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料场边坡地质分析与特征描述

料场边坡地质分析与特征描述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开挖边坡形态大奔流沟料场正面坡走向为自南向北NE21°-N-NW334°,桩号YK-080,下游段开挖边坡走向8°~24°,上游段走向333°。

料场边坡地质分析与特征描述

2.1 开挖边坡形态

大奔流沟料场正面坡走向为自南向北NE21°-N-NW334°,桩号YK-080,下游段开挖边坡走向8°~24°,上游段走向333°。开挖坡形呈阶梯状,除高程2120~2135m以上为直通一步层面边坡(坡比约1∶0.35)外,以下每15m坡高留一宽2m马道,每60m坡高留一宽4m马道。开挖坡顶最大高程2188m,坡脚最低高程1670m,最大坡高518m。大奔流沟料场全貌图1。

图1 大奔流沟料场全貌

2.2 地层岩性

正面坡自上而下揭露地层岩性如下:

(1)高程2045m以上(包括后缘自然边坡)为第二段厚层—块状大理岩夹中厚层杂色角砾状大理岩。

(2)高程2045~1970 m为第2层薄—中厚层状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板岩和第1层中厚~厚层变质石英细砂岩,岩性较稳定,局部夹大理岩透镜体,层厚从上游至下游变薄。

(3)高程1970~1925m为第3层,厚度为11.0~19.5m,中厚~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

(4)高程1925~1855m为第4层青灰色薄~极薄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与板岩互层。

(5)高程1855~1760 m为第5层中厚~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0-20~0+120段顶部夹一层厚约3.3m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细晶大理岩透镜体。

Ⅰ区斜向边坡岩体主要由第6层薄~极薄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夹极薄层板岩、第7层中厚~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第8层薄~极薄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与板岩互层、第9层中厚~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组成。

2.3 地层产状(www.xing528.com)

大奔流沟料场地层为三叠系杂谷脑组第三段1~3层,岩性为中厚~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及粉细砂质板岩,岩层总厚200~350 m,岩层产状N20°~40°E,SE∠60°~85°。

2.4 岩溶、水文地质

(1)岩溶。从开挖情况看,边坡后缘大理岩中的岩溶主要表现局部沿断层、裂隙或层间错动带发育溶蚀缝隙或小规模溶蚀空洞,溶蚀裂面图见图2。在2#、4#交通及各施工支洞内零星可见小规模溶蚀孔洞,其直径多小于0.3m。砂岩中大理岩透镜体多沿上下界面溶蚀宽2~5cm,在桩号0+088处高程2030m平台内侧第1小层和高程1865m第5小层的大理岩透镜体中还分别揭露直径0.8~1m、1~1.5m的溶洞,可测深达30余米。

图2 溶蚀裂面图

(2)水文地质。从后期补勘钻孔及地下水调查情况(表1)看,边坡地下水位埋深为100~120 m,分布在高程1868 m以下。经施工支洞调查,高程1940~1968 m段仍有一定的地下水活动,且主要表现在层砂岩中渗滴水,大理岩中活动较少。地质分析认为,该高程段地下水活动主要与边坡临时施工用水有关。

表1 工程区地下水调查统计表

续表

2.5 卸荷风化特征

开挖坡面岩体除高程1820m以下为微新岩体外,其余大部分区域表现弱风化特征,只有断层、裂隙性破碎带和局部夹层表现为强风化,即严重风化成灰黄、褐黄色土状。

开挖坡面岩体高程2030m以上及上下游侧50~80m段为强卸荷带,高程2030~1835 m段为弱卸荷特征。据各施工支洞揭示,开挖边坡岩体卸荷带厚:Ⅰ区与大奔流沟之间山体单薄,几乎全为强卸荷带,下游50~80m范围内卸荷带水平厚50~60m,其中强卸荷带水平厚10~20m,弱卸荷带厚40~50m;高程2030m以上砂、板岩强卸荷带水平厚5~12m,大理岩卸荷作用不甚明显;高程2030以下弱卸荷带水平厚30~40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