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
果壳网前总编
云无心是我最初的作者之一,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从最初认识到现在,我们已经合作了十几年。
第一次认识云无心是在2007年的年中,当时我刚接手《新京报·新知周刊》的编辑工作。在此之前,我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科学报道,所认识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出身的作者也不过寥寥几人。实际上,那个时候国内的科学传播环境相当糟糕,作者本来就很少,所以我当时很是为版面稿件发愁。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云无心。那时候他还不叫云无心,人也还在美国的一家食品原料公司做研发方面的工作。我刚开始读到他写的文章是在他的新浪博客上。那个时代的博客,发挥着个人记录和社交的功能,云无心的博客也是如此。他的很多博客文章“成文度”比较低,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够从中看出很多端倪:多年的学术训练让他的文字平顺易读,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而且条理非常清晰。他对自己的求学过程以及实验室生活的一些记录也非常有意思,让不了解食品工业的人也有可能一窥这个行业的门径——实际上,只要对行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所了解,许多争议就会停止。
云无心的博客名字叫“云无心以出岫”,我那时还不知道他的真名,图省事儿就直接叫他云无心——云无心本不是他的名字,这样叫的人多了,也就被当成他的名字了。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当时国内的科学传播氛围并不浓厚,科学和技术都缺乏具有公共认知的“代言人”和评述者。那时又恰好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空前焦虑的一段时期,媒体高频次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一些是真问题,另一些则是所谓的“人造问题”,比如“面条可燃”“虾和维生素C同吃会致命”一类的报道也在那时集中出现。云无心的食品科普有了用武之地。我于是和他合作,针对当时林林总总的问题,进行准确的“狙击”,要么正本清源,要么划定追责对象。作为一名“十万个为什么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向他抛出自己思考的问题,尝试着提炼出日常生活中的共性问题,和他一起拓展食品领域科学写作的道路。(www.xing528.com)
在我看来,云无心的食品科普写作是值得信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个受过非常严格的食品科学科研训练,同时又在食品企业长期从事研发工作的研究者,云无心对当代食品工业的认识非常深刻,对其思维方式、优势所在以及存在的不足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往往能一击中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食品工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而不是简单地拣读者爱听的话说,来迁就读者。
其次,他非常注重消费者视角,较多地以个人选择、个人体验来谈具体的问题。我说云无心不是简单地拣读者爱听的话说,并不意味着他会在文章中不停地抨击读者的个人体验。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他是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食品消费和处理经验,告诉大家如何避免陷阱。此外,他并没有机械地套用科研成果来做指导,而是把消费行为放进具体的场景中,所以具有实用性。
最后,因为长期扎根于食品工业,所以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特别是利益相关性的处理上,他比较谨慎,处置有度。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因为一个蛋白质的话题找到他,希望他为我撰写一篇稿件——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从事蛋白质研发工作的研究者,他是最适合讨论这个话题的。不承想这个约稿却被他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是相关从业者,他觉得自己应该回避这样的主题。
如今,云无心要出版一部新的文集,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对每一位读者来说,云无心的文章都能帮助自己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困扰。对另一些更注重生活中的技术问题,希望践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人来说,云无心的书更是饮食方面的贴心指南。
在食品安全的理论与指导方面,云无心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这本书也一定会成为每位读者的良师益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