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超临界机组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历程

超超临界机组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在1995—1999年至少投运9台蒸汽压力为28.5~31.0 MPa、温度为545~587℃的超超临界机组。截至2013年8月,我国已经投运600℃超超临界机组达100台,超过80 000 MW,数量和总容量位居世界第一。1981—1994年蒸汽参数由24.2MPa/538℃/538℃提升到24.2 MPa/593℃/593℃,热效率增加2.2%;1995—2001年蒸汽温度提高到630℃/630℃,热效率增加4.8%。

超超临界机组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台试验性的超临界机组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1949年苏联安装了第一台超超临界试验机组,直流锅炉出口参数为29.4 MPa、600℃(12 t/h),经节流至15 MPa后通入汽轮机;以后又生产了29.4 MPa、650℃型号为P-100-300的100 MW机组,作为改造中压机组的前置级。

1956年联邦德国投运1台参数为34 MPa、610℃/570℃/570℃,容量为88 MW的机组。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投运了2台具有代表性的超超临界机组:菲罗电厂6号机组,容量为125 MW,参数为31 MPa、621℃/566℃/538℃;艾迪斯顿电厂1号机组,容量为325 MW,参数为34.3 MPa、649℃/566℃/566℃。费城电力公司的艾迪斯顿电厂1号机组从1960年开始按设计参数运行8年后,因材料问题出现一些故障,从1968年起参数降为31 MPa、610℃/557℃/557℃。美国一开始就试制这样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不可避免地频繁发生事故,不得不降低参数运行。在开发初期,过高的蒸汽参数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后来蒸汽参数降至24.1 MPa、538~566℃,并逐步完善,这种蒸汽参数保持了20余年。

日本引进美国的技术并结合欧洲的适合变压运行的本生式直流锅炉,成功开发了超超临界机组。在1989年和1991年成功地投运2台700 MW、31 MPa、566℃/566℃/566℃的机组,运行情况良好,可用率水平很高。1998年投运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均为600℃的原町2号1 000 MW机组,该机组实测发电机效率达44.7%。

欧洲在1995—1999年至少投运9台蒸汽压力为28.5~31.0 MPa、温度为545~587℃的超超临界机组。当时在建的10台机组将蒸汽温度提高至600℃以上,其中丹麦投运的2台超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可达47%~49%。(www.xing528.com)

我国由哈尔滨锅炉厂引进日本三菱(MHI)技术生产的1 000 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于2007年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商业运行,过热蒸汽流量为2 952.54 t/h,压力为27.46 MPa,温度为605℃。截至2013年8月,我国已经投运600℃超超临界机组达100台,超过80 000 MW,数量和总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外超临界机组的发展情况见表2-1。

表2-1 国内外超临界火电机组发展情况[6-8]

(续表)

说明:1999年美国能源部(DOE)提出Vision计划,开发高参数(35 MPa/760℃/760℃/760℃)火电机组,热效率大于55%,CO2及其他污染物减少约30%。但机组结构系统复杂、可控性差、可用率下降,因而需降参数。
日本电源开发公司(EPDC)分二阶段开发。1981—1994年蒸汽参数由24.2MPa/538℃/538℃提升到24.2 MPa/593℃/593℃,热效率增加2.2%;1995—2001年蒸汽温度提高到630℃/630℃,热效率增加4.8%。
欧盟自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COST501计划,蒸汽温度为580℃/600℃;COST522计划,蒸汽温度为600℃/620℃,欧盟“AD-700”计划采用蒸汽温度700℃/720℃。
二次再热可提高热效率1%~2%,但受调温、受热面布置以及成本明显增加的制约,除少量机组采用二次再热外,一般倾向于一次再热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