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深化地质勘察
工程前期,设计单位针对杨房沟水电站枢纽区危岩体,采取地质调查、三维激光测绘、落石试验等大量的地质勘察工作。但因枢纽区边坡陡峻,绝大部分区域地质人员不能到达,地质勘察的深度、广度有限。为做好危岩体治理深化设计,随着工程开工施工便道布置,一方面对前期未到达区域进行实地地质查看和复核,确保无大的断层、结构面等深层次危岩情况;另一方面,复核大坝枢纽区开口线以上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对高位危岩体边界条件和稳定性进行补充说明和论证。
5.2 以安全、有效、经济措施处理
(1)杨房沟水电站枢纽区左岸500m以上为缓坡,右岸600m以上为缓坡,缓坡以上存在动物活动,有必要在枢纽区最高一级陡岩与缓坡交界区域以及开口线以上缓坡台地设置被动防护网,以防止以上缓坡滚石带来的安全隐患。
(2)针对施工人员、设备作业范围和重要建筑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危岩体治理。考虑枢纽区危岩体除个别部位外,均为浅表层,但范围涉及整个区域,因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处理,且避免爆破清除危岩体处理措施,以免诱发次生危岩体。
1)对开口线以上陡岩突出部位、山脊部位设置主动防护网和随机锚杆。
2)陡岩面难以清理的部位采取锚杆加主动防护网。
3)规模较大的危岩体,原则上以框格梁、锚索进行加固。
4)缓坡、冲沟部位,根据地形条件设置支挡措施。
5)倒悬危岩体,经计算复核后,采用必要的混凝土支撑或混凝土塞等加固措施。
6)其他区域进行危石清理,并根据地形条件,在缓坡处设置被动防护网。
7)针对左岸开关站、右岸导流洞进口等部位至尾水出口河段区域开口线以上崩坡积物较多且汇集面较集中的,则采取支挡措施;对于分散于坡面的松散危石,进行必要清理后,采取主动防护措施,避免暴雨、风、爆破振动等引发滚石。(www.xing528.com)
5.3 典型部位重点处理
5.3.1 左岸水垫塘典型部位危岩体处理
本文3.2节所述危岩体,初步设计按全部清除考虑。目前顺坡向节理(见图4)可见延伸高度为5m,根据趋势,延伸最大高度至此坡面顶部(约25m),若清除下部危岩,则很可能沿着节理3牵引上部岩体松动垮塌,因此建议采取贴坡混凝土护脚和局部锚固的方式处理。
5.3.2 右岸坝肩上游区WY19危岩体处理
图7 右岸坝肩上游区WY19危岩体
(1)WY19危岩体概况。图7为右岸坝肩上游区WY19危岩体及节理裂隙发育概况,边坡坡度76°,位于悬坡处,坡向为N45°E,直线型坡;母岩为γδ52花岗闪长岩,弱风化,前缘陡峻,底部临空,距离河床高差约39m,涉及方量约23600 m3。
区域发育三组节理。节理1:N50°~60°E,NW∠50°~70°可见延伸3~5m,间距0.1~0.3m,接触面平直光滑,闭合无填充;节理2:N70°W,SW∠53°,可见延伸0.3~1 m,间距0.2~0.3m,接触面平直光滑,闭合无填充;L13:N60°~70°W,NE∠35°~45°,可见延伸30m,面弯曲粗糙,张开无填充。L13为底滑面。
(2)治理思路。
1)破坏机理。WY19危岩体底部马道开挖形成凹腔,处于半切割状态,在重力、爆破振动作用下后缘裂隙呈V字形张开,裂隙渐进贯通而发生坠落破坏。
2)治理措施。考虑区域节理裂隙发育,涉及危岩体方量大,需进行表层和深层支护处理。①对表面松动或已脱离母体的不稳定体予以人工清除;②采用随机锚杆进行表层支护,锚杆方向垂直于不利结构面;③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深层支护;④坡面采取挂网、喷混凝土支护,加固表面危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