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篇幅,本书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我国现代设计思想,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国外设计思想加以论述。
(1) 国内现代设计思想
原广州美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尹定邦教授在1998年出版了专著《设计目标论》,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设计的来源,界定了设计与艺术、功能、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设计目标论。设计目标论的根本立意是设计应该拟定自己的目标——“目标指引着设计实践的思路和方向,简单的设计要求拟定相对简单的目标,复杂的设计则需要通过艰苦的劳动和严格的程序去拟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完整的、有个性、有重点又切实可行的目标”[5]。
基于这一理论出发点,设计目标论从技术、艺术、功能、经济、市场五大方面展开对于设计目标如何建立、实施的相关论述: ①技术目标: 在设计目标论中,将设计的技术目标定位在影响产品技术功能的产品技术目标、确保产品质量的生产技术目标、影响设计质量与效率的设计技术目标。强调设计委托方掌握着产品竞争战略的主导权,在产品技术目标的制定上占有主导地位,设计承接方处于从属地位。②艺术目标: 设计的艺术目标是将设计的艺术形式和技术形式完美结合,达到其艺术功能。提出设计艺术目标具有无法量化和感性的特征,是设计的委托方与承接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棘手、矛盾最为尖锐的部分,强调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③功能目标: 设计目标论提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取决于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核心设计是功能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功能目标。强调达成功能目标的前提是设计方案便于生产、利于销售和满足消费。④经济目标:设计的经济目标是对设计成果效益的预期。强调成本控制和盈利模式对于实现设计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性。⑤市场目标: 设计的市场目标是建立设计的技术、艺术、功能、经济目标的依据,只有明确的市场目标才能使上述各目标有的放矢。强调设计的市场目标应当被最先确立并贯穿设计的全过程。
设计目标论将设计目标分解为: 技术目标、艺术目标、功能目标、经济目标、市场目标,分别从设计的委托方和设计承接方两个角度细致地描述了现代设计过程中,基于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求实与协调,并依托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表生动的再现了这一过程,为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同时,为产品创新过程中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设计目标、从而有效规避设计的目标风险提供了方法指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教授在2006年编著了《事理学论纲》一书,该书既包括形而上的、方法论层次的理论思考,对设计历史、设计文明以及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脉络的梳理,也包括经验层面的系统总结。柳冠中教授的“设计事理学”是另一较有代表性的我国现代设计思想。
设计事理学主张以“事”作为设计的思考和研究的起点,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提出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 强调从“事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进行设计,实现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转变,这种转变将摆脱以往设计单纯对于“物”的探讨和改良——被动地迎合需求、满足需求,而是直接对“事”展开研究,通过对“时间流”、“空间场”、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息交流的考察,解析需求产生的原因和需求的本质,获得设计的主动性和“祈使性”,从而诞生超前的、“一矢中的”的、适用的且足以引领人们朝着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迈进的创造性的设计。
设计事理学强调注重“事”而非“物”、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非产品功能、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注重整体而非局部、注重结构关系而非具体元素、注重过程而非状态、注重祈使而非叙述、注重理解而非解释、注重设计与需求的“主体间性[6]”、“超以象外,得其圜中[7]”。讲求设计要实事求是、合乎情理,通过“实事”发现和定义问题,抱着“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用“事”来构建检验设计好坏的评价体系,把结果放置到具体的“事情”中考察是否“实事求是”,在“行事”的过程中考察设计是否“合乎情理”。
设计事理学跳出了以往设计对于“形式”的过分关注,将“形式供应”这一片面的、浅薄的设计认识彻底摒弃,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成事”而非单纯的“造物”; 将检验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建立在“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之上,摆脱了以往局限的、狭隘的从审美和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的评判标准。设计事理学为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和方法论,从宏观上指出了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为避免因设计思想的误区从而带来更深远的风影响提供了准绳。
(2) 国外设计风险相关研究
通过检索发现,英国著名管理学家Mike Clayton阐述了关于设计风险评估的相关认识(2003)。他认为,设计风险评估是确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活动,这个设计过程包括概念设计和细节设计过程。设计风险评估不仅仅评估设计产品的“临界质量[8]”,除了“临界质量”以外,还要求减少各种可能发生的失效,同时降低由于失效带来的后果影响。这项工作需要在设计可靠性方面通过严谨的、系统的检查,从而及早发现并控制住系统层次的风险。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的Robert N.Jerrard以及凯恩斯公立大学的Nick Barnes和Adele Reid在《小型创意公司新产品开发中的设计风险》(2008) 一文中对于设计过程中风险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有详细的研究。研究指出,创造力和风险是如影随形,紧密相伴的,然而在公司构架内,设计师所担当的角色并不十分突出,因此设计师对于设计所产生的风险没有足够认知。当一项带有风险的设计内容传递到决策者环节时,由于决策者对于设计缺乏专业的评判,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设计的风险得以延续并最终转化为新产品开发的失败。而过于强调风险的控制往往可能压制创造性,因此对于风险的评估及分级机制可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对于特定的设计项目可以采取“Risk-taking in Design”,即“冒险的设计”。
(3) 小结(www.xing528.com)
正如上节所述,我国的造物设计思想源远流长,其影响之深远,直至今日仍对我国的设计理论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设计界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但现代意义的设计,从西方传入我国,时间不过数十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设计理论及相关产业并未随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真正迎来大发展的时期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相较于西方设计伴随着工业革命一路走来,我国的设计业界缺乏深厚的历史土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纵然如此,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大发展时期,我国的设计业界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各种设计思想百花齐放,对我国设计业界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和我国现代设计理念,多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结合民族性和地域性凝练地提出对于设计的宏观层面的构想,其智慧的体现和理论价值在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适性,为当今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指出了方向,为避免设计走入功利性、片面性的误区提供了准绳,为还原设计原本功用、实现使人类生活方式更加和谐这一设计的核心价值贡献了积极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的后发国家,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在面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尤其是细化到设计风险领域,无论是管理学界还是设计学界都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国外学者对于设计风险的研究也更多是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角度展开,将设计风险定义为可能发生的,并给项目造成负面影响的设计质量和可用性问题,将设计风险亦称作工程风险。因此,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既有的设计理论难以对设计风险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1] 邵琦,等.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
[2] 邵琦,等.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
[3] 杭间,郭秋慧. 中国传统工艺[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8.
[4] 杭间,郭秋慧. 中国传统工艺[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8.
[5] 尹定邦. 设计目标论[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0.
[6] “主体间性”由法国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1年) 所提出。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
[7]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出自唐·司空图《诗品·雄浑》: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指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
[8] “临界质量 (critical mass)”原指在一定的材料组成和几何布置下,系统达到临界所需易裂变物质的最小质量。后引申为知识技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新技术就会跟裂变反应一样爆发,并剧烈扩展。在此是指产品实际质量与目标质量之间的相对关系,临界质量关系到优于或劣于目标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