响越小,业务流程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②影响二级指标C1.2的4项三级指标:
·C1.2.1利益链上每一环节利益相关者数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利益链上每一环节利益相关者数量越多,相关利益诉求的数量越多,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会依照“趋利避害”原则追逐利益、规避损害,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有关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的矛盾和冲突随之增多,其造成的潜在风险因素增加,企业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利益相关者数量越少,其矛盾和冲突相对减少,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2.2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激烈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激烈程度越高,其风险因素越难以化解、可能波及的范围越广泛、风险总量越高,企业相关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矛盾冲突激烈程度越低,风险因素越容易化解,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2.3利益相关者联系的紧密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利益相关者联系的紧密程度越高,相互影响越直接,潜在的风险因素增多,可能面临的风险总量加大,企业相关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增强; 反之则不易受到相互影响,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弱。
·C1.2.4利益相关者合作时的合同化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签订合同是保障合作各方权益的必要手段,合同化程度越高,合作双方的利益越有保障,其风险损失也有明确界定,客观上限定了风险损失的规模,因此相关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弱; 反之,合同化程度越低,权益保障度越低,所面临的风险损失规模越不可控,利益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③影响二级指标C1.3的4项三级指标:
·C1.3.1价值链上合作者数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价值链上合作者数量越多,不确定因素越多,发生风险的几率、风险总量随之增加,价值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合作者数量越少,发生风险的几率、风险总量随之减少,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3.2价值链上共同创造价值的规模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价值链上共同创造价值的规模越大,合作各方的投入越大,其资金安全的风险也越大,因此价值链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共同创造的价值规模小,合作各方的投入也相应较小,资金安全风险小,价值链风险传导能力弱。
·C1.3.3价值链上相关者联系的紧密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与指标C1.2.3类同,相关者联系紧密程度越高,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反之则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C1.3.4价值链上相关者合作时的合同化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与指标C1.2.4类同,合同化程度越高,风险传导能力越弱; 反之则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根据对上述12个三级指标的分析,得出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识别对照表 (表6-7)。在第三级指标中,7个定量指标均可根据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建立参考值,借以判断实际数据对二级指标无害或有害。无害指标越多则风险传导能力越容易保持常态,有害指标越多则风险传导能力越强。
表6-7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识别对照表
(4)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识别
基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6-4),需要对1个一级指标 (D1)、5个二级指标 (D1.1-1.5)、14个三级指标 (D1.1.1-1.5.2) 进行考察。
在设计风险路径传导能力识别中,三级指标的性态影响二级指标性态,二级指标性态决定一级指标的强弱。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的强弱表现为: 风险接受体自身体系越健全、综合实力越强,发生风险的几率越低、减少风险损失的能力越强; 反之则抗风险能力弱。现逐一进行分析:
①影响二级指标D1.1的3项三级指标:
·D1.1.1设计组织领导者所处地位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设计组织领导者在企业领导层中的地位越高,其对企业综合实力的了解越深入,对企业经营动向具有知情权和决策权,有利于对产品创新设计从源头上进行掌控、对企业资源进行调配,从而使设计组织在面对风险时拥有更充足的应对能力; 反之,设计组织领导者在企业中层级越低,越不容易掌控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所能调动的资源有限,设计组织应对风险的能力随之降低。
·D1.1.2设计组织可获取企业资源的多少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设计组织可获取企业资源的形式多样,有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有形或无形资源,对于可以量化的部分,可通过对常年指标的统计得出参考值,如每季度资金投入的额度,当现实指标同比[1]、环比[2]上升或下降时,可得出设计组织获取资源的增加量或减少量。设计组织可获得企业资源越多,反映其重要程度越高,其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反之则抗风险能力弱。
·D1.1.3设计组织健全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该指标的判断可依照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进行,可进一步细化该指标,如设计组织的人员配备、结构关系、资金设备、有无专门的管理措施等。设计组织健全程度越高,反映其综合实力越强、在企业中所处地位越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综合实力弱、所处地位低、抗风险能力弱。
②影响二级指标D1.2的3项三级指标:
·D1.2.1设计人员整体学历水平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可通过设定某一学历水平为高水平,如硕士研究生,通过计算企业员工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将该数值作为参考值,当设计组织高水平学历人员比例大于参考值时,即设计组织整体学历水平高,反之则为低。设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综合素质,借此判断其抗风险能力水平。
·D1.2.2设计人员整体业务熟悉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设计人员整体业务熟悉程度可借助人员服役时间长短加以判断,可将设计组织人员平均服役时间作为基准值,统计设计人员达到和超过该值的人员比例,该比例越高,则反映设计人员总体业务熟悉程度越高,应对业务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D1.2.3设计人员整体业绩达成情况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该指标可通过设计组织内部人员绩效考核得出,如计算单位时间内设计人员平均工作量,达到和超过该值的人员比例越高,则设计组织人员整体业绩达成情况越好,从侧面反映该组织人员能力水平和工作热情更高,其抗风险能力越强,反之则抗风险能力弱。
③影响二级指标D1.3的3项三级指标:
·D1.3.1设计流程运行平稳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设计流程运行平稳程度指标,可借助对设计流程中出现差错频率的考察得出,如将常年设计流程平均差错次数作为参考值,当现实数值低于参考值时则说明其平稳程度高,设计流程合理、流程中各环节配合度好,发生风险的几率较低;反之则说明设计流程不合理、各环节配合度差,发生风险的几率高。
·D1.3.2设计流程运行效率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可将常年设计流程用时超过设计项目规定用时的发生次数平均值作为参考值,当现实数值小于参考值时则说明设计组织运行效率提升,反映该设计流程更趋合理,流程运行更顺畅,发生风险几率较低,反之则说明设计流程不合理,运行不顺畅,发生风险几率较高。
·D1.3.3设计流程管理措施完善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可基于对设计流程中关键管理措施的考察,如是否有设计流程的技术指标、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自查和反馈机制、应急预案等。设计流程管理措施完善程度越高,越能促使设计流程趋向合理,从而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反之则削弱其抗风险能力。
④影响二级指标D1.4的3项三级指标:
·D1.4.1设计组织利益相关体数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设计组织利益相关体数量越多,其需要面对的利益诉求越多,其竞争和冲突越激烈,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博弈造成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大,反之则冲突程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随之减小。
·D1.4.2设计组织与利益相关体联系紧密程度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性分析。利益相关体联系紧密程度越高,其相互作用的能力越强,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激烈程度越高,其风险因素越不可调和,使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化解风险损失的难度加大,反之则相互影响较弱,利益冲突不激烈,风险易于被化解。
·D1.4.3设计组织与利益相关体利益一致性比例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设计组织与利益相关体利益一致性比例越高,之间的利益冲突程度越低,可能爆发冲突、引发风险的几率越低,反之则爆发利益冲突、引发风险的几率较高。
⑤影响二级指标D1.5的2项三级指标:
·D1.5.1设计组织单位时间有效设计方案贡献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可将常年设计组织的单位时间有效设计方案贡献量作为参考指标,如以季度为单位,可将季度有效设计案数量平均值作为参考值,当实际数值大于参考值时则说明贡献量增加,设计组织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贡献度随之增加,反之则设计组织贡献度减少。
·D1.5.2设计成果销量
该评价指标可做定量分析。如价值链上除设计组织外各相关方保持不变,设计成果销量越大,则设计组织的价值贡献度越高,反之销量越少则价值贡献度越低。设计成果销量参考值,可依照竞争对手同类型产品销量或企业自身目标销量制定。设计组织贡献度的多少关系到其在价值链中所处地位,所处地位越高,则越容易调动系统资源、越容易开展合作,从而使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对上述14个三级指标的分析,得出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识别对照表 (表6-8)。在第三级指标中,10个定量指标均可根据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建立参考值。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无害指标越多则风险接受体的抗风险能力越容易保持常态,有害指标越多则抗风险能力越弱。
表6-8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识别对照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