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光伏市场现况及竞争激烈局面

国内光伏市场现况及竞争激烈局面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多元化光伏产品的综合研发的先行者,将会成为最终的市场主导者。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我国光伏产业现在仍然处于支离破碎的分散状态,而且竞争激烈。除保利协鑫、亚洲硅业、永祥多晶硅、大全新能源等少数企业外,其他都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国内排名前十名太阳能硅片、电池片企业,跟世界大型多晶硅企业都签长期合同,市场上都是长期合同价格,只有批量很少的量是在零售市场上以低于成本价格在卖。

国内光伏市场现况及竞争激烈局面

我国太阳能企业集中在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中游电池、组件制造。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主要被欧美和日本的几大厂商所垄断;下游光伏发电市场则主要集中在欧洲,造成“两头在外”的局面。同时,国内光伏行业产能上升较快,加上国外发展自身光伏产业的考虑,遭遇国际贸易壁垒。

1.国内光伏企业

(1)基本情况。国内有近580家光伏企业,从业人数约30万人。整个产业链包括光伏设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之首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太阳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产能占据全球市场50%以上,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突破40GW,同比增长50%。我国光伏产品转换效率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其中,晶硅电池工艺成熟,转换效率高,市场占有率约为80%。规模生产的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可达17%以上,实验室转换效率最高达到24.7%;规模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可达16%以上,实验室的最高转换效率达20.3%。我国一线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海外竞争对手差距并不大。我国2012年需求接近6GW。2011年我国进口多晶硅总量接近6.5万t,大多来自美国、韩国。现在光伏行业关注的重点在于成本而不是效益。我国在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我国长于中游的制造。国内销往美国的电池板平均价格在0.75美元/W左右,美国公司的平均价格在0.97美元/W左右。2011年世界光伏企业十强,我国占有五席: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其余五席是First Solar(美国)、Sun Power(美国)、韩华(韩国)、夏普(日本)、京瓷Kyocera(日本)。

我国尚德电力早就用德国和日本生产的设备进行生产,很快就探索到核心技术,并握有价格优势。

(2)我国二线光伏企业并购国外企业

1)汉能收购德国光伏电池生产商Q-Cells子公司Solibro的股权。Q-Cells曾是全球最大光伏电池生产商,2012年4月3日,Q-Cells申请破产。Solibro的CIGS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17.4%,汉能可在国内建设更多的CIGS工厂,通过国产化可将成本从0.5美元/W降到0.35美元/W。

2)广东爱康太阳能接手已宣布破产的荷兰组件和BIPV系统供应商ScheutenSolar。ScheutenSolar在欧洲有着较高的品牌认知度。

3)塞维于2012年1月收购德国Sunways所有的流通股,总价大约是2200万欧元。Sun-ways公司拥有卓越技术和成熟销售渠道。

4)多晶硅老大保利协鑫订单排到2020年,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

光伏产业一体化,全球一盘棋。随着各国之间政策调整和各企业之间的博弈取得新的平衡,光伏产业重新大分工。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多元化光伏产品的综合研发的先行者,将会成为最终的市场主导者。

(3)我国主要光伏企业。见表1-1。

表1-1我国主要光伏企业

978-7-111-44730-6-Chapter01-2.jpg

1)企业格局。企业格局有如下几种形式:

①从矿石到发电做全产业链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发电。目前在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占比中,多晶硅的生产占据产业链利润的50%以上。

②做一部分,如硅片、电池片。

③只做一个环节,如只做晶硅。

④民营企业集中在上游,国有企业集中在下游。

⑤几家大型公司合作做完整产业链。小公司提供辅助材料。

2)国内企业特点。特点是光伏企业多。全球光伏产业最近七八年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尽管太阳能光伏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商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在国外,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一直没有变化,依然是日本夏普、德国Q-CELL S、MEMC等人们熟知的企业;但在中国,却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参加到这一新兴产业。其中既有无锡尚德、赛维LDK等中下游企业,也包括无数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商达到上千家。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我国光伏产业现在仍然处于支离破碎的分散状态,而且竞争激烈。然而,具体到产品品质方面,不能和国外相比。市场终将会淘汰掉产品品质差的这些企业。

2.光伏产品价格 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由于组件制造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所以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我国大规模的生产和严格的成本控制,使得世界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下降。表1-2列出2012年7月的主要产品价格。

表1-22012年7月主要产品价格

978-7-111-44730-6-Chapter01-3.jpg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多晶硅料价格高于进口,但硅片、组件、电池片的价格都低于进口。当前国外技术先进的多晶硅成本在20~25美元/kg,我国在30~40美元/kg。除保利协鑫、亚洲硅业、永祥多晶硅、大全新能源等少数企业外,其他都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我国多晶硅售价30~40美元/kg,有的甚至80美元/kg。普遍认为的成本为25~20美元/kg。全国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七、八家尚在开工,其余的均已关闭生产线。国内排名前十名太阳能硅片、电池片企业,跟世界大型多晶硅企业都签长期合同,市场上都是长期合同价格,只有批量很少的量是在零售市场上以低于成本价格在卖。正因为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一直增加。但是,现在硅片价格下降很多,组件价格也下降很多,长期合同要按以前的价格购买,亏损日益加重,使长期合同的企业不堪重负,只得付违约金,取消长期合同。国内基本只有保利协鑫一家企业所需多晶硅是自产,不用外购,控制成本19.7美元/kg,外销25.98美元/kg。组件、电池、硅片都没有太多能力控制成本,因为所有东西都需要外购,最大的成本控制方面还是多晶硅。其他辅料、设备及生产成本等都非常有限,“拥硅为王”的状况目前没有改变。图1-2示出晶硅太阳电池产业链。

978-7-111-44730-6-Chapter01-4.jpg

1-2 晶硅太阳电池产业链

光伏组件生产线一旦上线,无论市场需求如何,生产企业就必须坚持一定的产能规模。因为只有保证一定的生产规模,企业才有利润。这种出货量不断攀升和需求持续下行形成供需失衡,具体到光伏企业,则意味着利率下降。在整个光伏行业,只有上游的硅料、硅片和下游的电站安装可以赚钱,其他的电池、组件环节,自2011年以来都在亏损。

做全产业链可以控制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使面临外需不足,也可以通过建设电站进行消化。但是,光伏并网要对光伏电站建设加以规范,避免把供大于求的矛盾转嫁到电厂的供过于求。我国传统火电发电成本大约在0.2~0.3元/kW·h之间,终端用户电价在0.5~0.8元/kW·h之间,东部发达地区电价达到0.9元/kW·h左右。光伏系统发电成本已降到1元/kW·h以下。

3.我国三次遭到反倾销调查

(1)2011年10月中旬,美国开启对华光伏“双反”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针对我国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15.97%的反补贴关税。这一措施虽然救了美国少数光伏电池制造商,但却损害了美国众多光伏发电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2)欧盟2012年9月初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欧盟光伏产业联盟于2012年9月25日,进一步对我国光伏产品发动反补贴诉讼。2013年6月初,发布对华光伏反倾销初裁: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国与欧盟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3)印度发起针对中国相关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资料显示,在2011年美国“双反”时,国内就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由于中国光伏出口欧洲市场高达70%,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更是致命性的。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退市警告。11月16日,江西赛维LDK也收到来自纽交所的退市警告,成为今年8月以来的第四家面临美国退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在经过价格战的博杀后,许多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晶硅有近80%企业停产。四川是国内多晶硅生产最为集中的区域,仅有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和四川瑞能维持生产,其余都已停产。剩余企业要依靠企业品牌、技术、运营成本才能维持生机。

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了崩裂危机。上半年赛维LDK净亏损额为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大全新能源净亏损2080万美元;英利新能源也连续四个季度报亏,上半年亏损额高达1.4亿美元。

我国对反倾销进行反击。2012年11月5日,商务部正式将欧盟光伏补贴歧视性措施诉至WTO。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协议。2013年7月27日,代表95家光伏企业参与谈判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宣布,中国光伏产业与欧盟委员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达成最终的价格承诺方案:承诺光伏价格底线在0.57欧元/W。这一价格水平处于欧洲本土组件厂商的成本线附近,期限两年,有可能在2014年底前彻底解决光伏反倾销的问题。

尽管0.57欧元/W的价格承诺底线,对部分我国企业仍无法承受,但显然要比平均47.6%的高额惩罚性关税更容易接受,并能保住在欧盟60%的市场份额。

这一结果对于欧盟大多数的光伏产业来说,同样利好。就在对华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期间,欧洲最早的光伏企业之一的格尔利歇尔太阳能公司申请破产。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光伏企业都从欧洲进口原材料、部件、制造设备,即使欧盟的反倾销税税率定在15%左右,欧洲相关产业链85%的业务都将随之流失。(www.xing528.com)

4.国内市场启动

(1)政策。美国“双反”、欧盟反倾销相继袭来,我国与欧美在光伏产业上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场大规模制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血拼。我国政府一面对反倾销进行反击,一面决心开辟国内市场。

1)2012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上调“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至21GW。2012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进一步落实有关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政策,要求31个省市上报示范区名单。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对6MW以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免费并网服务,免收系统备用容量费,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解决了此前困扰多年的“并网难”问题。截至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了约60个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100万kW,比2011年同期增长约300%。

2)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确定为5.5元/W。项目核定后,补助资金按一定比例预拨,剩余资金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结算。

3)作为光伏发电项目事实落地的地方省份,为扶持本身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国家补贴之外另有地方大规模的补贴跟上。光伏大省江苏发布扶持政策,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2012年为1.3元/(kW·h)时,随后3年内逐年降低0.05元/(kW·h)。

4)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光伏业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减少进出口企业数量,提高准入门槛。将从技术标准上提升光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对光伏产业救助的升级举措。

5)2013年7月4日,国发[2013]2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扶持政策。

①发展目标。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kW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kW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给能力和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水平,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保持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合理份额。

②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建设1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1000个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小镇及示范村。

按照“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在落实市场消纳条件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新上光伏制造项目,应满足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不高于100kW·h/kg。引导多晶硅产能向中西部能源资源优势地区聚集,鼓励多晶硅制造企业与先进化工企业合作或重组

④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实施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支持高效率晶硅电池及新型薄膜电池、电子级多晶硅、四氯化硅闭环循环装置、高端切割机、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平板式镀膜工艺、高纯度关键材料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光伏逆变器、跟踪系统、功率预测、集中监控,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光伏发电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

⑤完善支持政策。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管理,豁免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发电业务许可。对不需要国家资金补贴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如具备接入电网运行条件,可放开规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全部电量纳入全社会发电量和用电量统计,并作为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业绩考核指标。自发自用发电量不计入阶梯电价适用范围,计入地方政府和用户节能量。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发现价格和补贴标准。根据光伏发电成本变化等因素,合理调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

严格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管理,保障附加资金应收尽收。完善补贴资金支付方式和程序。对光伏电站,由电网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或招标确定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与发电企业按月全额结算;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建立由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资金的制度。中央财政按季度向电网企业预拨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

总体来看,救市政策对行业的拉动作用需在中长期体现。销售低迷和经营困难仍是企业未来的主流状态。

(2)开辟国内市场存在的问题。

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给光伏行业带来了光明,但是长久以来的“两头在外”的格局,导致国内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仍一时难以扭转。

1)繁杂的手续让光伏电站投资者怯步,光伏电站审批程序大致是:预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土地使用权、并网协议、正式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估、矿藏压覆、地下水批复等。太阳能电站回报时间长,即使是平价,可以卖电,也很少会有资金投在回报率长达15~20年的项目上。回报期6~8年能为广大投资者接受。光伏组件在总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仅靠组件制造商是无法实现电站成本下调的。至于合理的上网电价,则还取决于发电上网的收费期限,10年、20年、30年等不同的投资回收期,上网电价都会不同。假设贷款利率为4%~5%,年通胀率为3%,那么兆瓦级地面光伏电站1.5元/(kW·h)的上网电价,回收期应当在20年以内。

2)成本高昂,是水电、火电的近十倍。

3)光伏发电不连续,只是增加电量,没有增加实际可调度的电力装机,对电网的影响、无功补偿等问题没有相应的标准。

4)缺陷多。有些电站设计上就有许多缺陷,电站运行后需要消除的缺陷多达几十项。例如:无功率补偿、无稳控装置、逆变器不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无发电预测、绝缘不符合规定等。

5)缺乏电站管理规范。目前电力并没有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影响,光伏电力不过是为将来作准备,使用起来没有网电方便,多一些操心。城市社区建筑物都是高楼,就是把楼顶及四面墙都装上电池板,也不能满足全部住户的用电。住户用电每天有高峰期。光伏电力安装起来很容易,维护却是个难题。

6)即使启动国内市场,但国外产品也会进来,如国内企业竞争不过国外企业,结果启动的市场反而让国外企业得利。

7)补贴问题。对每度电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正节节攀升,2厘、4厘,直至8厘。但这笔用来补贴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的资金,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入不敷出,缺口越来越大。2009年缺口为13亿元,2010年缺口为20亿元,2011年缺口为100多亿元。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相关规定,当年的电价附加收入补贴给当年发电上网的新能源企业。然而,时至今日,许多新能源企业已经近两年没有拿到补贴。2010年10月之前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已经全部下发,2012年的补贴只有一季度财政部对部分企业发放过。但2011年全年征收的电价附加费大约有110亿元左右,只够补贴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全国经过核准的新能源发电企业,2011年后七个月的补贴资金140亿元无法落实,2012年光伏发电补贴的资金缺口五六十亿元。即使不算生物质能补贴,尚有200亿元的新能源补贴缺口,虽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8厘,仍不够补贴迅猛发展的新能源企业。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相关部门,正对全国新能源发电上网补贴进行摸底,向国务院申请,动用国家财政资金弥补。

8)国内无序竞争。在敦煌项目的特许招标中,为什么国投电力敢于提出0.69元/(kW·h)的竞争标价,就是因为央企财大气粗,亏得起。国企会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目的不理性抢夺项目,终端市场很快就会被它们占领。光伏发电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国企控盘的局面,国家代替了市场功能,这会阻碍产业的创新能力。

启动国内市场,诸多关系没有理顺,风险转嫁太阳能电厂厂家,压力转到电网上。如果问题不能解决,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市场是由政府引导的,也由政府决定它的生死。按经济规律运行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因供求平衡的崩溃而价格骤降,使太阳能电池陷入了激烈的价格竞争。

9)光伏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欠款问题很严重,一些光伏辅料公司被大户欠款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10)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技术或庞大的产能,而在于战略选择、资本运作和现金流的管控能力。投资光伏电站的光伏设备厂将出现明显分化,部分企业激进投资开发电站,建成后边运营边出售,造成资金大量占用,甚至现金流断裂;另一部分企业坚持合作开发模式,开发前签约锁定买家,现金流稳健安全。

11)银行对光伏行业抽贷现象很普遍,银行对光伏行业信贷早就已经不给了,对电站项目支持也是非常谨慎。

12)光伏企业的实际困难在于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的建设,企业试图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同时消化大量库存。光伏企业的这种需求决定了它们不能将电站长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因为这样做只会加剧公司资金链的紧张。因此,大量光伏企业进入光伏电站领域,主要是把电站建成后出售。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不仅如此,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光伏企业的这类债权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字”,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13)配套问题。光伏产业单方面发展是不行的,光伏产业涉及电的销售、电网、资金流。因此在作光伏能源规划时,电网、微电网、分布式发电要配套,否则建再多、再大的电池厂都是盲目的,都是极大的风险。

14)政府补贴是为了让光伏企业能自我生长下去。建起来就是企业,企业要有利润才能生存。可是利润从何而来?上电网,电网存在同样的问题。电网要把网上的电卖掉,再把卖掉的电费收回来,才能付给发电厂电费。这中间没有硬性的合同关系,因此建太阳能电厂的风险是很大的。资金占有量大,时间久。很清楚,许多样板工程建成后却不能推广,样板不能成为样板在于理论上的缺陷,商业上的不可行。难题的破解就是几年后,政府全部、全额收购太阳能电厂。为了将来国家能源的安全,政府承担起开辟太阳能产业的全部风险。

纵观太阳能产业,前景是鼓舞人心的。到2030年,太阳能电力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50年达到50%以上;到21世纪末,将成为主要供应电力。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振荡中前进,即使被称作寒冬的2011年,仍有40%左右增长。例如:阿特斯2011年四季度组件销售居全球第二,销往印度63MW、美国60MW、德国140MW、在加拿大和日本建设的电站也卓有成效。以德国、西班牙为代表的传统光伏应用大国,市场由地面电站转向居民屋顶工程。国内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21GW以上装机的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组件需求向高功率输出组件的变化端倪已初现。随着欧洲光伏市场的回暖,中美光伏市场的启动,光伏行业的订单会更多。

究其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根本原因,是我国晶硅制造技术不过硬。国外买我国廉价的冶金硅,我们买国外的昂贵的单晶硅、多晶硅,生产的电池又以低价卖给国外,挤占国外市场。可以看出,国外离开我们不行,他们生产不了廉价的冶金硅,而我们离开他们则可以,我们可以生产单晶硅,可以开辟国内市场。不行的是我们的研发环境不及国外宽松、专业。

太阳能产业规则一直随政策的调整不断地在变动。目前正经历关键的过渡期,只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商业化步伐、注重品牌与管理、强化科研创新、重视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差异化才能站得稳,走得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