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呼吸作用
粮食在储藏期间不断地在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产生能量和本身代谢所需要物质,用以维持粮食种子的生理活动。粮食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越强,粮食内部营养物质的消耗就越多,粮堆间积累的水和热就越多,这对粮食的保管就越不利。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与储藏的关系
粮食呼吸作用的强弱受粮食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而水分是决定粮食呼吸作用强弱的最主要因素。当粮食含水量低于一定数值时,粮食呼吸作用就会控制在极其微弱的程度;而当粮食含水量超过某一数值时,粮食呼吸作用就会显著增强。
温度也是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粮食的呼吸作用也随之增强;温度下降,粮食呼吸作用也随之减弱。
粮食呼吸的温度范围
通风条件的好坏,粮堆间的氧气充足与否,也会影响粮食的呼吸作用。通风好,氧气充足,粮食的有氧呼吸就较强。反之,通风条件不好,氧气不充分,粮食的有氧呼吸就减弱。所以,将保管的粮食密闭起来,使粮食处于缺氧的环境中,也是有利于保管的。
(三)粮食后熟作用
后熟是指粮食在收获之后还要经过一个继续发育成熟的阶段。刚刚收获的新粮,生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胚的发育还在继续。这时粮食的呼吸作用旺盛,发芽率很低,工艺品质较差,也不好保管。新粮经过一个时期的保管,胚不再发育了,呼吸也逐渐趋于平稳,生理上达到完全成熟。这一个使新粮达到完全成熟的保管期就叫后熟期。经过后熟期的粮食呼吸作用减弱,发芽率增加,工艺品质得到改善。新粮是否完成了后熟,常用的鉴定指标是发芽率。80%以上的发芽率,是粮食完成后熟的一般标志。
(四)后熟期间的变化
通过后熟,胚进一步成熟,后熟期间的生命活动,比在植株上的时期弱,但比在后熟完成之后安全储藏的时期强。
后熟期间的生化变化是种子在植株上成熟时期生化变化的继续,以合成作用为主,分解作用为次。总趋向是各种低分子化合物继续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减少,蛋白质增加,脂肪酸减少,脂肪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淀粉增加,尤以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变化为最大。随着后熟作用的完成,酶活性与呼吸作用均由强转弱,水解酶由游离状态转变为吸附状态。种子体积缩小,硬度变大,种皮由稠密状态变为疏松多孔状态,透水性与透气性得到改善。
粮食休眠4个阶段
(五)后熟作用影响因素及其与储藏的关系
粮食后熟期的长短要受温度、湿度和粮堆空气成分的影响。较高的温度(但不能超过45℃)可以促进粮食种子细胞内生理生化的进行,使后熟期缩短;反之,低温则会使后熟期延长。湿度低能缩短后熟期,湿度高则延长后熟期。通风条件好,粮堆中氧气充足,能促进后熟;反之,通风不好,粮堆中缺少氧气,积累二氧化碳,则会阻碍后熟。
粮食的后熟过程对粮食保管非常不利。在后熟过程中粮食生理活动旺盛,强烈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和热,胚发育的合成作用也会放出水,这些水以水汽状态散发到粮堆孔隙中,使粮粒间的空气变得潮湿,一遇冷空气,就结露凝为水滴,附在粮粒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出汗”。“出汗”会使粮食含水量增加,为粮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粮食发热霉变。
在储藏实践中,促进大批储粮后熟的方法主要是晒、烘干、通风,并使粮食储藏在干燥和通风的环境之中。另外还有高温处理、超声波处理、电离射线处理及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
(六)发芽
粮食种子由生命萌动到长出幼芽的生理过程叫发芽。在这一生理过程中,粮食的呼吸作用特别旺盛,消耗的营养成分也特别多。发芽后的粮食,营养价值大为降低,食用品质也差,同时由于酶活性的增强,储藏稳定性随之变劣,对保管工作十分不利。因此在粮食保管中,要十分注意不让粮食发芽。(www.xing528.com)
粮食发芽需要适合的水分、温度和空气成分。水分是粮食发芽的最主要的因素。粮食水分低,生理作用微弱,酶缺乏活性,就不能发芽。粮食吸水膨胀,水分达到发芽要求,生理作用明显增强,酶活性增强,发芽的生理过程即从此开始。要避免粮食发芽,关键是控制水分。粮食种子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其发芽。
粮食发芽对温度的要求是不高的,大多数的室内温度都能满足。0~5℃的低温对粮食发芽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发芽缓慢,但不能完全避免发芽。
粮堆间的空气成分对粮食发芽也有影响。氧气充足,就有利于发芽;反之,氧气不足,就会阻碍发芽。
粮食发芽的条件
(七)种子的寿命
保持粮食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很有意义,这是粮食有无生命力的标志。储粮只有保持较强的生命力,才有种用价值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温度和湿度对粮食寿命有重要影响。一般低温有利延长种子寿命。但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粮食丧失生命力。低于-10℃或高于50℃的温度,都会使粮食种子丧失生活力。不同粮食耐低温和耐高温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荞麦在0℃时还能发芽,黑麦在50℃时也还能发芽,而稻谷在低于10℃或高于40℃时就不能发芽。水分对粮食生命力也有显著影响,潮湿环境会缩短粮食的寿命,而干燥环境则可以延长其寿命。在干燥条件下保管的稻谷,其生命力可以保持十年。
(八)陈化
粮食在贮藏期中,原生质胶体结构逐步松弛,生活力减弱,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这种由新到陈,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称为粮食的陈化。粮食是有生命的物质,储藏期间其并没有停止生理活动,而是在不断地呼吸,其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也在不断地进行分解合成。随着储藏时间的延伸,粮食营养成分越来越多地被消耗,生命力越来越衰弱,发芽的潜在能力越来越丧失,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也越来越差。陈化就是粮食的自然劣变。
决定粮食陈化的因素是储藏时间,陈化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并随储藏时间的继续延长而逐步加深。成品粮比原粮更易陈化,稻米比小麦更易陈化。除小麦外,大多数粮食储藏一年就开始出现陈化。
(九)陈化的物理、生理、生化变化
粮食陈化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表现为:粮粒组织硬化,柔性与韧性变弱,米质变脆,米粒起筋,身骨收缩,淀粉细胞变硬,细胞膜增强,糊化及吸水率降低,持水力亦下降,米饭破碎,黏性较差,有“陈味”。面粉发酵力弱,面包品质不高。
生理变化表现为:与呼吸有关的酶类,如过氧化氢酶、α-淀粉酶活性趋向降低,呼吸作用也随之减弱;而水解酶类,如植酸酶、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都增强。粮食在贮藏中由于自身代谢的有毒产物积累也导致粮粒衰老和陈化。
粮食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无论含胚或不含胚的粮食,一般说多以脂肪变化较快,蛋白质其次,淀粉变化很微弱。粮食中的脂肪含量虽比较少,但它对粮食陈化起着很大的影响。
粮食变酸原因
(十)劣变指标
一些试验方法可用来测定贮粮的品质状况并预测贮藏性能,这些方法包括用感官表现来评定粮食的贮藏状况,例如蒸煮品质品尝。可用酸度和脂肪酸值作为早期劣变指标。常采用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非还原糖的含量来衡量粮食的劣变程度。也可通过淀粉-碘-蓝试验,黏度值、降落值(黏度计测定α-淀粉酶引起的黏度下降)、酶的活力(α-淀粉酶、过氧化物酶等)、电导率(浸出液所含的物质量增加)的测定来衡量。对于有胚的粮食用测定生活力与发芽率(活的胚有还原力,可用四唑试验来判断粮食生活力的强弱)的方式来衡量。
(十一)延缓陈化的途径
粮食陈化的深度与保管时间成正比。影响粮食陈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水分、空气成分等,特别是温度、水分对粮食的陈化有强烈的影响。粮食在水分低、温度低、缺氧的环境下储藏,陈化的出现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反之,高温、高湿、氧气充足的环境,则不利于粮食保管,会加速粮食陈化的过程。虫、霉的危害也会促进粮食的陈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