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泥石片岩水泥化学复合灌浆试验方案优化

绿泥石片岩水泥化学复合灌浆试验方案优化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泥灌浆施工完成后,根据设计理念,为了进一步加强绿泥石片岩洞段的防渗性能,分别进行了细水泥灌浆试验和化学灌浆试验。

绿泥石片岩水泥化学复合灌浆试验方案优化

3.1 水泥化学灌浆复合灌浆试验方案

水泥灌浆(普通硅硅酸盐水泥灌浆)作为隧洞基础处理的主要手段,在本次绿泥石片岩洞段加固处理中占据主要位置。在水泥灌浆施工完成后,根据设计理念,为了进一步加强绿泥石片岩洞段的防渗性能,分别进行了细水泥灌浆试验和化学灌浆试验。通过水泥-细水泥灌浆试验和水泥-化学灌浆试验的综合对比,最终确定类似洞段的处理方法。

在隧洞绿泥石片岩洞段环状梅花形布置灌浆孔,灌浆孔以隧洞中心为圆心发散布置。细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须在水泥灌浆及水泥加密灌浆完成并检查合格后进行。

3.2 水泥化学复合灌浆试验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3.2.1 灌浆孔布置

水泥灌浆试验共布置10排孔,排距2 m,每排20孔(边顶拱为15、16孔,底板为4、5孔),孔深入岩9m。

由于现场条件限制,细水泥灌浆试验灌浆孔布置在隧洞边顶拱,孔位为水泥灌浆两序环中间,每环15、16个孔,孔排距2m,梅花形布置,孔深入岩4m。

化学灌浆试验共布置10排孔,其中5排孔在水泥灌浆原孔位置,另外5排孔在水泥灌浆两序环之间重新布置化学灌浆孔。每环布置化学灌浆孔20孔,排距2m,孔深入岩6m。

3.2.2 灌浆材料要求

(1)水泥灌浆材料。水泥灌浆采用普通水泥和细水泥。

普通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P.O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各项检测指标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规定的质量标准。

细水泥采用成品细水泥,其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细水泥材料技术性能指标

续表

(2)化学灌浆材料。试验段化学灌浆材料采用环氧树脂类灌浆材料,其液性能和固化物最低应符合《水工建筑物化学灌浆施工规范》(DL/T 5406—2010)的指标要求。

(3)化学灌浆材料性能室内研究。灌浆前,应对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品种及其用量进行室内研究。对不同配方的浆液各项规范规定的性能进行研究。

3.2.3 灌浆方法

水泥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孔内循环式灌浆法”进行灌浆,全孔分为两段,环间分序、环内加密。灌浆结束后进行压水检查。当水泥灌浆灌后透水率小于1.0 Lu后方可进行细水泥或化学灌浆。

细水泥灌浆采用一次性成孔、全孔一段孔内循环式灌浆,环间分序、环内加密。

化学灌浆采用一次性成孔、全孔一段纯压式灌浆,环间分序、环内加密。(www.xing528.com)

3.2.4 灌浆压力

各种类型灌浆试验孔分段和压力见表2。

表2 各种类型灌浆试验孔分段和压力

3.2.5 浆液变换

水泥灌浆水灰比采用1∶1、0.8∶1、0.5∶1,浆液变换原则按照《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12)中相关规定执行。

细水泥灌浆水灰比采用1∶1和0.6∶1,浆液变换原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12)中相关规定执行。

化学灌浆浆液配合比及不同浆液变换原则根据室内研究成果选用,并最终根据灌浆试验确定。

3.2.6 灌浆结束标准

水泥灌浆结束标准和细水泥灌浆结束标准为:在设计灌浆压力下,灌浆孔(段)吸浆量不大于1 L/min,继续灌注30min即可结束。

化学灌浆结束标准为:①在设计规定的压力下,每一灌浆段吸浆量不大于0.02 L/(min·m),继续灌注30min或达到胶凝时间,即可结束;②每个灌浆段灌浆持续最短时间控制在16~28h,但最长灌注时间不超过40h。

3.2.7 封孔

水泥灌浆结束后采用水灰比为0.5∶1的浓浆进行封孔,压力不小于2.0 MPa(但不大于灌浆压力),带压封孔时间不小于20min,孔口需用水泥砂浆(强度不低于M25)压抹齐平。

细水泥灌浆采用水灰比为1∶1的浆液灌注结束后,采用普通水泥水灰比为0.5∶1的浆液进行置换封孔。若采用水灰比为0.6∶1的浆液灌注结束,可不进行专门的封孔。

化学灌浆结束后可不进行专门的封孔。

3.3 灌后检查指标

绿泥石片岩洞段各类灌浆灌后检查暂定指标见表3。

表3 绿泥石片岩洞段各类灌浆灌后检查暂定指标

续表

注 1.由于绿泥石片岩的吸水软化特征,故水泥灌浆未设置透水率检查项目。
2.由于化学灌浆结束后,若采用压水试验进行检查,等凝时间较长,故化学灌浆未设置透水率检查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