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函数法是一种离散化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轧辊离散成若干单元;然后按照相同的单元离散轧辊所承受的载荷及轧辊弹性变形,先确定当单位力作用于各单元时辊身各点处引起的变形,再施加全部载荷,将全部载荷在各单元引起的变形叠加,即可求出各单元的变形值,从而可以确定出口处的厚度分布和张力分布[144-146]。
对各单元序号的编排共有两种方法,如图4-12所示。第一种方法是沿辊身全长自右向左排列,共N个单元,这种方法用于分析整个辊系各辊之间的力和变形关系;第二种方法是沿左右两半辊身分别由中心向两端排列N2=N/2,这种方法适用于悬臂梁的变形及单位宽轧制力、断面厚度等对称量的研究。
图4-12 单元划分及序号编排
根据影响函数的概念可以得到如下基本方程。
4.3.1.1 力变形关系方程
1.工作辊弹性弯曲方程
将工作辊分解为两个悬臂梁,分别求出左、右两部分的挠度:
式中:YwL、YwR分别为工作辊辊身左、右部分的挠度;Gw为工作辊弯曲影响函数矩阵,;QwiL、QwiR分别为工作辊与中间辊间左、右部分的接触压力;PL、PR分别为工作辊辊身左、右部分的轧制压力;G为工作辊弯辊力影响函数向量,G=[g(1)… g(N)]T;
wfwfwfwf2Fw为工作辊弯辊力。
2.中间辊弹性弯曲方程
将中间辊分解为两个悬臂梁,分别求出左、右两部分的挠度:
式中:YiL、YiR分别为中间辊辊身左、右部分的挠度;Gi为中间辊弯曲影响函数矩阵,QibL、QibR分别为中间辊与支撑辊间左、右部分的接触压力;Gif为中间辊弯辊力影响函数向量,Gif=[gif(1)… gif(N2)]T;Fi为中间辊弯辊力。
3.支撑辊弹性弯曲方程
将支撑辊分解为两个悬臂梁,分别求出左、右两部分的挠度:
式中:YbL、YbR分别为支撑辊辊身左、右部分的挠度;Gb为支撑辊弯曲影响函数矩阵,
4.轧制压力引起的工作辊弹性压扁方程
沿轧件与轧辊接触区的全长求出轧制压力引起的工作辊弹性压扁量,即
式中:Yws为轧制压力引起的工作辊弹性压扁向量;Gws为轧制压力引起的工作辊弹性压扁影响函数矩阵,F为轧制压力向量。
5.工作辊和中间辊之间的弹性压扁方程
沿工作辊和中间辊接触区的全长求出弹性压扁量,即
式中:Ywi为工作辊和中间辊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向量;Gwi为工作辊和中间辊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影响函数矩阵,Qwi为工作辊和中间辊辊间压力向量。(www.xing528.com)
6.中间辊和支撑辊之间的弹性压扁方程
沿中间辊和支撑辊接触区的全长求出弹性压扁量,即式中:Yib为中间辊和支撑辊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向量;Gib为中间辊和支撑辊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影响函数矩阵,Qib为中间辊和支撑辊辊间压力向量。
4.3.1.2 平衡方程
1.工作辊平衡方程
用工作辊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平衡,可以建立工作辊平衡方程:
式中:p(n)为第n测量段的轧制力;qwi(u)为u单元的工作辊与中间辊之间的辊间压力;N1为工作辊与中间辊非接触长度一半的测量段个数(等于中间辊与支撑辊非接触长度一半的测量段个数);N3为工作辊与中间辊接触长度的测量段个数(等于中间辊与支撑辊接触长度的测量段个数);n、u为测量段号。
2.中间辊平衡方程
用中间辊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平衡,可以建立中间辊平衡方程:
式中:qib(v)为v单元的中间辊与支撑辊之间的辊间压力,v为测量段号。
4.3.1.3 变形协调关系方程
1.轧件和工作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
轧件和工作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为
式中:H为轧件轧后在过中心点的水平线以上的高度,H=[h(N1)… h(N3)]T;H0为中心点处轧件轧后高度的 1/2,H0=;Yws0为中心点处轧制压力引起的工作辊弹性压扁量,;Yw为工作辊辊身全长的挠度;Mw为工作辊凸度,Mw=[mw(N1)… mw(N3)]。
2.工作辊和中间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
工作辊和中间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为
式中:Ywi0为中心点处工作辊和中间辊之间的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量,Ywi0=;Yi为中间辊辊身全长的挠度;为工作辊凸度,=[mw(1)… mw(N)];Mi为中间辊凸度,Mi=[mi(1)… mi(N)]。
3.中间辊和支撑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
中间辊和支撑辊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为
式中:Yib0为中心点处中间辊和支撑辊之间的辊间压力引起的弹性压扁量,Yib0=;Mb为支撑辊凸度,Mb=[mb(1)… mb(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